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南海一号”的德化缘
2015-05-29 10:00:28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南海一号”试发掘出的瓷器中,过半产自福建泉州德化窑和磁灶窑。古船文物总数预计为6万—8万件,德化陶瓷数量可能占两成。

德化制瓷技术影响世界,也造福了当地百姓。

民窑烧瓷造福当地百姓

“把不值钱的土,变成值钱甚至昂贵的瓷器,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南海一号”考古发掘工作有关负责人如是评价德化陶瓷业的发展。

德化陶器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至唐朝时,德化出现了迄今已知的世界上最早陶瓷专著《陶业法》,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幅陶瓷工厂规划设计图《梅岭图》。德化屈斗宫宋元古窑址是我国宋元时的古外销瓷重要遗址之一,属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其窑址系独特窑炉类型——“鸡笼窑”,其长度居同时期福建古瓷窑之最,也是我国目前发掘最长的宋元时期窑址。

“德化拥有瓷土、水源、木材、地形等烧制陶瓷的条件,当窑业技术传入那里,就得到发展和成熟,并带动了当地人的就业”,上述负责人分析,同时,德化制瓷技术的成熟,亦带动了人员的再次迁徙和制瓷技术的传播,“整个福建窑系的发展就得益于这种人员迁徙和技术传播”。因此,外销瓷产业的发展,应该说,亦造福了当地百姓。熊海堂说,“福建窑口对于产量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也是由于这种缘故。

在该负责人看来,少数人使用、存量不多的官窑,对社会、经济影响很有限。而以德化窑系为代表的民窑,技术开放、产量巨大,瓷器生产成了支柱产业,促进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