[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世界知名文化遗产专家继续在泉州谈海丝论文化

2016-06-09 10:07:19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谢玉妹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人物名片: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孙键

孙键所作的《中国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发言,从“南海一号”沉船说起。

据了解,这艘发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南宋沉船,泉州人并不陌生——在“南海一号”试发掘的瓷器中,过半产自泉州德化窑和磁灶窑。预计的古船文物总数中,德化陶瓷数量可能占两成。多名专家也因此推断,“南海一号”始发港很可能是刺桐港(现在的泉州港)。

“南海一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结构完整的水下遗存,蕴含的信息量极大。孙键提到了船上大量的贸易瓷器,“瓷器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双向的,是为了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外销品种。异域不同的文化审美、器型、工艺等,也对中国瓷器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此,孙键以沉船上发现的德化窑大盘(碗)为例说明。

“20世纪60年代,日本古陶瓷学者三上次男根据自己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调查的中国陶瓷器出土情况,提出‘陶瓷之路’的概念,用来指称中国唐代以来通过南海、东海与世界各地的陶瓷器等贸易。”孙键说,在这条商路上,还有许多商品在输送,如茶叶、香料、蚕丝等。之所以叫“陶瓷之路”,就是因为它以瓷器贸易为主。

泰国海丝遗址中有众多中国印记

人物名片:泰国文化部艺术局考古与博物馆司高级顾问、专家 阿玛拉·瑞苏查特

在与其他地区人民跨越海洋进行交流之前,泰国原住民一直靠海维生。

考古发现印证了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东西方交流,也见证了泰国与中国通过海丝建立的长久联系。

发言中,阿玛拉·瑞苏查特向大家展示了泰国丰富的出土文物。在泰国的古迹和考古遗址中,留下许多来自中国的印记:壁画上乘帆船到泰国旅行的中国游客;博物馆石碑里的中国文字;很多中国汉代的钱币通过帆船贸易带到泰国……

阿玛拉·瑞苏查特说,为了证实泰国人民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泰国相关部门十年来作了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在考古遗址中有了新发现:源自中国南方的铜鼓,铜鼓所用的锡、铅矿石和铜矿石来自泰国的矿山。

很久以前,泰国当地人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印度接触,建立了港口社区。在公元9世纪-13世纪里,泰国历朝王国在与东西方部分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中,逐渐接纳了新的宗教(印度教和佛教)、书写方式、宗教语言。这些王国的人民也掌握了包括中国釉瓷制作在内的许多新技术。

在泰国历朝王国中,港口城市的原住民,作为多国贸易的中间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各国人民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入泰国,不少人甚至在此定居。阿玛拉·瑞苏查特举例说,有一个中国人成为泰国南部省份的官员,他的继承者也一直统管那个地区,持续了七代。

阿玛拉·瑞苏查特说,在泰国,有中式的庙宇;在泰国陶瓷的代表种类里,出现了带有泰国人和中国人特征的人物图案;在泰国,甚至有些石像是中国和欧洲圣人的形象,“这也是泰国人通过海丝的大帆船贸易,从中国带回国的”。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