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硬件”催动城市新气象
泉州海交馆正筹建新馆,并将申请升级为“中国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图为游客在该馆参观。(张九强 摄)
核心提示
泉州凭啥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硬件”是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功不可没。在未来的道路中,如何更好地发挥“硬件”作用,让古城踏上更为辉煌的征程,成为时下泉州人正在思考的问题。
□本报记者 赵轲 实习生 李心雨
现状
文化场馆催生品牌文化活动
泉州的文化“硬件”齐备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已经形成,为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载体。
拥有国家一级场馆14个
全市现有公共图书馆11个,其中国家一级馆7个;文化馆、艺术馆11个,国家一级馆5个;各类博物馆、纪念馆70多个,其中国家一级馆2个。全市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3个,覆盖面达100%;公共电子阅览室乡镇(街道)覆盖面100%;村(社区)级文化活动室2349个,覆盖面100%。全市有村级文化广场总面积150多万平方米,完成61个省级文化激情广场示范点建设。全市建成农家书屋2349个,率先实现100%行政村(社区)都有“农家书屋”的目标。
各类场馆均实现免费开放
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均实现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每周开放不少于70小时,文化馆、博物馆不少于55小时,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94小时。
“硬件设施齐全,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场所的同时,也反过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目前全市全年各级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达2万场以上。”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今,中心市区元宵灯会、“威远楼之夏”戏剧汇演、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赛、广场舞大赛等群众文化活动已形成品牌并实现常态化;各县(市)也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如丰泽区的虫寻埔女赛歌会、石狮市的“对渡文化节”、安溪县的“茶都之夜”、德化县的“瓷都广场文化节”等。就拿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来说,每年十多万的游客,大多是来自东南亚等海外的社团、侨领、华侨华人。“文化场馆对文化繁荣、文化传播有着极大的助推作用。”该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