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党史和地方志的存史、资政、育人作用,更好服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共泉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联合东南网泉州频道开设“泉州史志”专栏,通过图文视频等各种形式,展示史志研究成果,宣传普及党史和地方志知识,蓄点滴之力,累涓滴之功,引领社会大众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从党的百年征程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日前,晋江市委史志室党支部与晋江市拔萃双语学校党支部联合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致青春”主题党日活动。 双方签订共建协议,约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原则,通过联合开展活动,改进组织生活、丰富活动内容、增强活动实效,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在现场举办的“激流飞浪——百年党史晋江纪事”图文展上,晋江市委史志室党支部洪春婷副书记以“百两黄金借还记”等多个党史故事为线索,简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晋江这片热土上的光辉事迹,为在场党员教师和青年学生献上一堂庄重而生动的党课。 晋江市委史志室还向拔萃双语学校赠送《中共晋江市历史》《晋江市志》《晋江·台湾同名村》等65部108册史志书籍,均是史志室历年编纂成果的精选,供全体师生参阅、学习,助力他们了解晋江地方党史和地方文化。 晋江市委史志室党支部表示,将持续深化与学校合作共建,提供更多的史志编研成果,推动史志文化深入校园、深入课堂,增强广大党员、师生的爱党、爱国、爱乡情怀。 活动还组织到场党员同志重温入党誓词,铭记初心使命。 |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干部群众从红色故事中赓续红色血脉、汲取思想力量,投身“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3月3日,“讲好红色故事·勇做新时代担当者”主题宣讲活动在归侨将军陈青山故里洛阳镇陈埭头村开讲。 本场宣讲是今年泉州红色故事宣讲团“八进”基层巡回宣讲的首场活动,由泉州市委史志研究室主办,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办公室、党群工作部和洛阳镇党委、陈埭头村委会承办。 传递红色能量,传承红色基因。当天上午,来自市、区两级的6名优秀宣讲员以《叶飞将军的故事》《我在海丝起点守国门》《信仰的力量》等为题,现场讲述了叶飞、李子芳、陈青山等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分享了身边典型的感人故事,以红色故事的形式传递了红色精神。这6名宣讲员中有文史工作者、文化讲解员,有深耕教育一线的优秀教师,有忠诚守护国门、义务传承红色文化的老兵,也有坚守平凡岗位、服务人民群众的一线工作者。他们用心用情讲述的一个个泉州本土红色故事,用小切口讲述大事件,用最朴实的话语讲述最真实的红色故事,折射出先辈们舍生忘死的崇高思想,让听众从“小故事”中感悟“大道理”,感悟革命历史精神和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内在契合,激发了勇做新时代担当者的决心。 故事入人心,薪火永相传。“真挚的感情、红色的洗礼、身边的故事,这次宣讲通俗易懂,很贴近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也深受感动、催人奋进。”聆听宣讲的干部群众纷纷表示,今后将以此次宣讲为契机,切实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实干担当、奋勇争先,勇做新时代担当者。 据了解,泉州红色故事宣讲团是全市第一支独具党史特色的红色故事宣讲团,由泉州市委史志室于2022年正式组建,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巩固和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不断从党史学习中汲取奋进力量,凝聚成推进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建设的强大动力。 去年以来,紧扣“讲好泉州红色故事”主题,泉州红色故事宣讲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进基层宣讲活动,反响热烈,从中选出的优秀红色故事宣讲展播点击量短短10天超百万人次,相关经验做法获评2022年度全市党建工作重点课题优秀调研文稿评选二等奖、全市机关党建课题调研论文三等奖、全市机关特色党建项目评展三等奖,“红色故事宣讲”逐渐成为全市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响亮“品牌”。 |
日前,由永春县委史志室、永春行政学校联合编纂的《永春魁星文化和书院文化》一书由海峡书局正式出版发行。 永春县地处八闽之中,是为千年古邑。千百年来,永春崇文重教、英贤辈出,留从效、庄际昌、梁披云、梁灵光、林俊德、余光中……一个个名字可谓星光灿烂。至今,永春西南城郊的魁星岩仍因供奉魁星公而闻名遐迩,是永春人文精神的重要渊薮,承担培养人才、传承文脉重任的书院则遍布于永春乡野村落,较著名的有文公书院、梅峰书院、岩峰书院、侯龙书院等。 《永春魁星文化和书院文化》全书16万多字,配图300多幅,深入挖掘梳理了永春深厚独特的魁星文化和书院文化内涵,分为“星耀苍穹”“灵岩毓秀”“书院雅韵”“光昌文运”“文脉赓续”五章,展现永春的绵远文脉和人文精神。翻阅此书,可以一窥永春人文历史之奥秘,启发新时代新文化的思考。(永春县委史志室) |
2月28日至3月1日,泉州市全域年鉴精品工作编纂大纲评审暨泉州市年鉴专家库培训会议在南安召开。 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一级巡视员林浩强调,一要明确责任,服务伟业,要提高站位,做好志鉴工作;二要坚定目标,守住初心,要发扬方志人精神,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三要遵守规定,争创精品,要严格遵守中指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及补充规定,全力打造年鉴精品。 泉州市委史志研究室主任周顺安表示,泉州市、县两级史志工作部门将以此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全市年鉴编纂工作者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坚持科学谋划,抓住关键环节,夯实年鉴编纂基础,完善年鉴工作长效机制。市年鉴专家要以此次会议和培训为起点,开启新征程,认真履行好专家的职责义务,充分发挥专家的示范带动作用,共同推动我市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 会上,林浩、欧长生、林忠玉、孙志红分别做题为《地方综合年鉴的图照表格选用》《年鉴编纂的若干问题》《精品年鉴的总纂意识》《先行先试打造全域年鉴精品工程实践》的授课。泉州市委史志研究室年鉴工作科的同志逐一对各县(市、区)和泉州台商投资区2023卷年鉴大纲进行点评。(供稿:年鉴科) |
2022年12月30日,第一辆从泉州站通往宁化站的K8756/7次“绿巨人”动车组出发,标志着兴泉铁路全线通车运营,结束了德化、永春等地不通铁路的历史。 兴泉铁路是一条旨在开发沿线资源、服务革命老区的重要铁路干线,由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引入,进入福建后途经三明市、德化县、永春县、安溪县、南安市,客运连接至福厦铁路泉州站、货运连接至漳泉肖铁路惠安南站,全长464公里。 兴泉铁路的全线贯通,为赣闽革命老区发展按下了“加速键”,沿途串起了14个原中央苏区县(市),形成了一条具有深厚红色底蕴、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的红色旅游新线路。 沿线部分红色历史资源 德化县 重要党史事件: 福建省委机关南迁德化坂里:1944年3月,福建省委机关及所属武装力量转移至德化坂里,在此开展整风运动和革命宣传教育,坂里也成为当时全省的抗日反顽斗争指挥中心。 戴云之战:1947年4月,闽中地委组建闽中游击纵队(戴云纵队),奉命挺进戴云山,开辟戴云山脉革命根据地。挺进戴云山的过程中,遭到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历经血战。此战震动了国民党在福建的反动统治,是闽中地委从“长期隐蔽”向公开武装斗争的重要转折。 重要革命遗址: 中共德化支部旧址:1927年1月,中共闽南特委派庄醒民到德化开展工作,与唐生等人在城关丁墘建立了德化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德化支部,掀开德化革命斗争新的一页。 中共福建省委坂里旧址:福建省委机关进驻坂里后,在牛寮沟建起18座竹棚,开设2个练兵场,配备无线电设施等。期间召开省委会议,开展整风学习和革命气节教育,加强了军事训练,还与坂里当地村民“歃血为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省委机关在坂里前后驻扎了4个月。 永德仙人民游击队总指挥部旧址:1949年4月,为发动群众扩大游击斗争区域,时任闽中游击队戴云纵队中队长的毛票率部分队员回到水口镇毛厝开展游击斗争,于4月下旬在岐山堂组建永德仙人民游击队总指挥部,在仙游、永泰、德化一带开展武装斗争。 永春县 重要党史事件: 永春党组织的建立:永春县是泉州地区较早建立党组织的县份之一,1927年1月,中共永春支部在儒林辜氏家庙成立,标志着永春新民主主义革命揭开新的一页。 朱德率红四军进驻永春福鼎:1929年8月,为打破国民党军“三省会剿”,朱德率红四军出击闽中,于8月下旬抵达永春福鼎休整。在此期间,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广泛宣传红军宗旨和革命真理。 永春东区农民运动:在大革命浪潮的推动下,泉州地区的工人、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尤以永春党组织领导的东区农民运动规模较大,影响较深远。东区农民协会鼎盛时期会员发展至2000余人,召开代表大会,还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永春的第一支人民武装——东区民团,对后来安南永德苏区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要革命遗址: 中共永春一大会址:儒林辜氏家庙是多个永春党组织成立的地点。1927年1月,中共永春支部在此成立,同年11月,成立中共永春特别支部。1928年2月,成立中共永春县委,9月,又在此召开中共永春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及共青团永春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共青团永春县委会。 朱德率红四军进驻福鼎旧址群:朱德率红四军抵达永春福鼎后,曾3次在郭氏家庙前召开群众大会,刷写革命标语,宣传红军宗旨和革命真理。红军还践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拥护,留下了“南瓜地里长白银”等佳话。 安溪县 重要党史事件: 中共安溪中心县委成立:1932年11月,为把安南永德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中共安溪县委在佛仔格中新厝召开干部会议,根据上级指示,将安溪县委升格为中共安溪中心县委,统一领导安南永德的革命斗争。在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安南永德革命斗争得到极大发展。 解放闽南六县: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安溪中心县委领导游击队和八支四团主动出击,解放了安溪、永春、德化、大田、漳平、宁洋六座县城,为南下大军顺利解放福建全省作出重要贡献。 重要革命遗址: 中共安溪中心县委旧址:佛仔格是安南永德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中心。1932年11月,中共安溪县委在魁斗镇佛仔格中新厝召开干部会议,将中共安溪县委升格为中共安溪中心县委,统一领导安南永德的革命斗争,标志着以安溪为中心的安南永德红色区域初步形成。 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旧址:1933年8月25日,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在东溪召开大会,宣布成立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政府下设土地部、财政部、军事部、妇女部等机构,机关设在东溪陈氏祠堂。这是安南永德苏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人民政权的伟大实践和丰硕成果,它的成立,标志着安南永德红色苏区正式形成。 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命名旧址:1933年5月1日,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和闽南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在贞洋易氏祖祠举行集会,宣布把第二支队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简称红二支队)。红二支队在安南永德地区长期坚持游击斗争,与反动武装反复周旋,取得了许多胜利,至1934年底,支队成员加上地方武装规模达近万人。 中共龙门支部成立旧址:1935年春,中共龙门支部和共青团龙门支部在龙门小学成立,3月,龙门支部改为安南同特别支部。在特支领导下,安南同边区开展轰轰烈烈的抗租、抗税、抗捐、抗粮、抗债斗争,成为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安南永德苏区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 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安溪县人民民主政府和“八支四团”机关驻地旧址:旧址位于长坑崇德中学内。1949年4月,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在长坑成立,6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第八支队第四团(简称八支四团)。此后,开展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一次次粉碎敌人的“围剿”,先后解放了闽南六座县城。 南安市 重要党史事件: 苦湖突围战:1934年9月,经过连续转战的“红二支队”开进苦湖村进行休整。敌人探知后,调集1000多人,分五路包围苦湖。红二支队临危不惧,主动出击,在突围战中以少胜多,最终成功突出重围。 中共泉州中心县委迁往岭兜: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成立于1938年8月。由于国民党当局不断制造摩擦,泉州中心县委屡遭破坏而不断转移,后迁至南安岭兜,在这里不断发展壮大党的组织,组建革命武装力量,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长期革命斗争,直至泉州解放。 重要革命遗址: 占石革命根据地纪念碑:1932年11月,中共安溪中心县委金淘区工委在占石村成立后,带领群众成立了农会、共青团等组织及赤卫队、游击队等武装队伍,领导革命群众反动派开展了顽强斗争。在长期斗争中,占石村走出了叶启存、叶忠、叶老洗等多位烈士。 叶飞故居:叶飞,1914年出生,祖籍南安金淘,菲律宾华侨。幼年归国求学,14岁加入共青团后便开始革命战斗生涯,1932年转为中共党员。之后到闽东领导创建闽东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游击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 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旧址:归国华侨张作成所建,由张极生烈士捐出用于革命。1939年,养正中学内迁梅岭,校本部即设在此大厝,并在此成立养正中学支部。12月,时任闽南特委书记李刚在此举办党员培训班。1945年至1949年7月间,这里曾是中共闽南特委、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和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泉州团队部机关所在地。 (供稿:年鉴科、党史编研一科) |
2月23日上午,金浦社区红色记忆馆揭牌仪式在鲤城区浮桥街道金浦祖祠举行。市委史志研究室、市民政局、鲤城区有关领导等为红色记忆馆揭牌,随后,参加仪式的党员群众代表共同参观馆内展览。 金浦社区红色记忆馆位于金浦祖祠护厝内,建设于2011年,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展馆内容,于2022年8月启动改造升级,历时4个多月完成。新展馆占地面积180平方米,深度挖掘社区革命历史和红色资源,结合浮雕墙、图文展板等形式,讲好金浦红色故事,打造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有力平台。 据载,1928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巡视员吴亚鲁到南安巡视,在丰州耶稣教堂找到因国民党“清党”而离开厦门的工人党员许能英,一起到金浦小学(吴氏祖祠)找到地下交通员吴鸣海及在该校从教的党员柯卓凤、陈亚专,传达八七会议和省党代会精神,决定在金浦小学成立中共南安特支,直属中共福建省委领导,柯卓凤任书记,共有党员5名。1937年10月金门沦陷后,奉命撤离的洪椰子来到金浦小学任教,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供稿:党史编研二科,年鉴科) |
2月23日,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之际,2023年泉州市“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在德化县三班镇举办。 此次活动中,市、县40余家主、联办单位为群众送去了文艺演出、理论宣讲、世遗宣传等丰富多彩的互动项目,现场氛围热烈,群众收获满满。市委史志研究室会同德化县委史志研究室,向三班镇捐赠《中共泉州地方史》《泉州市志》《泉州革命建设改革史画集》《泉州乡规民约》《德化县志》《德化陶瓷志》等史志类书籍400余册,用于充实基层农村书屋。服务队成员还在现场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 多年来,市委史志研究室坚持将“三下乡”活动与史志“八进”基层相结合,把流动展览、史志书籍赠阅、红色故事宣讲送进乡村角落,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实际行动助推乡村振兴,打通史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
日前,泉州市委史志研究室主任周顺安带领调研组一行赴安溪县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专题调研。安溪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邱志民陪同调研。 调研组首先前往尚卿乡,参观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详细了解国内首个科学系统考古发掘的块炼铁和生铁冶炼并存的冶铁遗址。随后,又前往湖上乡五阆山生态庄园,深入了解2022年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铁观音制作技艺”,以及2022年安溪铁观音市级乡村记忆传习所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最后,调研组前往位于安溪县龙门镇的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参观安溪县VR/AR党性教育基地、全球商业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网、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等,了解新时代安溪县域经济的新发展新成就。 调研组指出,今年是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成立90周年,安溪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茶文化、藤铁工艺文化资源,史志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要求,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从史志部门职能出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好“存史、资政、育人”工作,在新时代中展现史志人的作为和风采。(供稿:党史编研一科,安溪县委史志室) |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要求和市委工作部署,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进一步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凝聚强大奋进力量,经研究,决定在全市范围内举办以“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为主题的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中共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 中共泉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泉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单位 泉州市作家协会 三、参赛对象与征文时间 参赛对象:全市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学生 征文时间:2023年2月27日至4月30日 四、征文内容 围绕“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主题,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泉州大地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用心抒写泉州儿女们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全面描摹泉州人民奋发奋进、向善向上的昂扬风貌。征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争优争先,勇当主力军,在泉州市经济建设主战场各个行业、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 2.崇德向善,传递正能量,在泉州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涌现出的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乐善好施、诚实守信等的新时代精神文明“践行者”; 3.众志成城,坚持人民至上,在泉州市疫情防控、抗洪防汛、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涌现出的新时代生命安全“护航者”; 4.爱拼敢赢,勇于创新创造,在泉州市弘扬赓续“晋江经验”“惠女精神”“美岭精神”等过程中涌现出的新时代泉州精神“传承者”。 五、征文要求 1.作品应切合主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积极健康向上,所反映的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要彰显泉州地域特色、行业本色,对于不符合主题的作品评委会将不予评选。 2.体裁为纪实散文和报告文学,文章应主题突出、内容真实、语言生动,具有代表性、思想性、启迪性,故事性、可读性强,便于今后开展宣讲,字数控制在1500-2500字。 3.参赛作品须为原创首发,不侵犯其他人的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各种合法权益。 4.入选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主办单位拥有对入选作品的使用权、编辑出版权及在媒体宣传的权利。凡参加征文活动者视为同意接受本约定。 六、奖项设置 1.由主办单位组织专家成立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此次活动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5名、优秀奖若干名,获奖作品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奖金或稿酬。 2.获奖作品将在网站“泉州机关党建网”“泉州党史方志网”、微信公众号“泉州机关党建”“泉州史志”、内刊《泉州史志》等择优选登或刊发,并编入《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汇》集结出版。 3.获奖者将聘任为泉州红色故事撰稿人,根据不同阶段宣传任务进行约稿并给付相应稿费 七、作品征集 1.集中征稿 各县(市、区)委机关工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文联及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办公室,分别至少推荐3篇;市直各直属机关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及驻泉省、部属单位各党委(党总支、党支部)推荐1-2篇,评委会将根据投稿及获奖情况评选优秀组织奖若干个。 2.个人投稿 除组织推选外,全市党员干部群众也可自行向泉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投稿。 3.征集方式 本次征文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接收纸质文稿。 投稿时请将征文、报名表、汇总表发送至邮箱:qzdsyj@126.com,邮件名为“单位名称/姓名+‘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 |
为进一步表彰先进和规范内部资料编印行为,2022年,福建省新闻出版局首次组织全省446家编印单位开展年度优秀内部资料评选活动,并对先进编印工作者进行表彰。全省满足优秀评选条件并入围参评内部资料31种(其中,书型25种,报型6种)。经评审,《泉州通讯》等13种获评2022年度“全省优秀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泉州史志》等20种获评2022年度“全省优秀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鼓励奖”。据悉,泉州市仅有《泉州史志》《泉州通讯》《泉州人大》3种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满足此次优秀评选条件并入围参评。 《泉州史志》是由中共泉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管、主办、主编的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栏目设为大事辑录、红色印迹、资政编研、史志专题、史志论坛、史志园地、史志动态等,每月一期,当月收集编撰,次月审校印发,至今已刊发191期。(年鉴科) |
今年是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成立90周年。安南永德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安溪、南安、永春、德化四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一个实行人民民主的实践样本,为中央苏区的巩固拓展、中央主力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及北上长征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泉州党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不朽篇章。为纪念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成立90周年,市委史志研究室拟举行“纪念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成立90周年学术研讨会”。现面向全市征稿,具体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回顾党领导泉州人民创建安南永德苏区的光辉历程,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传承弘扬苏区精神,汲取不断开拓进取的智慧和力量,开创新时代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新局面。 二、会议主题 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启安南永德苏区以及泉州乡村振兴发展新征程。 三、会议宗旨 通过本次研讨,进一步凝聚共识,为加快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实现原中央苏区县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作用。讲好革命老区和苏区故事,交流安南永德四县(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经验及典型做法,探索思考新时代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新办法,打造泉州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引领区,论述苏区精神对指导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四、征文要求 作者要围绕会议主题、参考选题或自选题目组织课题研究,认真撰写论文,每篇论文字数一般控制在6000字左右。截稿日期:2023年6月30日。 联系人:和秀鹏,联系电话:13559558086,电子邮箱:dsbyyk2022@163.com 中共泉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2023年2月9日 参考选题 1.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成立的重要历史意义 2.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的历史贡献再考察 3.创建苏维埃政权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选择 4.新时代背景下大力弘扬和传承苏区精神 5.大力弘扬苏区精神 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6.大力弘扬苏区精神 促进泉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7.弘扬苏区精神 加强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 8.弘扬苏区精神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9.弘扬苏区精神对营造和谐党群关系的时代价值 10.论苏区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11.苏区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苏区精神对当前国企党的作风建设的启示 13.苏区精神的廉洁意蕴及其现实启示 14.安南永德苏区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启示 15.论新时代安南永德苏区精神的弘扬与传承 16.伟大建党精神在安南永德苏区的生动实践 17.弘扬苏区精神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借鉴意义 18.苏区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逻辑和路径 19.论苏区精神与党的思想建设之关系 20.弘扬苏区精神 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21.弘扬苏区精神与提升泉州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22.弘扬苏区精神 促进安南永德苏区振兴发展 23.弘扬苏区精神 续写时代荣光 24.论弘扬苏区精神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5.苏区精神对泉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26.弘扬苏区精神 打造红色引擎 27.弘扬苏区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 28.苏区精神对提升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29.弘扬苏区精神 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 30.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近日,《德化县志》(明嘉靖、清康熙、清乾隆、民国)点校本正式出版,全书分为三册,共133万字。该志的出版开创了德化县旧志整理工作新局面。 德化素有编史修志的传统,代代相济,尤以明清为盛。据现存公私家藏书目录记载,现存德化旧志有明嘉靖庚寅本、清康熙丁卯本、清乾隆丁卯本、清乾隆庚戌《续志稿》、民国丁丑本以及民国丁亥年修撰未完的《德化县志资料(大事记)》草稿。这些旧志记载了德化千余年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民俗等诸多方面资料,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资治化。为保护地方文献,传承地方文化,在德化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德化县委史志室组织专业人员,认真点校、修补暇遗、增加注解,并依照现代阅读习惯,将原书竖排改为横排,更通俗易懂,便于普及。该志的出版发行,能让更多人了解德化的千年历史与优秀文化,在延续德化历史文脉、弘扬优良传统、更广泛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将发挥积极作用。(德化县委史志室) |
日前,惠安县委史志室召开全县年鉴编纂工作业务培训会,邀请省年鉴研究会有关专家前来授课,各镇党委秘书、年鉴各承编单位撰稿人计120多人参加了培训。 培训会上,年鉴专家围绕《关于做好<惠安年鉴(2023)>编纂出版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从年鉴简要介绍、年鉴与总结的关联、年鉴条目撰写规范和重大差错提示等四个方面,结合年鉴编纂过程中发现的差错案例,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年鉴编纂业务,对广大撰稿人尤其是新人,是一堂具有很强实践指导意义的业务培训课。会上还分发了《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关于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年鉴编纂常见问题汇总》等学习材料。 此次培训活动,是惠安县委史志室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巩固“一年一鉴,公开出版”成果的有力举措之一,惠安县委史志室将在守正创新中打造堪存堪鉴的精品佳鉴,谱写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惠安县委史志室) |
傅姓,一说源出自姬姓。据《新唐书》等史籍记载,黄帝裔孙大由受封于傅邑(今山西平陆),建立古傅国,子孙世居于此,有以地名为姓氏者。今天的傅氏族人大多尊奉傅说为得姓始祖。 殷商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傅说 说到圣人,人们多会想到文圣孔子、武圣关羽。其实,比孔子早800多年,中华大地就出现了第一位圣人——傅说。公元前1251年,商王武丁即位,彼时的武丁迫切希望有一番作为,却苦于没有贤臣辅佐自己,因此长年闭口不言。三年后的一天,武丁突然开口:“我梦见天帝赐给我一位圣人,名叫‘说’。只要找到他,商王朝就会再次兴盛。” 于是让画工根据梦中所见画了图像,派人四处寻访。 傅说本无姓氏,隐居在傅岩,因生活穷厄,就自卖自身,穿着粗麻衣服,戴着索链,和其他奴隶一起筑路以求衣食。当时有涧水流经傅岩,常常冲坏道路,百姓们用沙土堆堤拦水,却被冲刷流失,劳多而功少。为此,聪慧的傅说发明了版筑技术,用木板作框模,填土石于其中,再用杵捣紧,很快就把路堤筑好了,行人颂声载道。“版筑传芳”也因此成为了傅氏的族望,傅氏后人世代以此为荣,传其芳馨。 后来,傅说被武丁起用为相。由于他来自傅岩,武丁遂为他赐姓“傅”。在傅说的主持下,武丁对内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外来入侵者则予以坚决回击,缔造了著名的“武丁中兴”,孔子、庄子、孟子等先贤都对傅说推崇至极,留下了“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等名句典故。 民间传说傅说病故后,灵魂升上九天化为星辰,称“傅说星”。后人还在他版筑治水的地方建立了“傅说祠”,做奴隶时藏身的洞穴被封为“圣人窟”,旁边的溪流被称为“圣人涧” 。 傅氏立姓开族距今已三千多年,繁衍一百多世。唐代以前,主要有北地(今甘肃)和清河(今山东、河北)两大郡望,分为灵州衍派和清河衍派,并以“兴商”、“双凤”等为堂号。从古至今,傅氏族人人文鼎盛,文武联辉,如魏晋时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傅玄,明朝开国名将傅友德,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傅善祥,爱国将领傅作义,著名语言学家傅斯年,著名翻译家傅雷,著名画家傅抱石等。 傅氏入闽始于唐末。唐僖宗乾符末年,黄巢起义军入闽攻陷福州,后有威武军节度招讨使傅实领兵自河南光州入闽平乱,僖宗还赐其一幅太宗御像以示荣宠。当时的泉州刺史骄横不法,傅实进兵逐之,广施仁政,因功获封“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尚书左仆射”,他的子孙遂以银青为族望,称为银青衍派。 最初,傅实建府邸于泉州仁风门外东湖之滨,娶紫云黄守恭五世孙女为妻。王潮入闽后,全闽震动,面对农民起义军与残暴的地方官两虎相争,傅实听从妙应禅师“寺宅互换”的指点,将宅第捐为护安院,自己则带兵退居南安,驻扎在周井堡(今天的桃源村),脱离了进退维谷的兵祸,扎根武荣繁衍宗支。 武荣傅氏宗祠 傅实八子除次子留守丰州外,其余分播于晋江安海傅林,晋江瑶湖、祥芝,仙游罗峰,长泰,连江后溪,漳州白蕉湖,江西建昌军等地。其后绵绵世胄,子孙蕃衍,为簪缨昌盛之族,从唐至清登进士者有一百多人,涌现了一批彪炳史册的清官廉吏、英雄人物、杰出学者,族人分布于海内外,至今已有六十余万人。 现在的武荣傅氏大宗祠(傅实府第)经过历代修葺,仍保持了原有风貌,是南安现存传承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宗祠。祠内雕梁画栋、匾额高悬,步入祠中,无不让人感受到诗礼传家和忠孝廉节的凛然正气。 丰州灯会 为了表示效忠朝廷,傅实还在丰州修建了“唐王宫”(桃源古地),供奉李世民、徐茂公等人塑像,每日按仪朝拜,从未间断。元宵期间,则按长安形制举办结灯仪式,热闹非凡,开泉南上元灯会先河。每逢上元佳节夜幕降临,上千盏花灯流光溢彩,千姿百态,成为泉州一大盛事。 此外,南安傅氏还有朵桥傅家兄弟营建朵桥土楼(聚奎楼)的传奇故事,留下了“有朵桥富无朵桥厝,有朵桥厝无朵桥富”的俗语典故。 朵桥土楼被誉为闽南土楼之冠 (文、图综合自《泉州姓氏堂号》《泉州民间信俗文化志》等) |
在闽南地区,流传着这么一首讲述新年习俗的民谣:“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十五上元圆,十六相公生。”这里说的“相公”,指的便是田都元帅雷海青(正月十六是泉州地区田都元帅的公祭日)。 雷海青,俗称相公爷,相传系唐代南安罗东坑口村人(另有祖籍莆田的说法,玄宗时亦属清源郡),畲族,是闽台艺人普遍供奉的戏神,也是闽台民间信仰的重要神祇之一。或许是泉州人对“拳头、烧酒、曲”尤为偏爱的缘故,旧时泉州城内有99座宫庙奉祀田都元帅,承担庇佑一铺一境安宁的境主之职,其中,属西街泉郡奉圣宫规模最大,已有千年历史。 传说雷海青的母亲姓苏,员外之女,未婚时一次外出赏景,偶然间品尝灌浆稻谷,得孕,男婴诞下后被丢弃在田头。彼时恰有雷姓阿公经过,见田间一群毛蟹轮流吐沫喂养婴儿,感到甚是怪异,便抱回家细心照料,取名为雷海青。至今泉州一带的木偶相公爷形象,许多都是红面无须,口画螃蟹。 据《闽杂记》等古籍记载,雷海青少时口舌笨拙,却好音律,善琵琶。开元时,唐玄宗谱成《霓裳羽衣曲》,雷海青奉召入选皇家梨园并任班头,弦管歌吹样样精通,还特别擅长击打羯鼓。有一回玄宗母亲患病昏睡,梦见雷海青为她击鼓歌舞娱神治病,一通大汗后病情立马见好,后来长安一带出现瘟疫,也由雷海青协助法师作法驱邪。 雷海青被泉州人崇祀,不仅因为他才华出众,更因他正直爱国,威武不屈。“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逃离长安,文武朝臣及宫嫔乐工纷纷被叛军捕掠。安禄山在凝碧池摆宴庆功,威逼乐工为其表演歌舞助兴,以李龟年为首的众乐工不愿臣服,雷海青更是掷琵琶于地,向西恸哭,痛骂安禄山,被安禄山五马分尸肢解于众。诗佛王维听闻此事,泣泪提笔为雷海青写下《凝碧池》一诗。 按民间说法,雷海青死后忠魂不散,一路追随玄宗逃难,每逢叛军追至,雷海青都带领天兵天将显灵护驾,呼风唤雨大败叛军。因其“雷”字帅旗上方被烟火遮蔽,只见“田”字,遂称其“田公元帅”“田都元帅”。“安史之乱”平定后,玄宗返抵长安,特赐雷海青遗骨回乡安葬,于坑口筑祠祀之,诰封其为“天下梨园大总管”,在后世也屡得加封。 雷海青升格为戏神,则大约在南宋。宋室南渡后,南外宗正司迁置泉州,到宋末,在泉州的宗室人员发展到“内外三千余人”,王子皇孙们许多还从临安带来歌舞乐伎。当时最流行的“七子班”演员都是童伶,到一定年龄就得散棚重组,伶人便流入社会到民间演出,泉州南戏自此发端。出于行业发展需要,戏神的产生势成必然,雷海青这位尽忠而死、能歌善舞的“本地人”自然是最佳选择。 被称为戏神祖地的南安坑口,位于泉州城北40公里的古大路边,村里历史上出过许多著名道士和戏曲艺人,号称“道士窝”“戏窝”。加之坑口早年有畲族雷姓居住,畲族人家能歌善舞,崇拜图腾,长年奉雷海青为家族神,戏神由此产生自有其历史条件。今天的田都元帅庙中形象,多是头戴插满金花的学士帽,身穿红色蟒袍,从旁有金鸡、玉犬两舍人配侍,带有图腾崇拜的痕迹。 戏曲艺人对田都元帅的信仰,除了在居住地共构庙宇、塑神像、每年神诞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外,戏班到某地演出,当地如有相公庙,要先去祭拜;有的戏班自置神龛,奉祀神像或牌位,演出前都先祭拜;有的戏班开台仪式是请田都元帅出来“踏棚”。总之,早年闽地的戏曲艺人都认为,只有信仰田都元帅,他们的技艺才能入流,并保佑每次演出成功,因此对田都元帅十分敬畏。木偶大师黄奕缺曾回忆:“相公爷与我们木偶班天天在一起,我们到哪里演出,相公爷也随我们到哪里。” 到明代时,泉州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戏剧行业十分繁荣。其时地方戏剧班社众多,散布民间各地的戏班演员普遍“亦农亦艺”,遇到节日、神诞、红白喜事才集中出演,有“凑脚老戏”之称。童伶演员成年“散棚”后,身份转变为农民、市民,也仍保持尊奉田都元帅的习惯。随着信仰面的扩大和信仰人数的增多,田都元帅逐渐成为地方的保护神——铺境或村社的境主。 在闽南一带,田都元帅也被视作儿童医神。《闽杂记》载:“在泉州者,俗作相公庙,凡婴孩疮疖辄祷之”。不仅如此,民间观念里田都元帅还有呼风唤雨之能。传说光绪年间,晋南久旱,乡里百姓向田都元帅祷雨,神轿抬相公爷到海边,立时乌云密布,远远见到元帅身穿麻衣翻滚在云水海天之间,不久雷雨倾盆,旱灾立解。 明末清初,泉、漳地区向台湾大量移民的时期,渡台者纷纷把家乡风俗带往台岛,其时,田都元帅信仰向台湾的传播途径可分两种:一是以戏神身份由戏班带去,二是以当境保护神身份由渡台垦殖者带去。早期渡台的百姓大多是赤贫农民,带往台湾的一般只有两样东西:一是父母神主,二是乡村当境神的香火(小红布包装一撮神庙香炉里的香灰),以作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在当地安居之后,会为带去的保护神立庙塑像。 例如,台湾鹿港供奉田都元帅的玉渠宫建于清乾隆三十年,由祖籍晋江的渡台者分炉到台湾,宫庙中传下的雷海青成神故事与泉州并无二致。至今,全台湾有200多座庙宇供奉田都元帅,奉南安坑口宫为祖庙。每年神诞,都有信众从福建省内各地及台澎金马前来南安进香朝贺。2010年,“田都元帅信俗”被列入第三批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文、图综合自《泉州古城铺境神》、《泉州民间信俗文化志》等及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