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泉州宗祠:历经岁月洗礼的建筑瑰宝
2015-02-12 09:51:54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祠堂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泉州宗祠的建筑外墙多采用块石与红砖混筑墙体,间隔相砌,被称为“出砖入石”。

【名祠建筑】

历史与时光流淌其中

陈埭丁氏宗祠:著名的回族 祠堂

陈埭丁氏宗祠坐落于晋江市陈埭镇岸兜村。它始建于明初,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毁于兵火,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再修。现存格局,基本为康熙年间所修,是福建省著名的回族祠堂,已于200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宗祠坐北朝南,最前为半圆形风水池与石埕,其后的主体建筑共有三进,即由前进的门厅、中进的大厅与后进的后寝组成,两侧翼为两廊。大门面阔三间,前设檐柱,檐下施吊筒。门东西各有挟屋,与东西两廊相连。两廊一直延伸至后寝,围合成狭长的庭院。大厅处于庭院偏北的位置。其屋顶采用闽南罕见的“六脊”形式,即大门、挟屋正脊两端各有燕尾高耸。而大门屋顶两道垂脊下端又伸出一段戗角,形成状如歇山式的效果,用来体现其规制的高级。

陈埭丁氏宗祠与闽南明清祠堂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大厅的形制。大厅在《丁氏族谱》中称为“中堂”。大厅面阔三间,前出檐廊(步口),但省去明间两柱,角柱间檐檩与挑檐檩横跨明、次间,使步口空间十分开阔。大厅的明间两缝构架是闽南典型的“三通五瓜”形制。次间则加中柱,用穿斗构架,两山及后檐均以砖墙围护。室内北面最后一间全部辟为神龛。大厅室内与外檐彩画是闽南传统祠堂的“红黑路”色调。木雕与石雕也采取传统图案,只是在大门的门楣、对看堵的腰堵上雕刻阿拉伯文字,心间门楣中间还雕出“吉祥鸟”图案。后寝即《丁氏族谱》所称的“宴堂”。面阔三间,两侧又有东西夹室各一间。后寝的东夹室削其一角,加以大厅孤立庭中,使祠堂的布局在总体上呈“回”字形,削出的一角恰如“回”字的转角一顿。据介绍,丁氏的老祖宗是回人赛典赤·瞻思丁。所以后人将祠堂建成回字形,就是要让子孙后代不忘丁氏源自回人,不忘其本。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