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县市新闻 > 正文

安溪双格村办老年学校15年 1个老师200多名学生

qz.fjsen.com 2014-06-26 08:51:52 韩影 吕波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老年学校课堂上,老人们像小学生一样坐着;听到现场编唱的茶歌,开怀而笑

东南网6月26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韩影 吕波 文/图)高绍满被派驻安溪虎邱镇双格村的前两天,68岁的母亲被查出子宫癌中晚期。家人再三劝说,母亲才肯从南平乡下赶到福州住院。

任务在身,高绍满还是得赶去报到。和其他偏远农村一样,这个村201名花甲老人,一半是留守的。

村里没有广场舞,没有健身场,只有一所老年学校,每月逢初二、十六开两次课,一办15年。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我们也很难相信,年过八旬的老教师,是多么认真地一字一格地写教案;音乐课上,一名才华横溢的老学生,即兴作词编茶歌。

高绍满惊讶于老年学校的活跃,但也感到为难:他们唱的茶歌,连成型的曲子都没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出于对母亲的愧疚,同修路等扶贫目标相比,关注留守老人,被高绍满认定为驻村后的头等大事。

【留守村子】

年轻人进城打工

老人们留守在家

从福州到安溪县虎邱镇双格村,先坐动车再倒大巴,这6个小时车程,高绍满百感交集。

他焦虑地惦记着母亲,也不知道自己要扶贫的双格村,到底穷成啥样。

双格村距离虎邱镇并不远,但山路蜿蜒,要颠簸半小时才到。双格村多山地,易发滑坡等地质灾害。村民以种茶为生,大部分年轻人外出谋生。

在村部,高绍满看到一组数字,让他震惊:双格村共550户,老人达201人,占总人口的8.7%,近半是留守老人。高绍满一下就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儿子在外奔波,她也是南平乡下的留守老人”。

才到村里,高绍满很不习惯农村的生活,晚上8点后,村庄一片漆黑,静得怕人。

高绍满难得这么早睡,却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寻思着,这个时段,城里的老人们还在公园跳广场舞,好不热闹。可村里的留守老人们,他们该怎样打发无聊时间呢?

教室一角,写着健康歌谣

【老年学校】

每月有两堂课

100多人来听

留守老人已是偏远农村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些年来,双格的留守老人们做出了努力。

“我们村里有200多个老人,早年建起了一所老年学校,都办15年了。”高绍满找来村干部林忠胞,话匣子打开了。这个村的老人留守问题,早年就凸显了。1999年,双格村办起一所老年学校:每月在村部给老人上几堂课,一来解解闷,二来学些新知识。

上课时间定在每月农历初二和十六。这是双格村老人,唯一的业余活动。

高绍满来的第二周,恰巧赶上农历三月十六。他特意到村部三楼教室,旁听了全部课程。他数了数,来听课的老人有100多个,“虽然大家年纪大了,但热情很高,有人徒步5公里来上课”。

学校一办15年

只有一位老师

讲课的是位年过八旬的白发老人,叫曾仁山,是老年学校的创办者,也是唯一的老师。

曾老是安溪县林业局的退休干部,思维却依然敏捷。我们看了老人的备教案,钢笔字写得那叫一个工整。他设置4门课:时事政治、养生保健、历史课和音乐课,每堂45分钟。

每次开课,教室都挤得满满当当。高绍满一开始觉得,这更多地是一个娱乐活动,但听完发现,这还真是一堂好课:曾老讲得认真,偶尔来点幽默,听课的老人个个竖起耳朵,不少老人还拿出胸前口袋别的钢笔,提笔记录。

起初,学校每月只上一次课。后来,老人越来越感兴趣,村道也修好了,每月才开两次课。

曾仁山的很多教案,均来自于家中订的报纸和电视资料。为了讲课,他勤快地记上笔记本。15年下来,连资料带教案,堆了厚厚一摞,抱都抱不下。

几年的教学,曾仁山的教学材料已经一大摞

课堂气氛活跃

老人最爱保健

为啥老人们热情这么高?拜访曾仁山后,高绍满找到了答案。

曾老还真是教学有方,每本教案前几页都预留考勤表,积极上课的同学会得到奖励,比如村里盖章的“积极分子”或“三好学生奖状”,村财宽裕时再送把雨伞、一只手电筒、一个电热瓶什么的。“这些都是小意思,但得到奖励的老人,心里都美滋滋的。”高绍满说。

四门课当中,最受欢迎的是养生保健课。不少老人,听课后都改变了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一些人多年的肠胃病得到缓解。

前阵子,村里组织老人体检,有些老人固执地拒绝抽血化验。怎么说服他们?曾仁山搜集大量资料,备成教案,在课堂上讲给这些老人听。果然,一下课,老人们都同意抽血了。

“在偏远山村,能有这样的老年学校,真的很少见。”高绍满走访过其他贫困村,村子的穷法大抵相同,但如此重视老人精神生活的村子,恐怕只有双格一个。

【心头难事】

音乐课只唱茶歌

连支曲子都没有

双格村村民以种茶为生,谁也说不清是从哪一辈开始,茶歌开始流传。

在老年学校的音乐课,高绍满起初挺好奇,特意旁听了一整节音乐课。原来,所谓茶歌,就是村民采茶时随意哼的调子,歌词是自编的,没有成型的曲子。

有个叫高添丁的学生,是名67岁的老阿伯,特别活跃。他略微识些字,却颇有文采,编了不少茶歌,还在很多茶歌赛中亮相。老年学校的音乐课十分简陋,没有乐器,也没有专门教师,大多时间就是唱茶歌。一个人起个头,大家就应和着唱。

高添丁的厉害在于即兴发挥。曾仁山讲过的时事政治、保健知识,他也能现场编成歌词唱。

“茶歌是双格村的特色,让老人们解闷,也有相应的文化价值。”听过音乐课后,高绍满感慨,目前老人哼唱的茶歌没有完整的曲子,“听起来不够婉转、欢快,旋律也太单一了”。

签到本详细记录老人们的出勤情况

老人舍不得体检

希望有人去义诊

城里的老人,多是退休干部和职工,生活有保障,生活也丰富。可高绍满发现,双格村的老人,都要干农活,料理家务。而且很多人不识字,丰富精神生活,没那么简单。

让高绍满头痛的问题还有老人们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医疗保障没跟上。双格村保健站的医生高石柳,曾受曾仁山邀请,给老年学校上过几堂保健课。

高医生介绍,村里老人早年干过农活,看起来硬朗,但面临高血压、高血脂的危险,需要定期体检。高绍满又想起自己的母亲,勤俭节约一辈子,从来舍不得花钱检查,甚至生病了也舍不得住院。可目前,村里还没有条件,为老人做定期体检,义诊就更别提了。能否顺利为老人们争取定期体检和义诊的机会,高绍满心里没底。

扶贫目标信心足

关注老人是大事

曾仁山,热心运转着老人学校,高添丁也让课堂笑料不断。

但高绍满觉得,要办好老年学校,还需要更多努力。比如老人们音乐课哼唱的茶歌,还是原生态的调子,假如有音乐老师来给老人们上几堂课,老人们传唱的曲子,就能欢快生动许多。

高绍满打算,将村里的茶歌包装一番,向政府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组建一支茶歌表演队。

未来三年,高绍满将双格村的发展方向定位为生态游基地。目前,村里已规划2500亩的生态茶园,和800亩葡萄庄园,发展酒庄。

高绍满满怀信心地说,待这些庄园成型后,奉上老年茶歌表演,搞场篝火晚会,相信能吸引更多游客。

村里的老人们也缺乏相应的文体设施,供老人舒展筋骨。高绍满也打算,争取一些经费,给他们打造一个健身场所。

双格村保存了别具特色的彩色石头房,如今多住着老人和孙辈

【蹲点日记】

三好学生高两固

这天,在这100多个学生中,67岁的高两固老人,特别刻苦。

高阿伯家,距村部的学校有5公里多。阿伯家里光景不好,买不上摩托车,每次步行去听课,要翻越好几个陡坡。那天放学后,老人家和记者攀谈许久,还邀我们到他家泡茶。

记者随他回家,还没走上一半路程,就累得直喘了,高阿伯倒是如履平地。行至家门口,他小跑起来,进屋给大家搬凳子坐。

高两固的母亲,今年90多岁,去年不慎摔了跟头,如今卧床不起。为不耽误听课,每当开学的早上,高两固天刚亮就起床,边煮早饭边喂猪喂鸭。伺候母亲吃稀饭、青菜,喝开水后,才能出发去上学,步行1小时到学校。

高阿伯的生活蛮曲折的。妻子26岁就撒手人寰,留下3个年幼的女儿。“后来,也有女人要嫁给我,我也不知会不会疼我的小孩,就没敢再娶”,高两固说。如今,两个女儿出嫁,小女儿招了上门女婿,一家人在村里以种茶为生。

在考勤表上,高两固的出勤率是最高的,他被评为班上的“三好学生”,还领过奖状。高两固希望,来个新老师给他们讲讲课,新鲜新鲜,哪怕讲一堂也好。

双格村

地处海拔800多米高的偏僻山区,2000多人,距离镇政府半小时车程。村子产业结构单一,但有不错的茶叶。双格村群山环绕,植被成阴。除了办好老年学校外,村庄还拟发展生态旅游。

高绍满

高绍满

南平人,35岁。毕业于福师大汉语言文学系,厦大行政管理硕士,曾在福建省电力公司新闻中心就职,2005年,经考试进入省委党校工作,现任党校办公室秘书。

征集令

本周六,也就是后天,是双格村老年学校开课的日子,海都记者将再次前往。

报纸前的您,如果是名音乐教师,可以帮忙谱曲,让茶歌更好听;如果是名热心医生,也欢迎为留守老人义诊;如果您惦记他们,想送去关爱,欢迎拨打海都热线通968111报名,和我们同去。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