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我是西街的囝仔” 作家为西街写36万字闽南语民俗散文

2016-12-07 08:08:35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闽南文化研究者洪泓为西街写下36万字闽南语民俗散文,只因——

“我是西街的囝仔”

洪泓带记者走访西街小巷

核心提示

“一条古街千年史,一日西街越千年。”这是闽南文化研究者、闽南语作家洪泓笔下的《西街》。近日,洪泓带着记者漫步西街,讲述寻常巷陌里的陈年旧事和那些过往时光里的古街风貌。

□记者 许雅玲/文 戴涵琦/图

在孝感巷 滚着铁环长大

“我是西街的囝仔(闽南方言‘儿子’的意思)。”

洪泓出生在西街孝感巷,站在巷口,抬头就可以看到东西塔。那是一个普通军人家庭,父亲、母亲、洪泓三兄弟及一个妹妹,简简单单的六口之家,洪泓在家排行老二。

洪泓的父亲以半军事化的方式管理家庭——洗漱用品整齐摆放,吹哨起床,统一吃饭。回忆起往昔,洪泓还记得,一到冬天,他和哥哥、弟弟、妹妹最怕听到父亲的哨声,因为那意味着要离开热乎乎的被窝。

当时的孩子们都喜欢玩滚铁环。将圈在废弃水桶外的铁箍取下来,再用粗铁丝做成一把带钩头的铁棍勾住铁环,便在巷子里玩起来。洪泓和十来个小伙伴就这么滚着铁环上学、放学。

某个下雨天,洪泓和小伙伴发现雨水打湿的巷石上有模糊字迹。好奇心使然,他们捡起地上的树枝,像描红一样认真描写巷石上的字迹。后来被大人看见,大声呵斥,洪泓和小伙伴们赶紧跑回家,才知道,那些巷石是墓碑石铺就的,难怪上面有字迹。

在西街旧馆驿巷内的一间客栈内,洪泓向记者介绍泉州元素的工艺品。

开元寺是童年里的“后花园”

洪泓的家距离开元寺只有数百米。古寺古韵,双塔高耸,暮鼓晨钟,新月初圆。儿时,洪泓和小伙伴们有事没事就从塔下石围栏缝隙中钻进寺里玩。

当时,在大雄宝殿后院,甘露戒坛前庭,竖立着两棵菩提树。秋风扫过时,落叶便翩翩飘下,无声无息。这时,大和尚小沙弥会以谦卑的姿态蹲下,把叶子耐心捡到篮子里收集起来,经过细心处理后上色制作成一叶叶书签。这些匆匆一瞥的场景,成为日后洪泓描写西街时不可或缺的片段。

一到夏天夜晚,西街的大人小孩们会成群结队搬着凉席到开元寺去睡觉。或在开元寺广场,或在东西塔下,铺上凉席,就着淡淡月光和习习凉风,安然入睡。天微亮,露水袭来,寒气渐重,大人们便喊醒自己的小孩“该回家了”!有时,东塔下会播放露天电影。看到幕布正面人山人海,洪泓会绕到幕布背面去看电影。幕布背面的影像是相反的,风一吹,幕布晃动起来,别有一番趣味。

此外,开元寺“桑莲法界”的遥远传说、古老而神秘的宗教文字、威严肃穆的佛像……无一不吸引着洪泓去“寻宝”、“探听”,“当时的开元寺就像我们的‘后花园’一样。”

想做闽南文化的“挖井人”

17岁那年,洪泓离开西街到外求学、工作。但他时常会回到老街,漫步小巷,寻访旧人。“全国叫做‘西街’的街道,只有泉州这条西街还没有被过度商业化。这种市井气息,是最可贵的。”

2013年,泉州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西街再获关注。也是在这一年,洪泓的一篇关于西街的散文《寻常巷陌》在《泉州文学》、《闽南》等杂志上刊登并获好评。这篇散文还被福建省作家协会评为2013年度“逢时杯”海内外散文大赛一等奖。

从这篇散文起步,洪泓开始全面研究并写作西街。历时1年7个月,大陆首部长篇闽南语民俗文化散文《西街》终于完稿,即将付印,并将同步出版日文版、韩文版。36万字的《西街》由闽南方言和普通话组成,不仅仅是一本记录西街的书,也是一种原乡记忆的还原。

“西街,有唐宋的形体,明清的骨架,民国的面相,至今仍然完整保留民国风貌与悠闲民风,焕然感觉时间的倒流。裸露的红砖随处可见,见证岁月沧桑,见证老街的古朴。墙体剥落的繁体汉字招牌依稀点缀着民国遗韵,在此遗落踪迹……”有人曾评价,洪泓写西街,如同画泉州版“清明上河图”。洪泓笑着说,他想做闽南文化的“挖井人”,越挖越深,让活水涌出来。

《西街》是洪泓《名城风物志》三部曲中以民俗为主题的第一部,而在以达官贵人为主题的第二部里,他将描写后城,在以海丝为主题的第三部里,他将描写聚宝街。通过对三条古街的散文叙事来还原一座“活着”的古城,这是洪泓笔耕不辍的最大动力。

声音

近日,本报《小城故事多》专栏推出了文史研究者杨清江老人一生为整理抢救泉州文献奔走的故事,引发了读者热议。

(记者殷斯麒 整理)

古城勾起对往事的怀念

市民蔡永怀:我是土生土长的泉州人,上世纪50年代末出生在城南的曾氏古宅里,大厝正门朝横街,后门通公婆巷、八卦沟,一边是百年老校振兴小学,一边是民国时期泉州商界领袖蔡鼎常的故居,是典型的闽南古大厝。附近有天后宫、李贽故居、城楼巷、聚宝街、青龙巷。我见证过“南门兜、挤烧包”的繁华,也见证过“看侨光、吃远芳”的风情,八卦沟一度是我儿时的“水上乐园”。亲历了古城的变化,现在古城的一砖一石都能勾起我对往事的怀念。

希望更多年轻人关注古城

市民韩先生:杨清江老先生让我想起了《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的老师傅,数十年如一日为保护古城文化奔走,这就是匠心。古城里有很多这样的匠人,传承古早小吃技艺的、发扬民俗传统文化的等等。希望年轻的一辈能继承老一辈的衣钵,关注古城文化,把泉州优秀的文化发扬光大。

在平凡岗位上演绎价值人生

网友“柯家小妹”:老先生的工作态度让人感动,在平凡岗位上演绎了有价值的人生,值得我们学习。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