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宝岛人游“文都”:处处惊艳 满城尽带泉州红

qz.fjsen.com 2014-02-15 11:11   来源:东南早报    我来说两句

处处惊艳 满城尽带泉州红

大厝屋顶上的朱红色瓦片

今年1月,共青团泉州市委以海峡两岸大学生记者挑战赛的形式,组织邀请台湾高校大学生记者到泉州开展考察交流活动。120名台湾高校大学生分赴泉州市区、永春、德化、安溪等地采风。在游历“文都”泉州之后,他们也为此行交出了一份份答卷——以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记述自己眼里的泉州文化、城市与产业发展。

昨日早报推出宝岛人游“文都”上篇,展示台湾学生们眼中的泉州历史文化与文化传承人,今天的宝岛人游“文都”中篇,学生们将目光对准了城市本身:泉州老城区的寻常巷陌与红砖大厝,他们在市中心看到的原生态居民生活与历史建筑,在巷子里撞见了坚守老手艺的老店铺与老技师。

他们说:“凝眼泉州,可谓‘满城尽带泉州红’,一个城市的色彩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名片,更是一个城市精神文化的外在展现。”泉州那一抹红,红在建筑,红在衣饰,红在美食,红在习俗。

□早报记者 蔡紫旻 实习生 汪雅倩

在中山路与花巷的交汇处,挂上红灯笼的老店铺。

【走街串巷】

在台湾学生们眼里,来泉州前,这座城市只是初中、高中地理、历史课本中出现的地理名词,是历史上曾经相当发达的海港城市;是站在金门隔海眺望,天气允许时,可以依稀透过蓝色大海,看到绿山环绕的城市。

直到这一次,来到泉州,学生们走在城镇巷弄中,参观博物馆后,才得以勾勒出泉州的些微样貌。“正因为我们亲莅泉州城中,才能从中观察出泉州城的独特之处。”

◆孟圆媛、何威融、刘伊容、陈易霆、刘彦宇、林婷婷、郑敏红、李钊坤:

“泉州红”里有智慧

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泉州那一抹红色。泉州的那一抹红,红在建筑,红在衣饰,红在美食,红在习俗。

凝眼泉州,可谓“满城尽带泉州红”。

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我们不断地偶遇泉州红。古大厝红瓦白石,刺桐花开火红;走在街上,红衣红裤红头巾的普通人,也许转头就食一块红龟粿,品一壶红麴酒。在泉州,生老病死,红白喜丧,皆有红色元素。

一个城市的色彩,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名片,更是一个城市精神文化的外在展现。泉州红,已经成为泉州人深入骨髓的传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时代改变、还是观念更替,都难以中断泉州人对于红色的浓浓情感。

◆郭秀萍、喻大维:

在泉州城相遇百年照相馆

我们在泉州期间,临近马年春节,夜里的泉州中山路上一片繁华,各家小贩的叫卖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此起彼落。中山路骑楼一楼的店面灯火通明,二楼古老的楼面和商家的招牌额匾也在历史的夜影里熠熠发光。

夜渐深,大家赶在罗新照相馆熄灯前的一刻踏进大门,也踏进了在陈家三代人手上停格的刻刻光阴。年近六旬的老板陈培新和儿子从木阶上走下楼,虽腼腆,却欣然招待了我们。

陈培新请我们随他上二楼坐坐,一座简朴古意的小型摄影棚随后映入眼帘,后幕造景是夕阳渲染下的红色海滩。这时我们才知道,随兴而至寻访到的这间照相馆,已有百年历史。

全世界都抵挡不住的数码革命已对传统摄影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罗新照相馆也不例外。当意识到数码拍摄逐渐成为主流时,陈培新学习新的拍摄手法,以适应新时代要求。

其实,陈家的相馆一度停业,因为“不希望这间老相馆的招牌断在自己手里”的这份信念,陈培新在1991年于花巷内重开相馆。

没有人舍得这样一间老相馆消失,但也无人能确知,下一个百年后,老相馆是否存在。无论是人或相馆都会有一条路要走。只是,或许在罗新照相馆的玻璃照片墙前驻足的那一刻,我们都愿意相信电影里那句台词——人世间的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寻访古大厝】

来自C组的学生们说,在北上广等一些大城市里,城市的中心很难看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实情。很多城市的市中心,被现代商业大楼、商务旅社和观光团体所占据,真正的当地居民,多数被迫让出生活空间,移居城中心之外。

而在泉州,情况并非如此。在泉州老城区,依旧可看到居民的原生活形态,以及属于泉州历史发展的街景。“这些历史建筑仍存于城市景中,历史的记忆继续前进,而不中断于利益之下,老城区能以缓慢的步伐在历史洪流中前进,新城区则活跃地勇往直前。”

“能如此高度保存历史古迹与文化、必是源于一个地方政府与人民对于历史的重视。当我们走访闽台缘博物馆、闽南文化博物馆和开元寺时,则真正体悟到泉州对于历史文化的尊敬和包容。”

◆詹宜静 陈恩玉:

大厝与洋楼 寄托家族情感

走在熙熙攘攘的泉州街道上,一排红砖瓦建筑映入眼帘。燕尾脊、雕刻细腻的梁柱,款式多样的窗户,在现代的繁华城市中,展现出突兀的美感。历经时代变迁,它依然静静地矗立在一旁。

泉州与隔海相望的台湾同根同源,因此,这样闽南式的建筑也在台湾出现。无论我们是位于泉州的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还是位于闽台缘博物馆,皆能看见提及闽南地区和台湾建筑关联性的相关史料。从泉州到台湾,闽南人带去的不只是建筑风格,更是对家乡情感的连结。而对泉州人来说,房屋不单单是用来遮风避雨,更代表泉州人对家族的情感寄托。

(本版图片由台湾学生提供)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