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专家深入考察12家泉企,评估“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创建工作
泉州制造业掀起“机器换工”潮
专家们深入泉州市“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考察,图为讲解员为专家介绍泉州智能制造发展过程。
核心提示
记者从市经信委获悉,9月7日至8日,工信部联合国家制造强国咨询委员会部分委员及中国工程院部分院士专家组成联合工作组,由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带队,莅临泉州考察评估“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在一天半满满的行程中,考察团深度走访了12家泉州企业,全方位考察、了解企业借力技术创新、数控设备应用、数字化升级改造等实现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所处的阶段以及所取得的成果。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事实上,泉州正不断加快推动产业变革。2013年11月泉州即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了“数控一代”示范工程,企业技术逐渐向数控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升级;去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后,泉州迅速响应,发布实施《泉州制造2025》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编制智能制造、质量品牌、服务型制造三个专项行动计划。这些都为泉州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本报记者 黄文珍 通讯员 丁增辉 陈默涵 蔡晓君 文/图
融入设计内涵的产品大大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图为专家考察迪特工业设计中心。
数字化应用 减人工 增时效
泉州市“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是专家组考察的第一站。展厅中,泉州企业展出的智能模块化斜面生产线、数控电脑绣花机、双面立体鞋面电脑编织机、智能机械手等吸引着专家们的目光,并在驻足倾听现场讲解后频频点头称赞。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台披着蓝色“外衣”的抛光机器人正“忙碌”地打磨着产品。“该款机器人是企业与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合作开发的设备,能够实现对中小件复杂表面磨抛加工,整机性价比高同时可以节省能耗约三分之二。”现场讲解员为专家们介绍,一套机器人自动研磨抛光设备可以抵得上8到12个熟练工人的生产效率,而价格仅为进口的60%,项目期内有望实现5000万元的订单销售,年新增销售收入可达4000万元。
而在嘉泰数控科技有限公司,除了品类多样的五轴联动、数控化产品之外,一款基于网络云平台的远程操作系统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现场研发人员透露,设备运用于数字化工厂,工作人员只需要坐在办公室内就可以监测车间内设备运转情况。此外,设备能够将沉淀下来的数据做统计分析,并进行二次挖掘,比如,对设备的寿命、产能状况、设备动力、产品精度等提前做出分析,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在泉州嘉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内,专家们看到了上述产品在该公司内运用的状况。“车间内2000多台设备,包括检测设备和加工设备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现场工作人员详解回答专家们的问题时称,数字模块应用后,整体生产效率提高了84%,合格率由过去的88%左右上升至97.9%,整体产能增长大约8%。
不久前,泉州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的涤纶长丝熔体直纺智能数字车间入列2016年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名单。现场工作人员告诉专家们,整个项目完成之后,人均年产值将增加49.3%;研发周期缩短50%;产品不良率降低66.7%;单位产品能耗降低20%;高端定制化产品占比提高至69%。
技术改造
实现生产线自动化覆盖
数据显示,泉州已有13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参与数控一代、智能一代工程,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30%。这些企业减少劳动用工30%,国产替代进口的装备降低成本50%,缩短产品开发周期40%,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装备数控化率每年提升近10%。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一些企业是在原有设备基础上通过技术改造,增加数控化、智能化环节实现生产线自动化覆盖。
在泉州梅洋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五轴装备应用车间内,据了解,该公司在原有产品生产线的基础上,与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合作开发智能硬件,并搭载华中数控系统之后,上下料环节由原先人工操作转向机器自动化,由此打通了环节间自动化衔接,除了成品包装以外,实现了自动化全覆盖。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专家考察团,整体生产效率提升了50%,公司产值增加逾3倍。此外,依托科技优势,一个模具由原先产出1至2个产品,提高至12到16个产品。
作为国内体育品牌行业中首个业绩超百亿元的企业,安踏集团去年营收111.26亿元。根据今年中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安踏上半年营业收入已达61.4亿元。虽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在其自动化生产车间内,自动化流水线已经逐渐被引入到生产环节当中。“公司投入了2000多万元建立了如今的自动化生产车间,主要是在原有生产线基础上,加入自动化成分,同时联合专业机构研发新型的自动化产品生产线。”现场工作人员向专家们介绍,改良后的一个生产车间能够抵得上三个生产车间的产能。目前,两条一代成型线已经投产运用,每条生产线的人工由原先的40个人减少至15人;二代成型线进一步实现每个节点的无人操作,正在测试当中。
正是基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需求,黑金刚(福建)自动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尝试研发单元化的生产线组合。记者在跟随专家考察团走访中了解到,生产企业可以根据设备运用过程中的功能需求和自身的购买力,有选择地购买一个或多个单元并运用到企业生产线上,而当生产规模扩大、需要增加设备功能时,可以通过添加单元的方式,完善企业自动化生产线。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泉州企业所运用的传统机械装备存量达到70%至80%,要求企业完全淘汰旧设备更换新设备显然不现实,一方面受制于资金的压力;另一方面,直接淘汰旧设备也浪费资源且不环保。而通过在原有设备基础上,增加自动化功能,以较小的投入带动生产效益的提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是一条更为现实的路径。
产品融入设计
附加值得到极大提升
同时,在打造“泉州制造2025”过程中,坚持以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制造业,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物流、营销、品牌推广、系统集成等高价值的生产服务环节延伸,实现制造业在服务中收益、增值、创新。
在迪特工业设计中心展示厅,专家们饶有兴致地浏览着造型各异、色彩斑斓、极富设计感的各类产品。“一般普通的雨伞成本大约为20元,经过工业设计后,一层专门用于防晒、一层专门设计各类花色,由此伞的附加值得到很大提升,拥有优质设计的伞一把售价能够达到300元。”该设计中心相关负责人又拿起一个鞋底介绍,从外表上看,这一鞋底似乎是普通的鞋底不足为奇,实际上,这个鞋底融入设计内涵在其中,就是在鞋底内侧增加了一个透气防水膜。“一些鞋子在设计过程中,为了透气,会在鞋底上开孔,这会造成鞋底容易进水;而增加防水透气膜却能让鞋子既透气又可防水,可谓一举两得。”
上述相关负责人告诉考察团专家,公司还借鉴导入德国工业设计4.0,通过整合Defortec、Ipdd等全球顶级设计资源,推动装备制造业以设计引领创新变革,塑造泉州装备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比如,迪特联合德国Defortec团队为南方路机设计的沥青搅拌设备,该设备在2015上海宝马展现场达成超4000万元的订单。
为了实现鞋品的个性化定制,安踏集团创建了运动科学实验室。“我们在全国20个省搜集了2万多人的脚型数据,同时通过设备扫描脚长、足弓高等,获取精确到0.1毫米的足型数据,即可为穿鞋者进行个性化定制鞋产品。”工作人员向专家介绍,此外,实验室里还会针对运动鞋减震、防滑、弯折、扭转等性能进行检测,从而研发出更适合消费者需求的运动鞋。
人才培养
不论体制 以用为本
提升泉州智能制造水平,人才是关键因素。据了解,泉州坚持不论体制引平台、聚人才。突破单位性质、编制、指标及地域等限制,柔性引才、以用为本,引进中科院、华中科大、哈工大等来泉设立33个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集聚高层次人才近1000名,已开展科研攻关项目318个,预计直接产生经济效益80亿元。同时,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培训专项计划,已组织43期,培训5000多人次。
今年泉州重点组织实施“21211”工程,其中计划培训智能制造技术人才1万名,目前已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等形式,培训人才7000多人次。
“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评估会召开,专家指出——
扩大品牌效应 打造世界品牌冠军
9月8日,由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主持的“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创建工作评估会召开。评估会上,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刘树苹对“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创建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介绍,与会的院士专家们结合实地走访企业就泉州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分别发表了意见和建议。
□本报记者 黄文珍 通讯员 丁增辉 陈默涵 蔡晓君
以“解剖麻雀”的方式 探索转型路径
“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是推动‘中国制造2025’落地的抓手,旨在以点带面,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探索新常态下不同类型城市制造业转型的模式和路径,带动实现制造业提质增效、由大变强。”刘树苹表示,试点示范城市不设具体数量,按照分类实施、滚动推进的原则,突出地方特色,研究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成熟一个,推进一个。
试点示范城市要如何试?试什么?刘树苹说,关键在于抓住自身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实施有针对性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并非要把“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重要任务和关键领域在一个城市全部落地,而是鼓励和引导试点城市加快建构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新型制造业体系、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创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错位发展。
企业要心怀危机意识 做好准备
众多与会专家对泉州在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所做出的工作与努力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泉州是我国传统制造业集聚发展的典型城市,是先进的制造业基地,率先实施了‘数控一代’的示范区。泉州制造业基础好,特色突出,目标明确,区位优势明显。”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田红旗评价称,泉州市高度重视,扶持力度大,整体创新思路与目标清晰,提出了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等,符合“中国制造2025”精神,具备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的条件。
田红旗建议,泉州要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让产品、企业、城市、优秀品牌走出国门,打造一大批国家队品牌,打造国际品牌的世界冠军。“这两天我们实地走访企业看到,实际上,泉州一些品牌已达到了这一条件。”
如何提升泉州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品牌效应?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段正澄认为,企业要时刻心怀“危机”意识,企业要提前用规划思想弥补自身发展不足,做好准备。
“世界知名国际品牌都在个性化定制上着力,‘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内容是个性化定制、高效率生产,同时还要努力将定制成本控制下来,才能与国际品牌竞争。必须选择有条件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提高产品精度,提升制造效率,提高产品制造柔性,降低生产成本。”段正澄表示,像安踏等一些传统企业已经通过脚型采集、数据化分析方式实现了个性化定制,今后还可以将这种定制做得更加深入、精准。
大力推动数字化 普及数控产品应用
国务院参事张纲在肯定泉州制造业成就的同时也提出发展建议,他表示,推动“中国制造2025”规划,要通过标准引领质量提升。泉州企业要始终坚持创新精神,促进标准水平的提升,要培养标准创新型企业,加强企业竞争力。“这两天走访了12家泉州企业,我们认为,有一批企业完全有条件通过标准引领来创新企业发展,比如,福建火炬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单点上已经具备了冲击国际标准的实力。”
同时,“传统制造业向绿色、智能化转型升级过程中,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德群称,基于泉州民营企业分散、多数体量小的特点,要进一步加强与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发挥优势,加快年轻人才的培养,让企业竞争具有持续性。
周济在最后总结发言时指出,经济新常态下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趋势,因此“中国制造2025”要提高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度。泉州要把产业结构优化摆在重要位置,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大力推动集成电路、光电等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所谓的智能制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者的结合。从全国目前来看,数字化还处在补课阶段,网络化刚刚起步,智能化是未来长远的目标。数字化是实现智能化的前提,‘十三五’期间,泉州要以发展数字化为主,网络化为辅,大力推广、普及数字化生产车间,提高‘数控一代’产品的应用,才能走在全国的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