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走访泉州不同公益模式样本 探寻如何让爱心走得更远

2016-08-18 08:27:35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循环公益”让爱心走得更远

近段时间,晋江 “心商店”备受关注,通过团队专业运作,开业6天时间就筹得爱心款100多万元,“成绩”喜人;通过“自循环”造血,永春“公益超市”同样办得红红火火。公益模式各种各样,因为缺乏运作的可持续性,有的则遭遇到了瓶颈,如石狮“爱心馒头店”;有的更是“昙花一现”,如福州的“信任餐厅”。不同的运作模式,产生的是截然不同的命运,而这背后,隐藏着一个话题——如何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让公益事业持续发展?连日来,记者多方走访不同公益模式样本进行调查,探寻如何让爱心走得更远。

【瓶颈篇】

日前,记者盘点了近年来多个遭遇瓶颈的公益项目,它们或缺乏专业运作,或缺少资金扶持,在发展中面临难以为继的困难,一些项目甚至夭折。

样本一

爱心馒头店:独资苦撑难以为继

“资金还是很紧张。”近日,石狮永恒阳光馒头店负责人阿峰说,他刚交了一年3万元的店租,店铺已经超支,如今都是自己在垫钱,只能通过节约开支维持经营。

2011年8月,免费向困难群众派送馒头的石狮永恒阳光馒头店开业。两年多时间里,这家爱心馒头店总共送出了80多万个馒头。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峰自己也算不清,目前究竟已送出了多少馒头。这一善举,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各界好评如潮。然而,因为缺乏资金,馒头店遭遇着困境。

据了解,馒头店开业的前两年,工人工资、燃气、水电、材料等累计投入77万元,至于5年来总共的投入,已经算不清。起初,幕后“金主”吴先生婉拒外界捐款,他想以自己企业的利润,维持免费馒头店的生存。然而,企业近几年生意不景气,他也只能苦苦支撑。

为了维持馒头店,吴先生最后不得不发声,向社会寻求支持。其间,馒头店向外界公布收支账单,截至今年6月份,累计受捐53万元。“最大的一笔捐款10万元。”阿峰说,初步统计,7月份馒头店的开支已超出受捐数额。

(黄晖 绘)

样本二

“信任餐厅”:来者不拒蹭客激增

相较于苦苦支撑的石狮永恒阳光馒头店,福州的“信任餐厅”更是只坚持了13个月,老板刘鹏飞的诚信试验戛然而止。

据了解,“信任餐厅”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服务员、没有洗碗工也没有收银员,餐品无标价,付费全凭顾客自愿。用刘鹏飞的话说,他创办这家餐厅的初衷就不是为了盈利赚钱,而是为了做一场叫作“诚信”的实验,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帮助吃不起饭的人,不付钱也欢迎他们。

和很多公益项目一开始时的火热场景一样,“信任餐厅”同样有过自己的“风光时刻”,还有不少客人成了“信任餐厅”的义工,他们送来了按摩椅、洗脸盆、水果,大学生们趁着节假日赶来刷马桶、擦玻璃。餐厅一天最多有六七百名顾客,13个月共接待4万多名顾客。然而,蹭吃蹭喝的人并不少,餐厅开支大。理想的丰满遭遇了现实的骨感,“信任餐厅”首月即亏损10万元,刘鹏飞每个月要倒贴五六万元,最后不得不宣布关闭。

【创新篇】

在不少公益项目遭遇尴尬时,一些创新运作的公益项目,做得格外红火。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把慈善做成“循环经济”,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让其持续发展。

样本一

晋江“心商店”:注入企业理念 商业模式运作

今年7月23日,备受关注的晋江“心商店”开业。在这家商店里,购物就是献爱心,还能享受优惠。首日,该商店销售3898单,筹得爱心款50多万元,仅仅6天时间,爱心款就超过100万元。

为什么要创办“心商店”?发起人之一的洪文革表示,这是英林心公益慈善基金会的自我“造血”项目,把慈善做成可循环。“我们的慈善事业将从教育延伸到敬老、强村、生态等方面,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靠传统的募捐难以长久持续。”

洪文革说,晋江英林有很多服装企业,他们多多少少都有库存,不少企业家有慈善之心。为此,一个把库存货盘活,创建公益商店的想法呼之欲出。他们决定以商业运作的模式,把库存货转换成爱心资金,用于慈善事业。

解决了货品问题,后期的整理、分类是一项庞大工程。据介绍,在英林镇政府的统筹下,各村组织积极发动,企业、医院、学校、社团组织纷纷响应,迅速组建志愿者队伍。

众人拾柴火焰高,洪文革对“心商店”的持续性非常有信心。他说,为了保证“心商店”长久经营,未来销售的货品将扩展到文具、家具、书籍等范围,还将尝试慈善拍卖,源源不断为英林慈善基金会输送资金。

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未来更多有能力的人加入,把“心商店”当作创业项目来做,注入企业管理理念,打造成专业的创新创业“小分队”,让“心商店”永续经营。

样本二

永春“公益超市”:通过盈利“造血” 持续反哺公益

无独有偶。今年年初,由泉州圆梦义工服务中心筹办的两家“永春圆梦公益慈善超市”陆续开业。该超市不仅向困难群众售卖商品,而且通过盈利“造血”,捐出利润,反哺公益事业。目前,两家店已盈利10多万元,帮扶136户困难家庭。

工作人员刘永祥表示,去年至今,永春圆梦义工服务队的公益支出达40多万元,如何解决资金来源是很急迫的问题。义工们想到,开办公益超市,将盈利的资金用于帮扶困难群体,让爱心公益持续开展。刘永祥说,“泉州圆梦公益超市”于2015年年底开始筹备,并制定了“超市收入全部用于公益”的原则。

“之所以选择超市切入,是因为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最关系民生。”刘永祥说。据了解,因为超市的公益性质,从批发商进到的货物大多能享受优惠,售价也更便宜。五保户、残疾人、环卫工人等可以凭证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而其他市民按市场价购物后,这部分盈利,超市将捐助给当地困难群体。

如今,每家店的平均月盈利稳稳的在1.4万元—1.7万元。据悉,公益超市的店面是由爱心人士无偿提供,所需的柜台、收银机等设备,也是服务中心、义工们捐款购买的。至于超市销售的粮油等生活用品,多数是批发商先行铺货,卖完再结算,有些甚至是厂家捐献的。超市还聘请了残疾人员工以及勤工俭学的困难学生,让他们参与到超市的经营,获得报酬,从而得到资助。

此外,公益超市还结合了圆梦中心的另一个精准扶贫项目——爱心公社,即让困难农户的农产品走进公益超市,拓展销售渠道。“我们以高于市场收购价30%的价格向农户收购产品,切切实实帮助他们。”刘永祥说,他们为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叫“海丝圆梦”,已陆续推出芦柑、蜂蜜、香菇、笋干等。

【剖析篇】

团队专业运作 整合社会资源

同样是公益项目,为何面临的处境却不同?

泉州市某慈善基金会负责人刘先生认为,凡是运作成功的公益项目,都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专业化的团队运作,二是解决资金或爱心物资问题。“心商店”的成功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在战斗,它形成了一个以政府为指导、企业为主体,志愿者为依托的专业运作团队。在这个模式中,企业出钱出物资,政府宣传发动,志愿者广泛参与,这是任何一个单体组织做不到的,必须整合社会的爱心资源。

据了解,“心商店”自5月份筹备起,社会各界积极响应,一共接受101家爱心企业、个人认捐物品超19万件,店面、仓库、设备等也是由企业无偿提供,庞大的志愿者团轮番作业,完成货品的分类和上架,短时间内“心商店”以零成本完成筹建。

反观“爱心馒头店”、“信任餐厅”,都是幕后某个老板的个人想法和“只出不进”的单纯供血式资金支持,运作也是靠少数几个义工。“想以个人的财力支撑运作,慈善之心可嘉,但是说实在,个人资金出现状况是大概率事件,一旦出现就可能难以为继。”刘先生说。

刘先生表示,“爱心超市”和“心商店”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一是消费者即是爱心人士,购物即等于献爱心,为社会大众创造了做公益的新途径;二是销售的物品一个是日常生活用品,一个是服装,都是生活必需品,搭乘慈善的性质,成交率必然高,从而带来稳定的资金来源。他说,“两者都像是以‘商业’模式来运作慈善,实现了‘自我造血’,相比其他模式更具创新。”

公益人士分析,除短期运营的项目外,很多规划长久的公益项目,发展的瓶颈在于规划的专业性。“一个立志长久、可持续的项目,必须做好缜密的可行性报告,充分发挥资金、专业经验和行业资源整合的优势。”

【建议篇】

近日,民政部起草了《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传统募捐方式有了更加严格的规定。不少公益人士表示,公益组织若想持续发展,关键在如何专业化运作,整合各种爱心资源,创新运作。

创建公益支持平台

泉州微公益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肖建福表示,无论是哪种模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公益行为所需要的资金和物资,因此可以放开思维,让形式更多样化。所有的关键都在于整合社会资源,再落地到一个平台。

公益人士建议,公益项目运作起来后,应进一步完善经营,成立专门机构规范化、专业化运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据介绍,目前我省已经尝试建设公益支持平台,其不直接参与公益,而是服务于公益组织。记者了解到,正荣微公益就是一个由正荣公益基金会发起的开放性小额资助公益平台,通过走访评估,专门为各类公益项目提供资金、培训及咨询等支持。目前该平台支持公益项目数十个,涉及社工服务、社区建设、环境教育等领域。

寻找公益“合伙人”

肖建福介绍,泉州微公益协会采用的是“寻找公益合伙人”模式,即结合政府部门、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等资源,让各方尽自己所能,理性地规划公益活动。

他举例,前不久某企业做周年庆典活动,如果按照传统方式,吃吃喝喝,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又收效不好,最后和微公益协会策划了场慈善晚会,企业不仅做了公益,而且达到了宣传目的。肖建福说,在活动中,微公益协会提供免费策划、执行,企业捐赠善款、物资,各有关部门和地方义工组织负责受助对象的推荐和走访筛选,大家整合资源,分工明确。

“现在很多企业、爱心团体愿意做公益,但苦于寻找不到合适的活动载体,我们的‘合伙人’模式就是要寻找到它们,为其整合资源,免费提供策划和执行。反过来,他为我们提供做公益所需的资金和物资。”肖建福说,每场活动执行完毕,他们都会制作详细的反馈报告,提供给爱心企业审核,让其了解整个活动详情、爱心款的流向。

依靠“合伙人”模式,泉州微公益协会自去年12月成立以来,已帮扶480多名困难群众,捐赠款项约13万元。

(记者 王树帆 实习生杜莘妍 文/图)

【短评】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潭无源的死水,纵使浩瀚汪洋,也有枯竭的一天;一条源泉汩汩的溪流,即便潺潺细弱,也能终年不涸。通过资源整合、科学运作等方法,为公益慈善项目引来永续不竭的“源头活水”,不仅能从根本上破除爱心难以为继的窘境,也让公益慈善变得更有活力、更有价值。

从单纯供血、到自我造血,在探索公益慈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改变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奉献爱心,不是苦行式的牺牲、不是咬着牙做好事,也不是给钱了事的施舍。当然,任何形式的爱心行为都值得点赞,只是在众多真实的案例中,我们更乐见爱心与慈善呈现出“专业化”、“事业化”的形态。而既然是“事业”,就离不开“经营”,公益事业也是如此。

运作模式、人才培育、专业管理、透明监管、品牌树立……除了营利性上的差异外,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与其他任何一项事业都应当是无差别的。反过来看,当公益慈善缺乏良性机制,就可能以失败告终,而且往往还会引发质疑、埋怨等负面情绪,令更多原本心向慈善的人,产生种种顾虑——毕竟谁也不希望去做吃力不讨好的事,谁也不愿自己的一片爱心被糟蹋。

从受助者的角度看,在可持续发展的循环模式下,公益慈善也将逐步完成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这对受助者彻底摆脱困境,更具现实意义。譬如通过搭建渠道、提供岗位等方式,让受助者的劳动获得价值出口。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随着越来越多的公益慈善项目在可持续循环的模式中获得成功,爱心将走得更远、更有生命力。 □薄鲁晖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