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沾雨露同风波”
——两岸大岞村的乡情故事
基隆大岞东宫里供奉着妈祖,墙上挂着许多老照片,张细山在介绍这些记录两岸参访交流故事的老照片。
东南网8月25日讯(福建日报驻台记者 刘深魁 文/图)“鸡笼儿女唱渔歌,大岞山头击楫和。等是浮家沧浪水,共沾雨露同风波。”在台湾基隆(旧名“鸡笼”)一带,广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当地老人几乎人人会哼唱。
歌谣唱的是同根情,表达的是乡思乡谊。大岞,一个普通甚至有些“土气”的村落名,在两岸却各有一个——基隆大岞村和惠安大岞村,二者同根同源,有着特殊的情感与血脉联结。几十年来,两村之间虽隔着一湾海峡,却无法阻挡两地乡亲交流往来的步伐。
盼团圆 回乡过个年
19日,在台湾基隆港广场,记者与82岁的张细山老人第一次见面。“福建是我的故乡,也是我的根。”听说记者来自福建,老人特地骑机车过来接记者。
“我想回家过个年!我已经有60多年没回去过年了,再不回去就走不动啦!”走进张细山家中,还未落座,他就迫不及待地向记者道出了“回家过年”的计划。
张细山是地地道道的惠安县崇武镇大岞村人。1950年前后,当时的国民党在福建沿海抓壮丁,惠安大岞村有100多名渔民被抓,当年17岁的张细山就是其中的一位。后来,他们跟随国民党部队到了台湾,并陆续与当地人结婚,继续从事捕鱼、补网、行船等行业。
“抵台后,我与其他同乡就定居在基隆三沙湾一带,为了让后代永远铭记住自己的根,就以‘大岞村’来称呼这个聚落。”由于思乡心切,上世纪80年代,在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之前,张细山就带着10多名村民,从菲律宾转道香港,千里迢迢回到了故乡大岞村。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后,张细山更是坚持每年回祖地祭祖。
张细山与爱人苏碧英相濡以沫半个世纪,共育有三子一女,且已三代同堂,一家人可谓其乐融融。在张细山的客厅里,有一个小木盒,里面存放的物件,夫妻俩视若珍宝。打开盒子,里面装着十几张会议证件。原来,由于念土恋乡,这些年张细山成了海峡论坛的“常客”,这些证件就是历届海峡论坛的嘉宾证。
“我天天掰着皇历算日子,准备今年腊月三十回家乡过年,把儿子、闺女及孙子、孙女都带回去,在家过个团圆年。”张细山拿出一本老皇历给记者看,只见腊月三十到正月初四这5天,密密麻麻全是字迹,大体是过年时的行程安排,诸如家族围炉宴、祭祖等。老人说:“人离家再远,都不能丢根忘本,更不能让子孙后代忘了自己的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