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必须“大家一起玩”
“民俗是一个民族(族群)规范、共同的活动。”在泉州师范学院副院长林华东教授主编的《历史、现实与未来:闽南文化的传承创新研究》一书中谈到,闽南民俗就是讲闽南语的族群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并传承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
林华东认为,厘清民俗文化概念,要把握“集体、长期、使用”这三个词。比如说,一个人、一村人在元宵节时赏花灯,不一定是民俗,有可能只是心血来潮。只有当赏花灯成为一个区域人群每年必有的共同活动之时,才具备了成为民俗的基本条件。
华侨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建设教授认为,闽南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文化和风俗两方面,如生产生活习俗、文艺竞技习俗、岁时节令习俗、宗教礼仪习俗等。本地保护传承较好的项目有文艺竞技、岁时节令、宗教礼仪等。
变迁
北方移民带来主体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的形成及传播,与历史上的移民息息相关。陈桂炳介绍,福建在秦汉以前为蛮荒之地,自汉晋开始,北方汉人不断迁入福建,其带来的中原文化,在福建创造出特色地域文化,这就是闽南民俗形成的历史背景。
“闽南民俗中,汉民俗居主体地位,同时保留了部分古闽越民俗,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互补蕴蓄的内涵特色。”陈桂炳说,闽南民俗随着闽南人移民的脚步进一步传播。闽南人自宋代以来即先后大批迁入广东潮州、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岛、浙江温州,以及江苏、江西、四川等地,乃至东南亚诸国及世界其他国家。随着闽南人扩散、外迁,其闽南方言和闽南民俗也向省内外、海内外广泛传播。温州有讲闽南话的地方,民间表演的布袋戏都是用闽南语演唱的。
在刚过去的龙年春节,“年味”悄然变浓。“跳火盆”、“炮攻城”、布袋戏、舞龙舞狮等地方特色民俗争奇斗艳。赏花灯、拜妈祖、泼水节,泉州民俗活动继续呈现活跃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