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清末商人陈乔木之孙陈基立:守护古厝60载 留住城市记忆

2016-12-16 10:54:51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清末商人陈乔木之孙陈基立——

守护古厝60载 留住城市记忆

红砖古厝的正门

泉州市区城南,这里有许多海上丝绸之路的通商贸易遗迹,其中又以有“金青龙、银聚宝”之称的青龙巷、聚宝街最为集中。沿着聚宝街往南,经过车桥头十字路口,从打铁巷步入后山社小巷,“万源古厝”在一片老宅中让人眼前一亮。这座古厝是清末商人陈乔木的故居。如今,陈乔木的孙子、60多岁的陈基立老人还在这里守护着。虽然曾经的芳华已沉入岁月的烟波,褪淡了光彩,但谈及当时的“南门兜”,陈基立还是对“人潮‘挤沙包’”的热闹景象念念不忘。

□本报记者 许雅玲 文/图

三落古厝 承载童年回忆

陈乔木故居是目前城南聚宝街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民居之一,前落、中落是建于明末清初的红砖古厝,后落是中西合璧兼具阿拉伯风格的两层楼房,建于上世纪初。在陈乔木家业兴旺时,红砖古厝获得泉州商会赠送的金匾“金万源”。后落那幢楼房,以它中国式的屋顶、西欧建筑的外观、阿拉伯式的窗棂,向人们诉说着泉州多元文化的交融。

红砖古厝和后落楼房之间的小院子里,有一口小小的古井,周边摆满各色花草。陈基立还记得,小时候,爷爷很早就起床,打扫一下小院子,然后打桶井水浇浇花,好不惬意。跟随陈基立走进后落的两层楼房,踏着古香古色的木楼梯来到二楼前阳台。陈基立说,小时候,他喜欢站在这里,远处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多高楼,放眼望去,一片空旷,海风吹来,特别舒适。推开二楼后门,这里也有一个阳台,陈基立称它为后阳台。“小时候,一到夏天夜晚,我们就搬着凉席到后阳台睡觉,听着阵阵蛙鸣,看月亮爬上来,真是好时光!”

在陈基立的记忆中,每年春节是母亲大忙特忙的日子。要擦桌擦床洗地板,要蒸桌面那样大的白糖年糕、红糖年糕、咸味年糕。陈基立喜欢围着母亲,讨些面团,搓成小猫、小狗等各种小动物。

陈基立向记者介绍陈乔木故居后落的二层楼房

富商之家 见证城南繁华

聚宝街兴起于泉州港最为鼎盛的宋元时期。当时,泉州对外贸易兴盛,刺桐港也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个贸易港口之一”。那些载着奇珍异宝来到泉州的“番船”,顺流而下由后渚港进入晋江,经公式埔、法石直入顺济桥码头停泊,然后用小船把货物经圆通港载到如今的车桥头起卸,就近在这条小街交易。各种金银珠宝、绸缎布匹、香料药材、茶叶瓷器等来自五湖四海的珍奇宝物都汇聚在此。泉州俗语“南门兜、挤烧包,挤不过路角头”,反映了当时城南的繁华程度。

年轻时的陈乔木家境贫寒,靠给人帮工积攒了一点资金后开办了“真裕源”号米栈,颇具盛名。而后长子陈朝宗开始拓展“南北干货”的生意。生意鼎盛时,陈乔木购置了中山街、聚宝街的多处店面、房屋,其中就包括这处红砖古厝。

据陈基立回忆,陈乔木身材高大,勤劳节俭,伙食并不特别讲究,每顿是“三大海碗”的稀饭,修建古厝后落时常常亲自搬运沙土以节省开支。陈乔木还是个乐善好施的人,即便是在上世纪6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陈家生活拮据之时,只要城南“八舍后尾”巷的搬运工人有求于他,他都会解囊相助。新中国成立后,陈乔木响应国家公私合营的号召,捐出自己的大部分资产,在安溪湖头参与了冶炼厂的创办。

虽然陈乔木只上过两三年的私塾,文化程度不高,却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陈基立和他的父亲都传承了陈乔木的书法特长。在红砖古厝的入门处和正厅挂着十多幅行书作品,均出自陈基立之手。“这些都是一个多月前才挂起来的。对于古城古厝来说,充满古韵的书法是最合适的装饰物。”陈基立如是说。

陈基立写了几幅书法作品挂在陈乔木故居内,让厅堂充满书香气息。

倾心守护 修补一砖一瓦

随着时光流逝,陈乔木故居渐渐老化了。2009年,陈基立发现,古厝木梁被虫蛀得厉害,承重系统也遭到破坏,屋顶瓦片破损,下大雨会漏水。陈基立便和家人们商量,集体出资从洛江区罗溪请来一位80多岁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按照木料、瓦片原来的规格大小,选用相同颜色的材料进行修缮,并拆掉早期老化线路,重新统一布排,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而在后落楼房的阳台,每根砖柱旁都新立着一根砖柱,用来加固原先的砖柱。

每次下大雨,陈基立担心雨水泼洒进内屋,总要巡查一遍,及时清理掉积水,避免渗入木地板导致地板受损。这几年,古厝的修修补补变得越来越频繁,但陈基立从未想过搬离古厝。“古厝是古城的符号之一,保护好古厝,不仅是保护好祖宗留下的宝贝,也是保护好古城原始的风貌。”

声音

近日,本报《小城故事多》栏目推出李硕卿家族坚持艺术追求、扎根古城的故事,引起市民和网友热议,还有一些市民和网友表达了他们对古城保护发展、活化产业业态等方面的建议。

(记者 殷斯麒 整理)

引入民间资本

盘活文化资源

网友“一日清风”:古城沿街店铺总体业态缺乏规范,如何引入新业态成为一大问题。要盘活资源,可以适当引入民间资本,带动古城文化业态复兴发展。可推动古城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鼓励西街周边保存较好的古大厝、旧民宅改造成为民宿、客栈、咖啡馆、小酒馆等。在此基础上,以展示老街巷、老建筑、老口味、老乡音、老手艺、老习俗等“六老文化”为主题,在西街西段形成“院落式情境消费街区”和“泉州怀旧旅游的人文休憩中心”。通过盘活古城文化资源,带动古城文化业态复兴发展,培育体系完善的城市文化业态。

加强顶层设计

完善保护制度

市民黄先生:建议通过顶层设计,设立和完善相应保护制度措施,出台优惠政策,奖惩分明,推动古城保护工作。此外,建议保留适合古城的业态,限制乃至逐步取代不适合古城发展的业态,同时引进近些年来热门的旅游业态,如自助游等,提供能够涵盖泉州闽南特色的文化体验项目。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