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记:用十年绘制蓝图 再用三年实现
2010年8月31日,大桥栈桥动工。
桥依城而修,城因桥而兴。
从2002年提出设想到2012年正式开工建设,蓝图的绘制用了十年时间。2004年,石狮市人大代表团提出“石狮跨海大桥”动议;2006年,备受关注的跨海大桥设想正式写入泉州市党代会报告,通道两端的地址选取也尘埃落定,分别选在台商区的秀涂和石狮的蚶江;到如今,泉州湾大桥,长虹卧碧波,将石狮、晋江拥入怀中,“环泉州湾城市群”变为现实。
□早报记者 林福龙 李波玲 柯丽娟/文 王柏峰/图
最初设想
从修建一条跨海通道
到环湾跨海大桥确定
“从最开始的设想,到大桥的完工,十几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许多波折,也倾注了许多人的心血。”大桥项目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泉州秀涂港区与石湖港区之间,地理上是一个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泉州湾。后渚大桥的建成,把泉州中心市区与惠安、泉港等地连接起来;晋江大桥则连接晋江、石狮和中心城市;在这个海湾里,只剩下秀涂和石湖遥相对望……
早在2004年2月3日,石狮人大四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石狮市的发展要务为“一城二路三园九任务”,而建设跨海大桥是第九个任务,目的是解决石狮发展的交通制约因素。2004年2月28日,在泉州两会上,石狮市人大代表团以团体名义,向大会递交一份《关于建设石狮跨海大桥的议案》,建议在石狮和惠安之间建设一座跨海大桥,使大泉州真正形成一个圈——“环泉州湾城市群”。
“抓紧规划建设石狮至惠安跨海大桥”,2006年10月这句话被写入泉州市党代会报告中,跨海大桥终于摆上议事日程。此次会议还确定了桥南北两端选址,分别是石狮蚶江和台商区秀涂。
2011年2月18日,施工栈桥化海上施工为陆地施工。
严格审批
前期工作花了两年多
春天里传来的好消息
一个大项目的方向有了,接下来则是严格的逐层审批。环湾跨海造大桥,可谓泉州有史以来最为浩大的工程之一,涉及环评、水保、地震、地质、海洋环评、通航论证、防雷、防洪、安全风险评估等20多项专题评价、评估工作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从第一份材料往上送,到最后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复,前后整整花了两年多时间。”上述负责人介绍,“获批时间是2011年的2月底,正值春暖花开之时,真是春天里传来的好消息啊!”
泉州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泉州湾大桥的建设,将该项目作为市重点建设的重中之重、一号工程。为了推动泉州湾大桥顺利获批,几年来泉州不懈努力,做好各种准备工作。据了解,当时全国有260多个项目同时报批,泉州湾大桥是少数获批项目之一,实属不易。
该桥建成后将成为泉州市第一座跨海高速公路大桥,并以海上通道的形式环起泉州湾,推动泉州由“河口型”城市向“环湾型”城市转变,为泉州打造环湾型城市迈出关键一步。
2012年7月12日,大桥南岸主桥墩加装重约900吨的钢套箱。
方案PK
桥型方案五选一
主塔造型很古典
“大桥的造型,也是影响今后泉州门面的大问题。”据上述人士回忆,最早的规划设计,曾有过“桥隧”结合构想,后考虑到资金问题、施工难度等而舍弃,“方案的选择过程,是一轮轮精彩缜密的PK。”
据悉,最初桥型方案共有5个,分别是双塔斜拉桥(分幅,索塔三柱式门形塔或双H形塔)、双塔斜拉桥(整幅,凯旋门形)、独塔斜拉桥(整幅,灯笼形)、独塔斜拉桥(分幅,风帆形),下承式系杆拱桥(分幅),区别在于主桥桥型、跨径布置、索塔、主梁型式的不同。
“最后的胜利者是分幅双塔斜拉桥方案,由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和中交路桥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中标。”该负责人称,这两家公司在国内路桥规划设计领域,绝对权威,“强强联合式的中标,更体现了泉州人心中对这座大桥的慎重与追求!”
根据中标方案,主塔是三柱式门形塔,它是整个大桥建设的控制性工程,南北各一塔,塔高157.1米。最终选定的“三柱式门形塔”,简洁大方,线条分明,视觉冲击力强,外观风格迥异于传统古风,象征着泉州海纳百川、独树一帜的时代开拓精神。
2012年9月26日,大桥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推进。
2013年12月13日,大桥主梁第一块吊装。
层层保障
从施工到监理团队
均是国内同行精英
一个再好的规划设计,如果没有后期施工的严格监管,图纸的构想是不可能化为现实的。
上述负责人介绍,考虑到工程项目的浩大,指挥部将整座大桥分为六个标段,进行公开招投标,“每个标段的中标单位均是国内一流企业,像负责主塔施工的中交二航局,曾参与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
对工程建设的动态监理工作,则分为南北两岸,分别由中铁武汉大桥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福建省交通建设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负责,“可以说,跨海大桥从规划、施工、监理,招募各路精英,广纳八方贤才”。
一座大桥的工程,包括多个工序,六个标段同时开工建设时,场面十分壮观,“最高峰时,一个标段食堂用餐要摆50桌,也就是说六个标段加起来,在一线作业的可达3000多人,这还不包括一些后勤协调人员”。
2014年6月30日,大桥主桥顺利提前合龙。
大桥合龙后,施工人员在桥上合影庆祝。
创新施工
国内首创干拼组合技术
化“海为陆”巧妙施工
泉州湾大桥项目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主梁的结构上,为减少高空作业时间及危险,采用的是干拼组合梁,这是国内首创。
干拼组合梁是在工厂预制好后,运到施工现场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拼接,这样无需高空现浇,降低抗台风风险,而且和常规的现浇接缝相比,每个节段缩短3到4天,“166片梁干拼下来,让主桥提早了一个月合龙,整个工程项目则比4年工期,提前了整整8个月”。
据悉,为了推进工程进度,大桥南北岸各设了一处预制梁厂,“50米和70米长的箱梁都可以在这里提前浇筑”。而沿大桥海上路线建造的辅助栈桥设施,则化“海上施工为陆地施工”。
泉州湾跨海大桥南岸陆地区(即石狮段)引桥最后一块桥梁吊装完成现场,工人们在现场进行钢筋切割施工。
泉州湾大桥大事记
2005年4月 泉州市交通局委托开展本项目预可、工可研究。
2009年12月31日 项目奠基,先行工程栈桥开工
2011年2月24日 国家发改委批复跨海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1年6月1日 交通运输部批复泉州湾跨海大桥初步设计
2011年12月28日 福建省交通厅批复泉州湾跨海大桥施工图设计
2012年1月10日 大桥正式开工
2012年6月23日 大桥北岸主墩防撞钢套箱吊装沉放成功
2013年11月30日 大桥主桥索塔封顶
2013年12月13日 大桥主桥第一片主梁吊装
2014年6月30日 大桥主桥全桥合龙
2014年9月25日 A1标小箱梁架设完成,标志着泉州湾大桥跨海部分12.45公里全部贯通
2014年10月3日 A5标杏坑分离架设完成,标志着泉州湾大桥全线26.7公里全部贯通
2015年1月5日 泉州湾大桥跨海部分12.45公里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全部完成
2015年1月31日 大桥全线路面全部完成
2015年5月12日 大桥建成通车
我与大桥的日日夜夜
常年露天暴晒,跨海大桥工棚区,傍晚停工后,工人洗完澡,裸露的身体黑白分明。
大桥能顺利通车,离不开那些为大桥日夜奋战的人。让我们走近参与建设大桥的设计师、工程师,以及一线施工人员,听一听他们与这座跨海桥共同经历的日日夜夜。
见证大桥“成长” 北方人爱上泉州湾
□讲述人:中交公路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设计代表 程德林
对于泉州湾大桥,程德林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
自从2010年7月份来泉州参与泉州湾大桥的现场设计,程德林就作为公司的设计代表一直留在泉州现场配合施工。大桥施工到现在已经快五年了,他也在泉州待了五年。
1979年出生的程德林是辽宁人,家住在北京。五年前,程德林来泉州的时候,他才刚结婚,而妻子则留在北京上班。
程德林说,他们都是按施工进度来安排休息的,平常一两个月能回去一周,这样一年就可以回去七八次,休过最长的假期就是春节了。
五年,泉州这么多名胜古迹,程德林也只去过崇武古城,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泉州湾大桥的建设上。五年,也让程德林从最初的不习惯闽南饮食,到现在爱上了这里的小吃。
从2007年研究生毕业工作以来,泉州湾大桥算是程德林参与建设最完整的桥梁了,来的时候电脑是新买的,没有安装任何东西,如今,电脑里全都是泉州湾大桥的资料和图片。
“现在快通车了,每次上桥一看,心里还是挺感动的。”程德林说,最近这段时间,他经常会上桥去拍照,跟大桥合影。
“泉州空气非常好,来这边五年,我相信至少能多活个五年。”程德林说,他有时也会特意拍泉州的天空跟远在北京的妻子炫耀。“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也会过来看看大桥,带上我老婆。”
全程参与大桥建设 机会难得备感荣幸
□讲述人:泉州湾大桥建设指挥部工程部副主任 周清长
“2010年年初参加工作时,我先负责一些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直到2011年3月接到上级通知可以全程参与泉州湾大桥的项目建设,我激动极了!”毕业于厦门大学的土木工程硕士周清长坦言,泉州湾大桥对他而言并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人生经历的一个里程碑。
周清长几乎日夜与大桥在一起,每一个难忘的历史时刻,都亲历了。建设大桥要保护生态,技术上又要克服方方面面的难题。“因为海底地势的原因,数十根桩全部打入耗费了近八个月时间,这是很少见的。”周清长说。最怕的是遇上台风等不可抗因素。2013年9月,受超强台风“天兔”影响,大桥建设暂缓。周清长与司机顶着狂风暴雨,驱车慢行,眼神不敢放过桥上的每一处角落,生怕落下任何一个同事。
徒步在十几公里的桥上行走是家常便饭,因为刮风下雨不能及时下桥而感冒发烧也常事。四年多的时间,周清长最大的感受是得到了成长。在这里,周清长见证了同事因桥结情缘,而谈到自己时,周清长则露出了些许歉疚之色:“希望在大桥通车之后,可以回家好好陪伴妻子和孩子。”
夫妻同在一个项目部
十天半月难见上一面
□讲述人:中交二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 郭智峰
高达157.1米的大桥主塔,作为泉州湾大桥的点睛之笔,工程质量要求之高自不待言。郭智峰,中交二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也是负责大桥第四标段主桥南岸项目的副经理。一谈起在这座桥生活过的时光,他显得特别激动。
2013年9月,郭智峰加入大桥的建设大军。睡眠少,是郭智峰对自己工作的最大体会。
“基本上每天早上5点半就起床。”吊梁要赶在涨潮前,合梁、斜拉索张拉都得在夜间施工,他作为技术与生产方面协调人,必须在现场指挥。“印象最深的,是大桥合龙前的那半个月,一天最多睡4个小时,最少2个小时。”
郭智峰的宿舍在大桥下方的施工栈桥上。他说,参加工作8年来,他有5年生活在海面上。他的妻子刘丽娟则住在北岸的质监部门。这对夫妻分别在2013年8月、10月来到泉州湾大桥工地,一个在南岸现场施工,一个在北岸质检部做事,“等于说,我在海上做完工程,还得等老婆来验收,虽然同在一个项目部工作,但两个人经常十天半个月见不上一面”。
到工地的第二年,刘丽娟怀孕,催着丈夫去办生育服务证,郭智峰一直答应“马上马上”,但至今妻子怀孕已7月,他尚没有时间回户籍地居委会办手续。为此,他不得不给向地居委会反复解释,请求理解。
时间转入2015年,随着大桥主体工程的陆续完成,不少技术人员也撤离泉州。“我是第四标段最后撤离的一批,那天我记得是4月3日,大伙特地上主桥,一起合了影。”
从开始到结束,郭智峰在泉州一共待了16个月,近500个日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