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泉州环湾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07平方公里。图为大坪山上航拍市区。(陈英杰 摄)
城市发展 高手过招
古城“留字诀”对话新城“聚字诀”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追求更加宜居的生活空间,追求“看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空间,追求更加集约高效,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今年要抓好古城、新城两大区域,于古城为“留”,于新城为“聚”。
古城“留字诀” ——形神兼备、神胜于形
“留字诀”招式化作“形诀”、“神诀”、“人诀”和“活化诀”。古城是泉州最大的财富、最亮的名片,古城提升要按照“把形和神结合起来,而且神要胜于形”,着重做好“留”的文章,把古城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
形诀 目前,6.41平方公里古城保存有635幢保护建筑,各级各类文物单位、文化遗产点像珍珠一样散落各处,是真正的“藏宝之城”。保持古城格局和风貌的完整性,坚持修旧如旧、保护提升,原则上不能加高加胖。以街区整体提升和个体建筑修缮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抓好西街、中山路、城南历史街区保护整治等项目。
神诀 古城有着自己的灵魂,红砖大厝、骑楼街景蕴含着泉州人兼收并蓄、敢为人先的精神气质;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气息展示着古城的“田园风光”。进一步延续好城市人脉文脉,多把精气神、文化味融进古城的改造提升,给历史和文化留下生存空间,让这些元素成为泉州的符号。
人诀 大力改善古城人居环境,及时回应并解决群众反映集中的交通拥堵点、逢雨必涝点、“三旧”改造、农贸市场、公交服务、城市修补、社区配套、房产证办理等问题。不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鼓励居民住在里面,推动市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活态传承,让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
活化诀 为古城注入生机、注入活力。一方面,要精心培育发展古城业态,抓紧修订出台“三旧”改造政策并稳妥实施,既保留泉州的重要历史符号,又能为年轻人创业留出空间,科学引入休闲、文化、创意等适合业态。另一方面,积极倡导“千年古城、家园共造”管理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实体实施、市场运作,充分引导市民广泛参与,共同打造人居环境好、文化韵味浓、业态活力强、管理服务佳、自律机制强的活态空间。
新城“聚字诀” ——聚焦建设、集聚发展
“聚字诀”化作“产业诀”、“服务诀”、“人气诀”、“机制诀”。进一步强化统筹意识,做好拼图作业,聚焦建设、集聚发展若干片区组团,特别是东海、城东、百崎湖、洛阳江和晋江滨江等环湾向湾区域,加快实施新区崛起计划,努力打造“海丝”新城。
产业诀 立足功能定位和产业基础,科学布局城市商圈、总部、金融业态、众创空间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科学布点一批高端制造业项目。重点加快东海总部区、金融服务区,城东商圈、海西育成基地,台商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等建设,突出抓好中科院、华中科大、哈工大、中关村等在泉高端服务平台,全力提高产业含金量,增加与城市的匹配度,带动城市高水平的繁荣。
服务诀 硬件方面,坚持交通市政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建设,确保到2020年全市城市建成区中,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城市绿地率达39%以上,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50%,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35%。软件方面,要同步配套各类公共服务,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示范推广。目前,东海、城东、江南三大学园,以及一院和福医二院新院区,中医联合医院等项目都已先后启用,将继续兴建医院、学校等项目。
人气诀 培育引进一大批会开智能机器的高级蓝领,加快城市各类人才、人气集聚,稳步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十三五”达68.5%。加快完善城市软硬设施配套,加强和改进社区治理,科学布局和发展购物、休闲、娱乐等城市消费服务业,尽快让新区形成聚拢人气的新“磁场”。加快外来务工创业人员的本地化、市民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中心市区和各个方块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加快探索实行“积分制”等差别化落户政策,落实人才待遇,精准集聚城市发展各类人才。
机制诀 完善城规委运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市县两级规划管理体制,加强对古城、新区、“两江”、南北翼的规划统筹和管控,强化环湾向湾发展合力。积极推进市县两级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市管理执法等城市管理相关职能整合,加快构建“你牵头我配合、我牵头你配合”的部门协同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