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桂坛古地聚“七邪” 名校名医藏巷中

2017-04-21 16:23:56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印象桂坛巷

登科折桂桂坛境

位于桂坛巷南侧的范志巷,闽南特色的砌墙,出砖入石,岁月留痕。

■本期执行:早报记者 张素萍 郭晓冰 王柏峰 文/图

桂坛巷位于南俊路的东侧,西起于南俊路,东接凤池巷。巷子既窄且短,长不足400米。小巷就在清源书院南畔,彼时书院乃举子云集之处,中举后登科折桂,故以“桂坛”为巷名。但亦有人认为,巷名与桂坛境境主庙“桂坛宫”有关。

清末民初,桂坛巷因汇聚了城里的“七邪”而被认为是“多邪”之处。不过,此“邪”并非鬼邪魔魅,而是指技巧超群、独此一家的“奇货”。“七邪”包括范志万应神曲、洪潮和择日馆、保婴堂疳糕、林拔萃古董等。其中最出名的当数范志万应神曲,这种治疗伤风感冒、食积腹痛、呕吐泄泻、中暑痢疾的药酒,由晋江名医吴亦飞在巷内精制而成。时至今日,仍有吴亦飞的后人安居巷内老范志古大厝。

如今,桂坛巷里依旧书声琅琅,虽然桂花香不再,但笔墨纸香仍存,两所省级示范学校泉州五中和晋光小学都在其中。每天放学后,学生们从巷内涌出,叮叮当当的自行车声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打破了这条小巷的宁静,但增添的是满满的青春气息。

古巷之路承载着青春的梦想。悠悠岁月里,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学子在这条小巷勤奋攻读,锻炼成长,奔向未来。从他们身上,我们依稀看见古代那些寒窗十年的书生在僻静的小巷深处苦读诗书的身影。

桂坛古地聚“七邪” 名校名医藏巷中

老范志大厝

一如古城其他古巷,桂坛巷虽然瓦片黯淡、墙面不再光亮、老房也褪出泛黄斑驳的陈旧模样,但那份老城区的淳朴风格和人们安逸的生活景象依旧保存完好。清末民初,桂坛境被看成是古城区“多邪”之处,即汇聚了各种技巧超群的“奇货”。巷内原有清源书院、老范志万应神米曲、洪潮和择日馆、保婴堂疳糕、林拔萃古董等“七邪”。时间在这里仿佛停下了脚步、忘了离去,短短的巷子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名医、名校、宫庙,自然科学和民间信仰在这小小的桂坛巷相会,宫庙地处闹市不减其清静,学校深居巷内亦不少其成就。

桂坛巷36号

芒果蘸酱油吃法

老范志创始人发明?

隔着一道长围墙,桂坛巷36号老范志古大厝,幽静古朴,耐人寻味。这座由三座五进三开间的大庭院组成的大厝,历经两三百年的洗礼,成为研究清代闽南石宅群的重要实物资料。

古厝厝主乃清代名医吴亦飞,他研制的老范志神粬,因药效显著曾获得皇帝御赐褒奖。有意思的是,老范志后人介绍,泉州人以芒果蘸酱油的吃法,系先祖吴亦飞所发明,称其可去湿热。

三座大庭院

百余间房屋

春天的午后,老范志大厝悠闲安然。走过狭长的巷弄,古厝墙壁上红砖、瓦砾、石材交错堆叠,这便是有名的出砖入石。

“这几面出砖入石墙保存完好,很多游客特地过来参观拍照,还有剧组专程来取景!”老范志的后人陈建国自豪地说,他曾自费拍摄宣传泉州文化的两集微电影,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除了出砖入石尤为显眼,老范志古厝不仅规模大,而且设计精巧。整座大厝分别由三座五进三开间的大庭院组成,格局几乎完全相同。各院落之间,以防火墙相隔;大庭院两侧还有护厝两排,富有层次。

“房屋有100多间!”居住在里面的吴老先生介绍,大厝东西向63米,南北向105米,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但由于建筑师傅讹传,人称范志大厝99间。

“可惜了。”吴老先生怅然道,以前大厝前面有巨大的石埕作晾晒神粬的场地,还建有楼阁亭榭、假山翠石、花圃鱼池,厝内还有唱南音等休闲场所,如今皆不复存在。

范志巷

研制名药神米曲

皇帝御赐“恩褒奖凭”

众所周知,吴亦飞祖籍晋江霞梧村,出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原是一名教书先生,擅长医术。清乾隆年间,他研制出有疏风解表,治疗感冒、风寒暑湿、中暑腹痛、呕吐泄泻等奇效的药——老范志神粬。

自此,吴亦飞改业经营中成药神粬。因取意范仲淹名言“不为贤相,当为良医”和“先忧后乐”为志而起店名曰“范志”,药店也从北门通天宫移至桂坛境,生意十分兴隆,购服者大增。吴亦飞也因此成为巨富,遂营建大厝。

老范志神粬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传说当时打锡巷考棚来了个京城考官,水土不服生病,吃了范志神粬即刻就好。后来,考官将范志神粬进献,医好皇后的病,皇上御赐“恩褒奖凭”的红彩。又称左宗棠征服回疆一役中,范志神粬亦显功效。

清光绪二年(公元1910年),老范志神粬参加南洋勤业展览会获金奖;1918年参加吕宋嘉年华博览会被评为“世界有效良药”。

芒果蘸酱油吃法

名医吴亦飞发明?

如今,古厝里仍住着吴家后代100多人,包括陈建国一家子。“祖先的文化不仅要保护,还要弘扬。”陈建国在南俊路开有一家“珍豪呷”小店,店前挂着一副对联“两百年老范志,继辉煌珍豪呷”。

陈建国是泉州老范志神粬第八代传人。1988年爷爷吴清銮从台湾回大陆认亲时,看着市区道路两旁的芒果树对孙子陈建国说:“老范志不只出了神粬茶名扬海内外,还发明了好多美食。知道为何泉州有芒果肉蘸酱油的习惯吗?这应该归功于先祖吴亦飞的实践与发明!”

陈建国说,根据爷爷的表述,泉州人有暑天吃芒果的习惯,但生吃有湿热之邪,但又难挡美味。先祖吴亦飞经多次试验认为,芒果蘸酱油可以去湿热。原来,酱油富含蛋白质卵磷脂,用咸酱油配芒果之香甜,可以除湿热。后来,吴亦飞发明了芒果磨汁加海藻,用以润肺止咳。“以前只有老范志大厝里的人才会芒果磨汁,后来家道中落,族人才外出售卖。”

五中老照片:花坛及3楼正面 (郭思明/摄)

桂坛巷49号

百年泉州五中

走出大匠如林

桂坛巷里,最大的人文景观莫过于百年老校泉州五中。暮春四月,五中校园的木棉开得正旺,热情而又奔放,硕红的骨朵高挂在一二十米高的枝头,占尽了风头;迎面而来的莘莘学子,写下的是青春和理想的诗篇和音符。

火红木棉花

暮春时节开正艳

踱步在五中菁菁校园里,一抬头,就能寻到木棉红火的身影,有的绽放枝头,有的已落在青青草地。

被木棉砸到,会有点疼,因为它那厚实的五片花瓣。“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舒婷在《致橡树》里如此形容它,它也是自强的象征,是英雄花,被世人称颂。五中的师生们说,木棉花开得愈红火,意味着这一年学子成绩也能如花灿烂。

如果你最近经过桂坛巷,不妨抬头看看,或者放慢脚步、微微低头,火红的惊喜等着你。

五中老照片:礼堂 (郭思明/摄)

百余年沧桑

九易校名四迁其址

今年是五中创办115周年。百余年沧桑,学校九易校名、四迁其址、人才辈出。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泉州府官立中学堂创立,这是五中的前身,也是八闽最早开办的府中学堂;辛亥革命胜利翌年(1912),学校易名为“福建省泉州中学校”,校舍也从东街新府口迁至打锡巷旧考棚,即昔日的泉州府贡院;1957年年底,五中迁至今桂坛巷。

悠悠岁月,学校从创业维艰、筚路蓝缕,到军阀混战、艰难维持,再到中流击楫、共纾国难,及至重建校园、迎接新中国成立、乔迁新址、根基稳固……

著名作家龚书绵

曾被誉“晋中三杰”

一路风雨兼程,学校培育出不少优秀学者,比如领军全国的茅盾研究专家、《茅盾文集》主编叶子铭,甚至一度有“诗必盛唐,言必叶黄”的传说(“叶”指的就是叶子铭);社会科学领域同样大匠如林,走出诸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光学和量子信息专家郭光灿等名家。

著名作家龚书绵也是五中走出的才女。跳级读完小学,龚书绵考上省立晋中,在学校里,她的学习成绩优异,更是文体健将。在同辈老友当中,龚书绵还曾有上世纪30年代“泉州三大美女”的称号。对此,龚书绵曾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笑着澄清:“‘泉州三大美女’是老同学开玩笑的说法,正确的叫法是‘晋中三杰’,称号来自我的初中老师吴文良。”

原来,有天龚书绵向老师吴文良讨教,“汉代三杰”是不是萧何、张良与韩信,吴老师打趣地说:“没错,就像你们‘晋中三杰’。”吴文良指的是当时包括龚书绵在内,三个品学兼优、课余积极参与文艺活动的晋中女生。“晋中三杰”的美称自此流传开来。

五中老照片:东平屋 (郭思明/摄)

拾 遗

“登瀛桥”石碑 隐身寻常百姓家

闲暇午后,走在桂坛巷里,不经意间低头一看,一块写有“登瀛桥”的石碑就镶嵌于普通民居墙壁上。据悉,“登瀛桥”或为泉州古代二十四桥之一。

据《晋江县志》记载,登瀛桥“在子城外东南,桂檀巷尾、伯府埕头佛祖宫前”。早年即覆盖石板为路面,桥隐然未现,行者不悟。据悉,早年巷内改造时,附近的居民舍不得将登瀛桥石碑遗弃,遂将石碑嵌在墙壁上,后慢慢地成了巷内一景。

民间传说认为,登瀛桥与裴仙人有关。裴仙是宋朝时泉州著名的道人,修真清源山纯阳洞,常“头戴通草花,行歌于市”。清源山上的裴仙洞就是裴仙蜕化处。

昔日的泉州府贡院曾作为泉州五中前身“泉州中学校”的校舍 (郭思明/摄)

一巷两宫庙

承载民间信仰

桂坛巷西口南侧有座小庙,这便是昔日古城集贤铺桂坛境境庙——桂坛宫。

谁也说不清桂坛宫究竟始建于何时。《泉州古城踏勘》一书,称其“始建未详”;但民间认为始建于光绪十六年。宫庙虽然地处闹市,但并不影响其清净之本。

根据史料记载,桂坛宫门上楹联原刻有“保阙生民夙钦大帝,集诸贤者罗拜真人”。后来,南俊路拓宽改建晋中教育福利楼时,宫里的四根石柱移到桂坛巷黄门埕土地公宫。

桂坛宫主殿神坛左右分别奉祀邦星君和保生大帝。保生大帝,即吴夲,亦被尊称为“吴真人”,出生于北宋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乡,祖籍泉州安溪县感德镇石门村。吴夲曾任宋代首席御医,后悬壶济世,医德高尚,深受人们敬仰,已成为闽南、潮汕地区及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人民所共同信奉的道教神祇。

与桂坛宫仅数十米之距,有一座土地公宫,殿内主祀土地公张福德。在民间,土地公被视为财神与福神,也寄托了信众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据介绍,南俊路拓宽改造时,桂坛宫的四根石柱被移至土地公宫前。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