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史志

为充分发挥党史和地方志的存史、资政、育人作用,更好服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共泉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联合东南网泉州频道开设“泉州史志”专栏,通过图文视频等各种形式,展示史志研究成果,宣传普及党史和地方志知识,蓄点滴之力,累涓滴之功,引领社会大众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

 资  讯 

【泉州民间信仰】泉州人心目中最崇敬的“海上女神”:妈祖娘娘

即时 | 2023-05-15 10:47

泉州有六千位神明,但妈祖尤为特别。靠海生存的泉州人常常为海忧虑,然而,这一刻向妈祖低头朝拜,下一刻,爱拼敢赢的泉州人便昂首扬帆,坚信在妈祖娘娘的庇护下必能无往不利。

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是妈祖神诞,海内外妈祖信众纷纷举行各种祭拜仪式,隆重纪念这位泉州人心目中最崇敬的“海上女神”。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北宋建隆元年诞生于清源军(今泉州)莆田县湄洲屿,姓林,名默,人称“默娘”。她善巫术,能预知吉凶祸福,心地善良,时常扶危济险,救人于水厄海难,乡人呼其为“神女”“龙女”。

28岁时,林默因救助渔民不幸遇难(另说为“登仙”),从那以后,周边渔民便时常传说遇到妈祖显灵,帮他们渡过灾难。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渔民们开始建庙敬祀妈祖,后来逐渐影响到船工、海员、旅客、商人等各行各业。闽台民间还传有一则趣闻,说的是遇到海难呼救,若呼喊“妈祖”,妈祖就会不施脂粉立刻赶来,呼喊“天妃”,妈祖则要盛装打扮备好仪仗,很晚才到,因此“妈祖”这个称呼更受民间欢迎。

从地方神灵到全国性海神,妈祖信仰的传播及其封号、封衔的升格,都与泉州关系密切。宋元时期,福建的海外交通达到鼎盛,北宋在泉州设立市舶司,奠定了泉州港的海外贸易地位,到元代,泉州港则正式跃升为“东方第一大港”。

古人云:“闽人以海为田”,泉谚又云:“航船、走马,无三分生命。”当时以泉州为代表的海上交通盛况空前,无论官方、民间,都迫切需要这么一位航海保护神,可在出海前向其祈求庇佑,或在遇险时祷告求助,以寻求内心安定,妈祖信仰能够广为传播正得益于此。

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的泉州天后宫,是现存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宇,为海内外天后庙宇提供了形制范本。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妈祖神格骤然提高,元廷指派蒲寿庚长子蒲师文为册封使,在泉州天妃宫举行祭祀和褒封典礼。清代时,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率师收复金、厦,上奏妈祖有“阴助取捷”之功,再过三年,施琅率水师在澎湖与郑军决战,也因妈祖之助大获全胜,康熙遂晋封妈祖为“天后”,使妈祖的封衔臻于极品。

因妈祖“神恩浩荡”,是故每年享有春秋二祭,礼仪等同于文庙、武庙。每到农历三月廿三,民间纷纷敬祀妈祖诞辰,传说这天清晨会出现“水族朝圣”的盛举,众鱼乘着早潮,溯晋江游到新桥、浮桥附近,反复弄波以示向妈祖朝拜。

平日里,除在宫庙祭拜外,舟祭(在船上供奉妈祖神像)亦是祭祀妈祖的普遍形式。从宋代至今,各类船只几乎都有供奉妈祖神像,船家在启航前、航行中、归航时都要依例祭祈妈祖,祭礼包括上供品、点香烛、三叩九跪、祈求祷告等,虽然简单,却是航海人不可逾越的定规。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身为穆斯林,却极为重视崇祀妈祖,每次“开洋”必定祭拜,撰立了著名的《天妃之神灵应记》碑。所率数万舟师,在海上航行时以妈祖来稳定军心,达成使命。一句话,就是郑和把下西洋的一切功劳统归于妈祖,郑和因此也常被奉为妈祖“陪神”。

在泉州,较著名的天后宫还有崇武天后宫,祀有妈袓神像三尊,分称“白脸”大妈、“粉脸”二妈、“黑脸” 三妈,闽台民间解释是“金面是妈祖得道时的表情,白面、粉面是平时的表情,黑面则是妈祖救苦救难的表情”,其中以“黑脸三妈”貌相最为独特,相传由一段显异的乌木雕成。后来陆续有崇武人留居台湾谋生,把黑脸三妈信俗带进台湾,现今台湾奉祀黑脸三妈的妈祖庙就有50座以上。

每年正月廿九,则是蟳埔村一年一度妈祖“天香”巡境的日子。万历年间,蟳埔先民从湄洲妈祖祠“割香”请入蟳埔顺济宫内,对于长期靠海吃海的蟳埔人来说,境主神妈祖娘娘早已成为了他们讨海的精神支柱。

正月廿九这天,四面八方闻讯赶来的客人把蟳埔村挤得水泄不通,顺济宫内信众涌动,香烟袅绕。“蟳埔女”们早早梳头弄妆,以最美的面貌参与踩街。吉时一到,全村上下齐心出动,将妈祖娘娘请进神轿,沿街巡视境内土地,以驱走阴邪之物,保百姓安居乐业。采路旗、妈祖神像、蟳埔女舞龙、青狮阵、斗笠舞、自行车、持香······庞大的队列望不到头尾。

此外,泉州主祀妈祖的重要宫庙还有鲤城霞洲妈祖宫,丰泽美山天妃宫、法石长春妈祖宫,洛江马甲暗林顺济宫、蔡内顺济宫,泉港涂岭乌石宫、南埔沙格灵慈宫,晋江东石天后宫、深沪后山天后宫、金井东宫、西宫圣地,石狮祥芝钱山妈祖宫、永宁沙堤天后宫,南安丰州妈祖宫,惠安张坂獭窟妈祖宫、净峰潮显妈祖宫、东岭护海妈祖宫、辋川妈祖庙,安溪官桥半岭宫,德化水口水尾宫等等。

泉州先民移居台湾,也传去了妈祖香火,据统计,台湾的妈祖庙数量已超1500多座,其实中分灵自泉州的被称为“温陵妈”,有四分之三的台湾民众信奉妈祖。海峡两岸人民血肉相连、语言相通、风俗习惯、信仰相同,妈祖信仰已成为两岸乡亲联系的纽带,台湾地区每年都有许多妈祖信众组团前来泉州寻根谒祖、进香朝拜。

妈祖亦是华侨信仰的主要神祇,出洋者启程时,常将妈祖神像或神符香火随身带往侨居地,建立庙宇或在华人会馆立像奉祀。有的华侨为了报答妈祖庇佑,事业有成后便返回家乡修缮妈祖庙宇,并尽自己所能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综合自辑自《泉州习俗》《泉州古城铺境神》《泉州民间信俗文化志》、泉州历史文化中心、泉州文旅、泉州府等及网络)

​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来稿选登(十三) | 新时代 新农人

即时 | 2023-05-12 17:40

编者按

由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开展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广大作者纷纷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大地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围绕主题、踊跃投稿,用笔书写泉州儿女们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用心描摹泉州人民奋发奋进、向善向上的昂扬风貌。

我们将陆续选登征集到的部分作品(不代表作品已入围),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在文字中聆听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精神文明“践行者”、生命安全“护航者”、泉州精神“传承者”的先进事迹,感受“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提振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本期推出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黄景煌的故事《新时代 新农人》

新时代 新农人

晋江市安海镇新店小学 陈辉扬

三十而立再出发。

黄景煌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时候坦言,如今他已经到了而立之年,新农人这样的身份不会改变。“再出发,通过自己个人的努力,为祖国,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7年前,大学刚毕业的晋江小伙黄景煌对未来的就业有着些许迷茫。黄景煌自小就对农业充满热情,长大后,这份朴素且炽热的农业情怀依旧无法割舍,那年初冬,他思考着未来,一边是福利待遇优厚的国企工作,一边是终日辛劳,收入不算稳定的农民,他该如何做出选择呢?

当时,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黄景煌熟读政策之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国企工作,他深知,振兴乡村需要青年知识分子的努力,于是积极响应国家“双创”号召,深入农村,扎根基层。

2016年底,晋江市农业部门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得知这一消息,黄景煌知道这是一次提升农业技能的好机会,于是马不停蹄地赶赴德化县,与其他农民一道接受专业知识教育。这次培训对黄景煌影响深远,培训的内容新颖出众,回乡后,摆在黄景煌面前的是一片空空如也的200亩承包地。黄景煌下定决心,农村的舞台更为广阔,要在这200亩土地上播种梦想!

然而,农村创业,并非一帆风顺,做好“新农人”,步履维艰。与此同时,晋江农业部门结合晋江本地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农民增收等因素,决定大力推广冬种马铃薯。黄景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学习马铃薯种植技术,在承包地上开展种植。正所谓,隔行如隔山,做好一名新农人并不容易,而且农民这一职业,更需要经验的积累,播种、施肥、管理、收获,哪一环节都考验着这位90后。

第一年,由于缺乏种植与管理的经验,黄景煌所种植的马铃薯并未获得理想中的丰收。对此,黄景煌说道:“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冬天,也没有永远的失败”,他认为既然选择了新农人这个身份,失败本身就不可怕,更何况不会一直失败,眼下最重要的是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年的马铃薯种植做好准备。那段时间里,他再次困惑了,但很快又清醒了,为此,黄景煌辗转多地参加培训,积极主动学习新的马铃薯种植技术,还购买了大量农业种植书籍,经常学习至深夜。

辛勤耕耘,用心耕耘,才会有收获,新农人之所以“新”,在于想学、用心学,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田地里硕果累累的农作物,事实证明,黄景煌做到了。第二年,在深入研究,深度探索的基础上,初冬季节,黄景煌再次种下了200亩的马铃薯。这一年,他对每个环节都严格把控,悉心管理,黄景煌很清楚,这一次种下的不仅仅是马铃薯,而是对自己一年来付出的检验。数月之后,马铃薯迎来了收获,黄景煌怀着紧张的心情,拿着农具,对准马铃薯秧苗的根部挖了下去,随之,泥土被翻开,看着夹杂着新鲜泥土,形状硕大的马铃薯,黄景煌再也掩盖不住内心的激动,这一刻,他喜极而泣!

据黄景煌统计,这次种植的马铃薯亩产实现了新突破,高达6000—8000斤,而且品相很好,应该能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可事实却出乎意料,那一年,全国的马铃薯产量很大,市场已经饱和,黄景煌的马铃薯再好,也面临滞销。看着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优质马铃薯却卖不出去,黄景煌的心情瞬间跌落谷底。这也是很多农民面临的现实问题,新农人也是如此,好的农产品没有销路,此时此刻,黄景煌重新理解了“新农人”这个身份,只有破局,寻到新路,才能找到新的机会,从而不负于自己所付出的努力。

黄景煌静下心来思考着这个问题,当时各类媒体发展势头很足,不如向媒体寻求帮助吧。实践证明,这是极其有效的,黄景煌通过多方媒体,为农产品拓宽了销路,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加强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黄景煌知道新农人的路还很长,责任也很重,一人富不是富,还得带动全村人致富,为此,2017年,黄景煌参加了福建省省级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2018年8月,参加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2019年,参加福建省乡村讲师团骨干培训、现代创业创新青年培训;2020年,参加高素质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培训等等。

多次培训更加坚定了黄景煌带领全村人致富的决心。他时刻遵循国家关于振兴乡村的指示精神,立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出现的问题,针对市场所需,在供给方面,有计划,有目标地带领全村人种植胡萝卜、甘薯、叶菜、西甜瓜等增收作物,运用多渠道,进一步破除了农产品滞销的老大难问题,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凭借着出色的能力,2018年,黄景煌被推选为晋江市农学会秘书长,后来担任福建省力豪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投身于商品化处理中心、省级现代蔬菜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展示中心等项目的建设之中。

理论来自于实践,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更为关键。多年以来,黄景煌一直从事于农产品种植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参与编写了《晋江市田园风光建设技术指南》,响应国家号召,积极组织并开展了“华南区马铃薯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减施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观摩会,参与申报“晋江胡萝卜”农产品地理标志,并多年参与新型职业农民授课,毫无保留地推广技术,传播经验,由点及面,影响着更多新农人。黄景煌是90后新农人的一面旗帜,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还会有更多像黄景煌一样的优秀知识青年成为新时代的新农人,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如今,黄景煌在农产品种植方面,高度契合国家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战略,采用绿色、无污染的种植与管理方式。例如,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此前由于技术条件落后,不得已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薄膜,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黄景煌在承包地上,推广可降解的地膜,虽然成本增加了,但土地污染降低了,消费者的健康也得到了全方位的保障。在农药、肥料使用方面,黄景煌积极采用更为绿色的种植方式,实现无公害。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晋江大地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蓬勃发展,成果是喜人的,过程饱含艰辛。晋江之所以取得如此发展成果,与无数晋江人敢拼敢赢,当先锋、打头阵、做表率的精神密不可分。

黄景煌忠于职责,肩负使命,不仅仅是一名新农人,更是全村的致富带头人,在他的身上,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晋江人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的优良品质。新时代,黄景煌的艰辛付出是红色基因赓续,是勇当攻坚先锋精神的继承。时代赋予责任,责任肩负使命,新时代的宏伟蓝图需要每一位晋江人去绘就。我们晋江人始终相信,爱拼才会赢,攻坚克难,未来可期。

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来稿选登(十二) | 桑榆生辉霞满天——耄耋老人28年搭筑8933座“爱心桥”

即时 | 2023-05-08 09:39

编者按

由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开展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广大作者纷纷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大地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围绕主题、踊跃投稿,用笔书写泉州儿女们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用心描摹泉州人民奋发奋进、向善向上的昂扬风貌。

我们将陆续选登征集到的部分作品(不代表作品已入围),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在文字中聆听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精神文明“践行者”、生命安全“护航者”、泉州精神“传承者”的先进事迹,感受“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提振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本期推出新时代精神文明“践行者”——胡云豹的故事《桑榆生辉霞满天——耄耋老人28年搭筑8933座“爱心桥”》

桑榆生辉霞满天

——耄耋老人28年搭筑8933座“爱心桥”

安溪县委史志室 陈喜娟

当内心有爱时,年龄是一个可以忽略的数字。在茶乡安溪,很多人被一位耄耋老人感动着。他不输壮年、愈老弥坚,铺展的晚霞依旧可以照亮一大片天空,不言说其斑斓的色彩,不形容其引发的赞叹,实实在在地,他点亮了千百名贫困少年求学的路。他就是胡云豹,“感动福建十大人物”之一。

“胡伯伯……感谢您,让我有了升学的机会。”“敬爱的胡爷爷……进了大学,我参加许多社团活动,英语演讲和征文都获了奖……”“胡爷爷……我是读护理专业的,我会以您为榜样,用赤诚的心帮助别人,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您和社会,做一名真正的白衣天使……”

这一封封饱含深情的来信,都是寄给安溪茶乡的一位耄耋老人,他就是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胡伯伯”“胡爷爷”的胡云豹。据统计,1995年起,胡云豹共牵线筹资2590.5万元,资助8933名贫困学生。2015年6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行业发展研究所《中国影响力》杂志授予胡云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无私贡献人物”称号。2019年5月,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胡云豹家庭全国“最美家庭”。2019年6月,胡云豹荣获“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称号。

“上敦下睦,诗礼传家”,1936年,胡云豹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许多同龄人都因故放弃求学,虽然家里兄弟姐妹众多,从小家境拮据,但“读书、教育”的家族理念,还是让他父亲咬紧牙关供胡云豹读完了师范。正是这份特殊的经历,让他对贫困生的求学不易感同身受,是他近30年坚持搭筑“爱心桥”的“不忘初心”。

1959年,胡云豹开始教书育人。在32年任教生涯中,他见过不少因经济困难辍学的孩子,这让他内心一直无法释怀,每当看到贫困学子求学的艰辛,他非常心酸;每当看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又无法圆梦时,他非常焦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胡云豹明白:只有知识,才能最终改变观念,改变命运,改变贫穷。但仅靠自己的力量,能做的事情太有限了!

带着对贫困孩子的几分牵挂、几分担忧,退休走下讲坛的胡云豹骑上单车再出发,奔走在助学路上。

1995年起,胡云豹开始开展爱心助学工作,他不顾酷暑寒冬,跑遍全县24个乡镇近300所中小学校,对贫困生进行调查摸底登记。安溪县域面积大,有的学校距离县城100多公里,有的学校海拔高达1000多米,许多贫困生的住址更是蜿蜒曲折。有时遇到个别不理解的人,胡云豹还要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耐心解释。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走了多少公里,他记不住;头上又添了多少白发,他也不在意。他只希望贫困生一个也别落下,能和同龄的孩子一起,高高兴兴进教室。为此,他骑上了那辆破旧的单车,带上装满贫困学子资料的破旧公文袋,走访单位,走访企业,拜访个人,克服种种困难,在助学热心人和贫困学子间搭起了一座座爱的桥梁。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说起这些受资助学生的曲折经历,胡云豹感慨万千。

城厢镇过溪村的小谢,家庭十分贫困,面临失学的困境。胡云豹及时联系热心人士资助,让她顺利上学,最后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

祥华乡石狮村的小詹兄弟,其母与姐姐遭歹徒刺死,其父又车祸致残,胡云豹联系热心人士资助,帮助兄弟俩完成学业。

西坪镇的小王,父母都是残疾人,家境贫寒面临失学困境,胡云豹积极联系热心的企业家,资助她至研究生毕业……

28年来,胡云豹奔波在漫漫助学路上,用微笑温暖着贫困学生的心,紧握孩子们的双手传递着社会的关爱,用他的人格光芒照亮贫困学生的求学路。在胡云豹的温暖带动下,有的资助者与贫困生结队,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毕业,甚至续助读研究生,连续资助10多年,这种长期连续助学的形式,在各地是少有的。

为做好结对助学,胡云豹每年都要与资助者和受助者沟通联系,跟踪落实好每一笔资助款,把一笔笔助学金转到贫困生手中,再将一张张收条转交给资助者。有时发放人数多,常常是忘了吃午饭、晚饭,中午更是经常没能休息。为方便联系,高龄的胡云豹还学会使用微信,他的微信里有个“爱心助学 济困育才”群,群里有300多名成员,大多是他帮助过的学生,他们在群里喊他“胡爷爷”,有什么困难会及时跟胡云豹沟通,胡云豹在资助他们的同时,也引导他们怎么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28年里,胡云豹风里来雨里去,其间骑坏了4辆自行车,既磨脚皮,又磨嘴皮,搭建一座座“爱心桥”,谱写一曲曲奉献之歌。胡云豹家在厦门,为了困难学子能及时得到热心人士帮助,他一个人在安溪,自己做饭、洗衣、做家务,起早摸黑。许多人劝他:年纪大了,多休息!胡云豹却停不下脚步,只要有学子的学费还没有着落,他的心就无法平静。结对助学成为他一直坚持在做、虽苦犹乐的工作,也成为他生命里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行善之人,如星星之火,不见其盛,可以燎原。

如今,在茶乡大地上,每每有贫困生无力继续学业时,第一个想到的是“有困难,找胡老帮忙”。很多爱心人士也被胡云豹的善举温暖带动,纷纷主动联系胡云豹,慷慨解囊资助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有个爱心人士通过胡云豹结对资助贫困学子200多人次,资金达100多万元;有些爱心人士甚至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旅居海外的爱国华侨洪先生、王先生通过朋友介绍,用微信与胡云豹联系,每年分别资助10名贫困大学生,每人5000元;2021年,安溪县家居工艺商会的51家企业联合资助138名学生,资助总额达211.4万元……

受资助的学子中,很多人考上全国重点大学,有的早已走上工作岗位,成了各行各业的骨干,他们更能明白奉献的快乐和价值。更令胡云豹欣慰的是,有不少受资助的学生,工作后纷纷主动联系胡云豹,加入助学的行列,实现从“被资助者”到“资助者”角色的转变。受资助的安溪一中学生小肖参加工作后已资助两位贫困学子顺利读完大学,仍打算继续资助贫困学子;广核集团驻京办事处小易、福建省委编办小李、安溪县政协办公室小潘……一个又一个曾经的受助者都成了助梦者。龙涓乡内灶村小陈北京大学博士生毕业后到华北电力大学工作,主动为家乡小学捐献图书和1000元,为孩子们组建图书角,还参与美丽中国公益项目,跟云南边远地区学生一对一帮扶,她对胡云豹说:“我会秉承初心,好好教书育人,用我的微薄力量为需要的孩子们点亮一束光,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多做一些正能量的事情,力争将爱心接力棒代代传承”……

“老骥伏枥志尤坚,躬身笃行寄深情。”这是“感动福建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对胡云豹的高度赞赏。如今,耄耋之年的胡云豹仍然随身带着一个装满贫困生材料的文件袋,奔走于茶乡大地,无怨无悔,乐此不疲。无数学子的命运,就在胡云豹的奔走中改变,拥有了灿烂的明天。他用爱心搭起的八千多座助学桥,镌刻着太多太浓的爱,通往心灵的桥梁在延续着,没有终点……

市委史志研究室开展“我在乡间有亩田”主题党日活动

即时 | 2023-05-06 10:13

近日,市委史志研究室组织党员干部前往德化县水口镇坂里村,开展“我在乡间有亩田”主题党日活动暨“发挥史志优势 贡献史志智慧”专项行动。

在德化县水口镇,市委史志研究室机关党支部与德化县农优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我在乡间有亩田”认领协议书》。根据认领协议,史志研究室共认领3亩耕地,认种期限为1年。

认领签约仪式结束后,党员干部前往坂里村参观中共福建省委坂里旧址,开展党史现场教育,并对陈列馆展陈内容及宣教形式提出建议。

下一步,市委史志研究室机关党支部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部署,以开展“我在乡间有亩田”活动为抓手,拓展“党建+”邻里中心服务项目,通过赠送史志书籍、指导编修乡镇(村)志、评选“乡村记忆”传承人、传习所、传统民俗等方式,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综合科)

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来稿选登(十一) | 绽放在经侦一线的青春“警色”

即时 | 2023-05-06 09:57

编者按

由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开展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广大作者纷纷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大地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围绕主题、踊跃投稿,用笔书写泉州儿女们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用心描摹泉州人民奋发奋进、向善向上的昂扬风貌。

我们将陆续选登征集到的部分作品(不代表作品已入围),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在文字中聆听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精神文明“践行者”、生命安全“护航者”、泉州精神“传承者”的先进事迹,感受“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提振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本期推出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吴伟杰的故事《绽放在经侦一线的青春“警色”》

绽放在经侦一线的青春“警色”

泉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 李志恒

时常有种冲动,想说说我心中最佩服的“大哥级”民警——在护航泉州经济建设中当先锋、打头阵的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支队副支队长吴伟杰,他曾获评“全省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荣立个人二等功。

吴伟杰对工作从不马虎,并善于在实践中捕捉信息、把握细节,从繁杂的信息中缜密侦查、抽丝剥茧发现重大案情。2022年6月初,吴伟杰在走访相关企业时,听到这样一句话“6个人的晋江某公司,今年效益特别好,每个月退税额超百万元。”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今年泉州疫情期间,晋江这家公司生意还这么好,有些反常!业务量与员工人数极不匹配,贸易国与付汇国的比例也严重失调。凭借多年经侦工作的经验,吴伟杰立即赶到外汇管理局收集线索,仅3天时间,他与同事就研判出该企业连同其他9家公司涉嫌骗取出口退税的犯罪事实。

2022年6月10日,“税剑1号”行动拉开了序幕,泉州市局从7个县、市区抽调精干警力与税务等单位组成工作专班。六月的泉州,骄阳似火,吴伟杰带领专班人员从上百万条银行流水、进销项发票、大量碎片信息里,逐一对照,逐项对接,整理出违法犯罪的线索。那段时间,吴伟杰把单位当成了家,白天踩点,晚上敲定证据。江西、厦门成了他的“打卡点”,长时间、多地点调查取证使他顾及不了其它,饿了,面包就矿泉水充饥,困了,身上抹些风油精解乏。21天的连续攻坚,他研判出了34个犯罪团伙,基本掌握了犯罪团伙的组织架构、人员分工、运作模式以及活动轨迹等情况。

赴江西侦查10多天,吴伟杰和同事们克服了天气炎热,战胜了饮食困难,吃不惯江西菜的辣,只能到当地沙县小吃凑合着。7月12日凌晨,在主犯楼下蹲了近4个小时准备收网的民警,突然发现主犯曾某下楼开车外出,他们又一路跟踪到一厂区。吴伟杰迅速安排人员在厂区外围蹲守,自己带领3名民警搭人梯,翻过2米多高的外墙,跳入厂区一看,发现竟有一百来家厂房。

“大家振作精神,两人一组搜索,记住嫌疑人的特征和车牌!”在吴伟杰果断的指挥下,队员们小心翼翼边搜索前行边观察情况。当天空微微放亮,停在厂区东角落的嫌疑车辆才终于被他们找到。凌晨五点,随着总指挥一声令下,600多名警力在闽赣两省同时行动,吴伟杰带队第一时间破门而入,将主犯抓获,成功破获了这起涉案金额12.3亿元的骗取国家出口退税大案,全案共抓获犯罪嫌疑人92名,打掉犯罪团伙34个,为国家挽回了经济损失,为泉州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提供了法治保障。

“‘税剑1号’专案取得重大战果,受到中央有关部门肯定。省有关部门做好后续工作,体现严打严防、常打长打高压态势,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时任省委领导对“税剑1号”专案的批示,不仅是对案件侦办的肯定,也是对以吴伟杰为代表的经侦民警们艰苦奋战的肯定。从来都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吴伟杰还十分注重团队的培养和打磨。在他的带领下,分管的二大队去年被国家六部委评为“全国打击虚开骗税违法犯罪两年专项行动成绩突出集体”,今年被团省委评为“福建省青年文明号”。

自古忠孝难两全,20多年的从警情怀,吴伟杰无法割舍对工作的热情;他愧对家人,但他无愧于头顶的警徽。

“税剑1号”专案圆满结束,已经30个小时没合眼的吴伟杰正要缓口气,“吴大,去年5·19专案被鲤城抓获的嫌疑人朱某,这次又被我们抓了,什么都不交代……”“我马上过去。”挂了电话,吴伟杰驱车赶往石狮主审“二进宫”的朱某。当吴伟杰拿下口供回到单位,值班室内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电话里传来母亲焦急的声音“给你打了好多电话都没接,你爸突发心梗住院了!”吴伟杰又驱车直奔医院,一个多月没见,看着老父亲憔悴的脸庞,望着体弱多病的母亲,这个七尺男儿再也忍不住泪水,愧疚地说:“最近实在是太忙,让您二老受苦了。”想到还未办结的案件,吴伟杰依然让妻子白天照顾父亲,让上初中的女儿在家照顾3岁的弟弟,自己依旧奔波在各个办案中心,晚上他则担起看护父亲的责任。

用汗水铸就经侦利剑,在奋斗中绽放青春“警色”。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20年来吴伟杰始终奋战在经济犯罪侦查工作的一线,先后主导、协助破获各类经济案件1300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00余人,追赃挽回损失2亿余元,用青春和热血守护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来稿选登(十) | “脚踏车”上的守护

即时 | 2023-05-04 11:33

编者按

由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开展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广大作者纷纷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大地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围绕主题、踊跃投稿,用笔书写泉州儿女们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用心描摹泉州人民奋发奋进、向善向上的昂扬风貌。

我们将陆续选登征集到的部分作品(不代表作品已入围),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在文字中聆听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精神文明“践行者”、生命安全“护航者”、泉州精神“传承者”的先进事迹,感受“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提振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本期推出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陈欠水的故事《“脚踏车”上的守护》

“脚踏车”上的守护

惠安县作家协会 陈志传

初识陈欠水,大致是1993年的夏天,那时我刚毕业不久,在乡镇工作。那日天气炎热,一早天空就亮出炎阳,让人烦躁不安。上班时,庄副镇长叫住我,说民政局的老陈要去瑞东村下乡,你陪他吧。

我刚买辆“嘉陵70”的摩托,当时煞是风光,不免些许骄狂。我瞟了一眼老陈,衣着朴素,有点秃头,推着辆老厦门产的武夷牌“脚踏车”,车的漆膜已全然剥落,只剩黑黝黝的钢架。我说:“你车子先寄在镇里,我载你。”

没想到,老陈一口回绝了我,说不用不用,我一向骑车,习惯了,也方便。

当时觉得这老头挺奇怪的,有便车不坐非自己骑。在瑞东村委会等了大半个小时,才等到“吭哧吭哧”满头大汗赶到的他。

年少轻狂的我很不以为然,这种效率,也太老土了吧?甚至不免疑问:这不是作秀吗?

面对种种猜测,老陈从不解释!他只默默地使劲地蹬着他的“脚踏车”。

时间,总会印证在人的身上,形成时代的印象与特征。陈欠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逝去时代的印记,传统的美德,朴素的情感与坚定的信仰。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现在我更愿意从深层次去理解老陈——他的“脚踏车”,早已深入他的血脉他的骨肉,与他融为一体,已经升华为一种精神,一种“守护”。

“守护”,多么美好的词汇。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着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东西,而守护,便是一种执着与坚持。

踏“脚踏车”的老陈很忙!一直都很忙!

“一天不下乡为群众办点事,心里就空荡荡的。”自1988年从部队转业到2005年退休,老陈始终与扶贫助残工作紧紧相连。17年间,他放弃了1250多个节假日,和他的“脚踏车”一起,轮辙印遍惠安的每一个行政村,全县登记在册的1.8万多名残疾人中,他登门走访过的就有1.6万多人。

“只要人还在,我就要干下去。”退休后的陈欠水更忙,越跑越卖力了,他甚至坚持给自己“考勤”,每天去哪里下乡,走访谁,来回路程多少公里,都一一记在笔记本里。翻开他的《民情日记》,一串串数字背后是一年年的坚持:2006年下乡352天,2007年下乡341天,2008年下乡343天……天啊!他几乎没有休息日啊?数据表明,30多年来,他的下乡骑行总行程达到30多万公里。

记得那年,福建省刚启动“光明工程”,为老年人全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老陈得知这消息后,就忙着向市残联争取名额,忙着自学初步鉴别知识,忙着走村串户寻访患者,忙着公布自己的小灵通号码,让患者直接与他联系,随叫随到。那些年,他先后鉴别2.1万多名白内障患者,使2900多人重见光明,获得了“光明使者”的美誉……

哪怕是春节期间他也忙。每年春节放假期间,他都会自备年货和慰问金,骑车深入偏远乡村向特困户、残疾人拜年。唯有2021年春节,他因左脚受伤骨折,无法再到帮扶对象家里拜年,便托女婿给几位特殊对象带去了年货。“春节拜年,不拜富贵拜群众”,老陈的服务做到了贫困户的心坎中。

老陈的行动和事迹,感召着四邻八乡的群众和几十所中学的学生们。2012年4月,“陈欠水扶贫助弱青年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并开启首个服务日,从那以后,老陈更忙了。每月的第一个周日,他就带着各个中学的青年志愿者们一起,骑着“脚踏车”深入贫困户家庭,开展卫生清洁等服务。11年来,来自39所中学的1500多名志愿者共为252位孤老残疾人送去了关怀和温暖。

“生活好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多年来,老陈在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累计捐资22万多元,为残疾人和群众办了许多好事,却始终坚持“三不准”铁律:不准吃饭不交伙食费,不准接受吃请,不准接受礼物。

“忙人”陈欠水其实有点“抠”。他总四处打听,哪里有办公室要更新设备,哪里有物资要处理……有一年,陈欠水得知即将拆迁的惠泉宾馆有一批家居用品要处理,他立即申请将这批物资捐赠给残疾人和特困户。因为舍不得雇人搬运,年逾花甲的陈欠水与民工一起,一趟又一趟地把东西从楼上搬下来,累得大汗淋漓,腰酸背痛,手掌磨出了血泡,又骑着“脚踏车”把东西送到困难群众家中。短短半个月,陈欠水为257名残疾人困难户和五保户送去151张床、229床棉被、33条毛毯。

“要自力更生,不能等、靠、要”。“抠门”的老陈认为,单纯的扶贫资助对困难群众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经过十多年的实践,老陈探索出“小额扶贫”这条新路,想尽办法筹集资金来扩大“造血”工程,帮助几百个家庭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这两年,老陈更忙了,自从他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后,深感荣誉是种更大的鞭策。“不用扬鞭自奋蹄”,他蹬车的节奏似乎越来越快了。“抗疫”期间,老陈总是第一时间主动请缨走进社区抗疫一线,卡口值守、核酸检测秩序维护、封控区后勤服务等,需要跟群众打成一片的沟通协调,他都挺身而出;每一年,老陈总是坚持从退休金拿出一部分钱,买来小羊、小牛、猪崽等送给残疾人、困难户饲养;“创城”时,老陈也自告奋勇加入志愿者队伍中,从拾捡垃圾、维护停车秩序到交通劝导志愿服务,只要没在下乡的路上,他都会加入到社区志愿服务行列,成为社区创建文明城市的宣传员、督导员;去年5月,“陈欠水老党员工作室”挂牌成立后,老陈更是忙前忙后地牵头带动周边志愿服务力量,在扶贫助残助弱、政策宣传、志愿服务等方面,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老陈用他的“忙”,一点一点地编织着时间的经纬,编出了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编出了“永远跟党走”的政治情怀,带动更多党员群众参与到扶贫助残的事业中。

倘若要给老陈画一幅速写,那么我想,一定是桢雨中骑行的剪影——宽大的雨衣,把他包裹得像小麻雀似的,低头使劲蹬着那破旧的“脚踏车”,一下一下地,缓慢而又坚定,时不时抬手擦去脸上的雨水……

如今,在泉州市党内政治生活体验馆里,静静躺着他的“三件宝”:一辆锈迹斑斑的老式“脚踏车”,一只掉了漆的军用水壶,一个发黄的旧皮包。

它们仿佛是累了,退下来就躺着休息。但他的主人——79岁的陈欠水,却仍然奔波在路上。

这三个老物件,早已熟悉老陈的体温、心跳和呼吸,陪着他起早贪黑披星戴月,陪着他风里来雨里去,陪着他把轮辙与足迹,叠印在了惠安大地上的每个村庄,把丝丝爱意,一点一滴地播撒在惠安的每个贫困户家里。

停不下蹬车的老陈永远在路上。他说,人生原本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心情。

是的,老陈很辛苦,但他很快乐!


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来稿选登(九) | “质”木无文 始终遵循内心的选择

即时 | 2023-05-04 11:26

编者按

由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开展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广大作者纷纷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大地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围绕主题、踊跃投稿,用笔书写泉州儿女们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用心描摹泉州人民奋发奋进、向善向上的昂扬风貌。

我们将陆续选登征集到的部分作品(不代表作品已入围),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在文字中聆听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精神文明“践行者”、生命安全“护航者”、泉州精神“传承者”的先进事迹,感受“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提振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本期推出新时代泉州精神“传承者”——方华娟的故事《“质”木无文 始终遵循内心的选择》

“质”木无文 始终遵循内心的选择

泉州市总工会 梁莹

“为人‘质’木无文,工作‘控’以严阵。”这是一家媒体采访她时给予的生动写照。她是千千万万基层一线劳动者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缩影,更是千千万万弘扬赓续爱拼敢赢的“晋江精神”传承者中的基层代表。她是2023年“新晋”全国人大代表方华娟,福建恒安家庭生活用品有限公司的一名质控员。

2012年,来自安徽安庆的方华娟应聘成为恒安家庭生活用品有限公司的一名包装工,性格活泼开朗、善于表达的她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日复一日地重复机械化的“产品封口、入袋……”工作内容,方华娟开始悄悄关注公司的招聘信息,有意识地提升工作能力,入职4个多月后,她成功转为质控部的一名质控员。

正是这个遵从内心作出的选择,似乎不经意间改变了方华娟的人生轨迹……

心中有“数” 做好置前工作

坚守在恒安集团质控一线工作岗位的数十年来,方华娟每天至少2次对生产仪器进行测试、检查,不定时巡视车间,实时密切关注称重器、污点检测器等仪器,及时与线长、组长及生产工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确保仪器设备稳定运行,产品在合格范围内精确生产。认真做好每一次检验,填好每一份记录,记好每一个数据,分析每一瞬变动,工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数据以及各产品相应的质量标准在日积月累中深刻在心,已然心中有“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各项检验的同时,她还提前预判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形并做好预防。

在梅雨季时期,方华娟提前提醒生产工人们做好生产仪器的防潮措施;在跨年临界点,方华娟也会告知生产工人们及时更新生产日期的标识;在生产工人交接班这个最容易出差错的节点里,方华娟更是严阵以待,一刻都不敢放松。

此外,对于新入职的同事,方华娟则经常组织他们进行岗前培训,认真做好传帮带,将自身的专业知识毫无保留地输出,帮助新同事尽快熟悉工作流程,提高质检水平,提升质量意识。“我们的工作应该是做到置前,而不是置后,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降低‘返工率’‘次品率’,为广大女性同胞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放心的产品。”方华娟谈到这里,面带微笑,目光闪烁着豁达和自信。

扪心自问 扮好三重角色

“师傅常常问我们,作为一名质检员,能为质量做什么?能为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方华娟时刻回想师傅的教诲,正是这叩击人心的扪心自问,时时提醒方华娟保持细心、敏锐的观察力,坚持做好本职工作。质量守护要把工作落到细微处。方华娟告诉我们,做好质检工作需要扮好三重角色:“警察”“法官”“医生”。我们惊讶之余,她有条不紊地解释道:“警察”要对各道工序的产品质量进行监控和测量,快速发现产品质量问题所处的位置和原因,反馈问题;“法官”要理性判断质量问题,并根据相关标准判定产品是否合格;“医生”则需根据质量问题“对症下药”,及时要求线长、组长及生产班组采取相应的纠正或预防措施,防止不合格品转序或出厂,以确保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心无旁骛 当好质量守护者

刚刚参加完全国两会的方华娟谈到此次参会的经历,脸上仍洋溢着灿烂、自豪的笑容,她表示,像她这样一线的普通工人,能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两会,为基层代言,为基层说话,她感到非常荣幸,也倍感压力,这是一份落在她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两会期间,高质量发展这一关键词频频出现。方华娟认为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的重要部署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作为一名卫生用品的质检员,她的任务就是心无旁骛,坚持每一天做好一件事,练出一双“火眼金睛”,“不让一片不合格品从我手中流出”,为全国妇女同胞把好卫生产品的质量关,守好“中国制造”金字招牌,做好“中国制造”质量的守护者。

一位青年诗人曾经说过,“泉州,这是一座值得托付终身的城市。”方华娟在泉州这座城早已身安、心安。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方华娟,从一名“打工妹”到“新晋江人”,从质检员到全国人大代表,一路走来,方华娟始终把“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始终把“耐得平淡、舍得付出、默默无闻”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以平凡的劳动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用实际行动传承弘扬了爱拼敢赢的“晋江精神”,时刻弘扬着时代的正能量,引领着社会的新风尚。

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来稿选登(八) | 以爱铸温情 白衣秉丹心

即时 | 2023-05-04 11:15

编者按

由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开展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广大作者纷纷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大地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围绕主题、踊跃投稿,用笔书写泉州儿女们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用心描摹泉州人民奋发奋进、向善向上的昂扬风貌。

我们将陆续选登征集到的部分作品(不代表作品已入围),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在文字中聆听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精神文明“践行者”、生命安全“护航者”、泉州精神“传承者”的先进事迹,感受“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提振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本期推出新时代生命安全“护航者”——林志斌的故事《以爱铸温情 白衣秉丹心》

以爱铸温情,白衣秉丹心

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 黄丽纹

他是一名医生,凭借精湛的医术,在儿科界获得多项荣誉;他是一名学科带头人,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支支优秀的科室团队;他是一名教师,以德育人,传道授业解惑,为培养年轻医生倾囊相授。38年来,他在一个个角色里变换穿梭,他就是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的林志斌。

从医多年,粉丝不计其数

在医界,儿科被称为“哑科”,对大多数医学生而言,不是一个理想选择。但,总有一些人,选择迎难而上,走一条难走的路。林志斌就是其中之一。

1985年,20岁出头的林志斌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遵从父母的意愿,回到泉州,加入泉州市第一医院,正式成为了一名儿科医生。从一名普通的儿科医生,到如今响当当的儿科全科专家、副院长头衔,从医38年来,林志斌坚守着自己对儿科事业的热爱,并始终践行着自己的从医信条——对患儿耐心、细心、爱心,用无私奉献赢得广大患儿家属的真心信赖。

80年代的泉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到一院求诊是家长“最后的选择”。林志斌接诊的宝宝里,多是营养不良的症状。跟正常的孩子相比,这些孩子体型消瘦、面黄肌瘦,着实令人心疼。因为医疗落后,疾病带走了很多宝宝的生命。

看着年幼生命的消逝,林志斌的心里五味杂陈。

悲戚之余,他深感泉州儿科的医疗水平、就诊环境与其他城市相比仍有差距。

1995年,他赴沈阳盛京医院(原中国医科大学)进修新生儿专业。2002年,他赴湖南省儿童医院进修小儿消化专业。

曾有家长说,希望一院的儿科能提升就诊环境。在时任院长的“授权”下,林志斌着手组建新科室——新生儿科。这个科室的从无到有,给很多泉州家长带来了希望。这背后是林志斌的心血,从画图纸、设计、施工到监工,他通通都自己来,一步步改造出新病房,组建了一支专业素养高、经验丰富的医护团队。

摸着石头过河,更需细心。每天忙完工作,林志斌都舍不得回家,要把科室里的事项一一检查清楚,除了宝宝的身体指标,他还要操很多心,比如宝宝的喂奶、换尿布等,俨然“奶爸”一般。遇到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他也总要回病房看几眼才能放心。

多年前,惠安小岞一女子产下了三胞胎,三个刚出生的宝宝个头非常小,情况不是很好。在他的精心照料下,三个小家伙转危为安,慢慢恢复健康。这令女子一家非常感动。

“病人带着希望来找你,一定要想办法把孩子治疗好。”林志斌说,当医生需要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其中最重要的是耐心。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医生首先要精于医术,其次是要“诚”——“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在林志斌的理解中,这可以用“纯粹”二字概括。“纯粹”的含义还包括:只为病人,不以利润作为考量标准。就拿最常见的开药来说,他始终坚持结合病人的年龄、经济状况、药量等方面来综合考量,最终选定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尽可能将药物的副作用降到最轻。

38年来,这份“纯粹”让林志斌有了一批忠实的“粉丝”,不管是疑难重症的大问题,还是发烧、感冒、咳嗽等小毛病,很多家长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这位儿科专家,甚至于有些人长大成家生子后,还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林医生”。很多人喜欢称呼林志斌为“斌哥”“斌叔”,还有的人说找他看病像“传承”,一家两三代人都“认准”了他。

PICU生死之门的守护者

2012年,是林志斌职业生涯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出任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副院长,在他的带领与管理下,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的业务水平蒸蒸日上,优势学科逐渐凸显。

儿科重症救治是林志斌擅长的领域之一,多年来,他以满腔的爱心和精湛的医术,在PICU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挽救了一个又一个重症患儿的生命。

担任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副院长后,林志斌着手对重症医学科做进一步的整合。2015年,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在全省首创,创新性地整合重症医学科与急诊科进行统一管理,为危急重症的儿童打造一条绿色生命通道。2016年1月,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首创危重儿童转运系统,配置了专用的危重儿童转运车及急救设备。该系统为随时应急状态,24小时人员值班,能迅速响应各地区危急患儿的医疗救治需要,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019年1月,重症监护室接到一位转运的出生时体重仅1.9kg的重症患儿。当时,该患儿2月龄,体重3kg,诊断为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先天性心脏病,林志斌副院长带领重症医学科ECMO(人工心肺)小组及心外科施经添副主任赴该院,成功为该患儿进行ECMO治疗并转运回泉州市儿童医院进行诊治。这是福建省内首例儿童ECMO治疗并ECMO院外转运的成功案例,也是院际危重症转运及多学科合作的成功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院际间的转运,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与泉州市120急救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联合,建立三级儿童危重症院际转运平台,由医院配备急救仪器设备、专业医护人员,泉州市120急救中心提供转运车辆,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急救体系合作,建立起院际转运—急诊—重症医学体系,建成国内先进的区域性的儿童急重症医学专科。2018年,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荣获“泉州市级青年文明号”。

言传身教,让全市儿童得到更好救治

把一个科室“带大”以后,林志斌又开始“物色”下一个科室,这一个个科室,就像一个个亲手带大的孩子,林志斌看着他们成长后,才舍得放手。从重症医学科到呼吸科,到现在的心血管·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每一次,林志斌都将自己的诊室搬到相应的病区,以他独有的言传身教方式,逐一推动每一个科室不断发展壮大,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个人的服务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全市的儿科同道都提高业务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全市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为此,林志斌每年多次牵头组织国家级、省级、市级学术活动,努力提高全市儿科同行的业务素质,及时解答各县区儿科同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此外,林志斌还承担了临床带教工作,他的目标是使全市儿童都能得到最好的救治。由于他在教学工作上表现出色,先后获评宜春医学院、福建中医大学、福建医科大学优秀教师以及福建医科大学优秀论文指导教师称号,他带领的教研室也多次受到表彰。

2020年,林志斌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在医院里,他负责疫情防控,直面发热、咳嗽等病人。一些医生们无法排除的新冠症状,都会找林志斌来帮忙,随叫随到。同事们经常看到他中午在办公室煮面、晚上吃快餐,第二天继续上班。此外,他还经常跟随卫健委到各地检查防控工作。因为优秀表现,他被评为2020年福建省“最美医师”。已过花甲之年的林志斌,今年已退休,不过这位闲不下来的儿科专家继续在儿科门诊岗位上发挥着余热。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辛苦了这么多年还“退而不休”,林志斌笑着回答说,“我是一名党员,必须继续执着坚守。”

执着坚守,以爱铸温情,勇当“担当者”。是呀,林志斌始终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用仁爱之心铸就高尚医德,数年如一日地用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一个又一个年幼的生命保驾护航,“白衣秉丹心”就是对他从医三十八载的最好诠释。

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来稿选登(七) | 让善良在爱的维度里静静流淌

即时 | 2023-05-04 10:57

编者按

由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开展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广大作者纷纷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大地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围绕主题、踊跃投稿,用笔书写泉州儿女们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用心描摹泉州人民奋发奋进、向善向上的昂扬风貌。

我们将陆续选登征集到的部分作品(不代表作品已入围),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在文字中聆听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精神文明“践行者”、生命安全“护航者”、泉州精神“传承者”的先进事迹,感受“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提振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本期推出精神文明“践行者”——黄明水的故事《让善良在爱的维度里静静流淌》

让善良在爱的维度里静静流淌

泉州市审计局 王红波

初见黄明水,精瘦矍铄,中等个头,一副眼镜架在鼻梁上,但透过镜片,我瞬间捕捉到了他双眼里泛出的丝丝温和与友善。

环顾四周,协会一楼办公区右侧墙壁上贴满了这些年受扶助对象送来的牌匾,足有上百块。而左侧墙壁则是政府各个部门给协会颁发授予的各类奖牌:被授予“2018年福建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最美’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丰泽区、洛江区授予“文明单位”;泉州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授予“泉州市疫情防控优秀志愿者服务队”。

黄明水背靠“福建省扶老公益协会”“泉州市泉城公益协会”的背景墙。协会的会标让我眼前一亮,乍看像半握拳的一只手掌,近看又像一位弓腰塌背、步履蹒跚的老人。32年的坚守与执着,32年的漫漫公益路,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愫让黄明水萌生投身公益事业的念头?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让黄明水和他的队员们在公益道路上一往无前?

黄明水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洛江区罗溪镇广桥村,家中兄妹6人。那是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当时家里人多,父母靠种田养活我们,但经常青黄不接。”说到这里,黄明水眼里泛起了点点亮光。“这时候,父亲的战友、村里的好心人就经常过来送粮接济,农忙的时候还帮忙种田。”

我频频点头,内心第一个疑问似乎有了答案。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成年后的黄明水只身闯荡社会,在晋江、石狮做过机械维修、录音带批发,后北上浙江创业。在长年的打拼中,黄明水看尽了贫困群众的悲苦与凄凉。每时遇到,他总能解囊相助,尽绵薄之力。

后来,黄明水和妻子商量,回泉做起了老本行茶叶批发生意。一次,他去安溪采购茶叶,路过一所村办小学,正是孩子们背书包上学的时候。黄明水发现大多数孩子衣衫褴褛,背上背一块咸菜疙瘩,便是孩子们的午餐。这一幕被他全景式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股在内心久久流淌的情愫,渐渐如泉涌般喷发了出来。

黄明水把这件事告诉了和他关系甚好的17个朋友。没想到,大家一拍即合,开始走上了扶老助学的公益道路。黄明水内心有光,他身边的人同样如此。

常怀悲悯之心,胸有如炬之光。2015年,来泉务工的陕西籍张女士由于疏忽,致仅六个月大的孩子打翻正在煮粥的电饭煲,高温致孩子全身烫伤面积达35%,情况紧急、生命垂危。黄明水闻讯后立即将情况告知队员们,并第一时间把原本筹集的7千余元助学金实施紧急援助。在协会办公区一楼政务公开栏,我随手翻开一页月账目公布表,10元、20元……。点点星光,却为一个微小的生命照亮了整个夜空。

2016年,黄明水和他的队员们来到南安市罗东镇黄厚发家。黄厚发时年76岁,是一名孤寡老人,独居在一处破旧的房子里。屋内光线昏暗,空气中弥漫着陈腐的气息,一床被子平铺在简单搭建的床板上,一口大锅上落满了灰尘,捡来的瓶子四零八落、随意堆放。黄厚发育有一子,但早已过世,孤苦伶仃的她,养了一头牛,平时主要依靠政府补助维持生活。黄明水和队员们帮老人彻底打扫了居住环境卫生,并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一解老人燃眉之急。临别时,老人紧紧握住黄明水和队员们的双手,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同年7月,福州闽清遭受水灾,黄明水得知后独自一人赶赴灾区查勘情况。灾情严重,他回到泉州立刻动员志愿者为灾区发起捐款捐物,共筹得款项5万多元,并送去大量救灾物资。9月,超强台风“莫兰蒂”来袭,他又迅速组织队员们前往南安洪濑抢险救灾。

公益事业是人性最美之光,在世间温情闪耀,但这条路艰辛而曲折。周围的人们,看到他们白白拿钱或者捐助物品出去,不图回报,觉得很傻。就连黄明水的妻子也觉得,丈夫这样做到底图个啥?家里的营生还顾不顾。有的还说:“你这样不是长久之计,要寻求政府支持”。

面对种种非议和不理解,黄明水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他很无助,他需要理解,他更加渴望更多的人,和他一样,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微光成炬、小善大爱。

黄明水哽咽了,我的眼睛湿润了。开放包容温暖如春的刺桐城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这座城曾经帮助了多少困苦的人们实现创业梦想,这座城连续多年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这座城久久地将行德向善刻在了她的骨子里。

2017年,政府有关部门注意到了黄明水和他一起做公益的伙伴们的事迹。按照有关规章制度,调查、审核、批准,严格而快捷,同年,他的第一个社团慈善组织—福建省扶老公益协会成立了。紧接着,2018年,他们又成立了泉州市泉城公益协会。截止目前,协会已有队员3000余人。

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关注,为黄明水和协会的队员们继续在公益的道路上默默坚守,注入了强大的前进动力。

2020年春节期间,黄明水小腿查出患有肿瘤,急需手术。此时,正值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全民抗疫的热潮正在形成。他坐不住了,焦急地和家人、医生商量,决定暂缓医治,随即带领队员奔赴防控一线。宣传动员、走访排查、代买代办、测温登记等,一干就是2个多月。他每走一步,都要比常人艰难,但紧张忙碌的工作,让他暂时忘记自己还是一名病人。

黄明水静静地诉说着他和他的协会、他的队员们走过的艰辛与漫长。我心潮起伏,不觉间站起身,凝视着满墙的牌匾和锦旗。我想,每一块、每一幅后面,都跳动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坚持是火、是风、是诗。从1992年至今,30余年来,黄明水个人参加志愿服务时数达27417小时,带领的协会累计服务时间超过3万小时。他组织并参加的大小型慰问和帮扶活动1000多场,个人捐出的资金和物资价值100多万元。他和他的的公益团队帮助受助家庭共计1393户,救助人员共15867人次,捐助、帮扶资金及物资价值达1307万元。受助人包括学生、贫困党员、残疾人、孤寡老人、复退军人。他们的善举如春风拂面,轻轻地吹进每一位受助人的心田,让爱与善在刺桐城、在八闽大地尽情挥洒。

黄明水说:“人生,是一场修行,公益就是最好的修行。”我内心第二个疑问找到了答案。

驻足协会办公区二楼玻璃橱窗,黄明水叠放整齐的荣誉证书,红得如火,足有一尺多高。他被评为泉州市第六届、福建省第七届道德模范,入围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美志愿者”,是洛江区第五、第六届政协委员。

驱车返程的路上,我思忖良久。愿黄明水和他的协会,还有他的队员们幸福平安,愿善良在爱的维度里似水般静静流淌,愿更多的人与他们结伴,这里面也包括我。

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来稿选登(六) | 一位快递员的绿衣情

即时 | 2023-04-28 09:41

编者按

由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开展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广大作者纷纷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大地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围绕主题、踊跃投稿,用笔书写泉州儿女们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用心描摹泉州人民奋发奋进、向善向上的昂扬风貌。

我们将陆续选登征集到的部分作品(不代表作品已入围),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在文字中聆听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精神文明“践行者”、生命安全“护航者”、泉州精神“传承者”的先进事迹,感受“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提振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本期推出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庄小平的故事《一位快递员的绿衣情》

一位快递员的绿衣情

泉港邮政分公司 房真真

绿水青山,古厝老巷,邮政的一抹深绿给泉港这座美丽的滨海之城增添了别样的风采。一个人、一辆车、一座城、一个平凡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慢慢展开……他就是泉港邮政快递员庄小平。

勤学苦练,奋勇拼搏

2008年,刚出校园的庄小平,机缘巧合地以一名“邮政快递员”的身份开启职业生涯。初入职场的他对投递工作有些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一项简单机械的劳力活,只要按址送达即可。然而,实际开展工作的时候却让他一筹莫展,当时分配在手的50份邮件却怎么也完成不了,他便琢磨起问题根源:段道不熟悉?来往路程远?客户地址分布不均?…… 但一周后,他的工作进度仍不理想。

“邮包在肩上,责任就在身上,只要你用心、细心、有恒心,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带班师傅的一句话让庄小平醍醐灌顶。从那一刻起,不管工作多累,时间多晚,庄小平始终坚持每天“自省”“自学”“自我总结”,因为他深知揽投工作并非机械操作,接车、卸装、分拣、派件等各作业环节都需要“巧干”,若没有扎实的业务技能做基础,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邮政速递员。

2020年,在全国寄递业务“比学赶超”劳动竞赛中,庄小平凭借精湛的业务能力崭露头角,成功获评重点城市国内特快业务发展达人二等奖。

恪尽职守 微笑服务

从事投递工作十余年来,庄小平从未发生丢失损毁报刊、邮件事件,更没有发生一起客户投诉,他以“优质服务、用户满意”为己任,多年如一日地做好自己的投递工作。2021年因荣获“市级先进个人”,本可享有一周疗休养的机会,但考虑到人员不足、邮件积压,庄小平毅然选择放弃。

“微笑小哥”是庄小平留给客户的又一张绚丽的名片。“你好”“早呀”…… 逢人问候、微笑待人的庄小平在工作中视客户为朋友,认真履行快递行业对客户的服务承诺,收获大家的一致好评。

起早贪黑,风餐露宿,一年到头几乎没有节假日,有时还要面临派件压力,投诉压力,这样的工作已成为庄小平的日常状态,但他依然面带微笑,热爱生活。从2009年获评“泉港邮政优秀新人奖”到2021年“福建省最美快递小哥”,庄小平始终爱岗敬业、踏实苦干,哪里需要哪里就能见到他。

心怀责任,肩负担当

盛夏三伏天,夏日炎炎,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庄小平最忙最累也是最开心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他身上肩负着“光荣使命”——送达录取通知书。遇到地址不详、导航无法定位等多种状况,庄小平绝不马虎对待,通过派出所档案调查、走街串巷询问等途径一一送达,因为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纸通知书,更深藏着“寒窗苦读十多载”的期盼与希望。

每年双十一,面对“井喷式”增长的包裹量,庄小平主动担当,不分你我、不捏轻怕重,积极投入各个段道进行派送。“每份包裹、信件能安全及时送到客户手中应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这是他多年来一直坚守的工作准则。

记得有一次,在派送“电热水器”时正逢客户住处电梯维修。庄小平沉思片刻后联系客户说明情况,本想同客户协商是否放置保安室,但当“沙哑”“低沉”的声音从电话另一头传出时,庄小平立即改变了主意。

“您好,您的包裹到了,请查看是否完好。”汗流浃背的庄小平笑得格外灿烂。

“小伙子,你说一声就好了,等电梯好了我让我儿子自己搬上来,多省事呀!邮政真是服务到家了,辛苦、辛苦了”老人家亲切肯定的话语瞬间化解了庄小平的疲惫,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人民邮政为人民”的使命。

夫妻搭档,温暖同行

春节期间,是千家万户团聚的时刻,庄小平、王惠芬却依旧和往常一样,忙碌地整理进出口邮件。

作为邮政行业的“夫妻档”,工作上庄小平扛在“前线”,负责配送工作;王惠芬则站在“后方”,负责规范进出口作业流程。日常遇到量大、货重的,王惠芬瞬间化身“女汉子”,成为庄小平的得力助手;碰到邮件质检、封发等棘手问题时,庄小平则陪同妻子共同解决;偶尔归班闲暇时,庄小平总嘱咐妻子下班早点回家照看双亲、辅导孩子,自己再加班加点。多年来,这对夫妇相濡以沫、风雨同行。

“要下雨了,记得把雨衣捎上,安全帽檐记得盖上,路面滑,开车慢点,注意安全……”每回出班前,庄小平的爱人总要暖心的叮嘱一番。

“你先休息一下,我来……”这是庄小平给予王惠芬最质朴的情话。

不忘初心,不负韶华

这么些年来风里来雨里去,这个瘦小的男人承担着邮政投递工作!每当问起,累吗?庄小平总是憨笑着答道:不累,作为消费者“最后一公里”的守护者,脚下有路,心中有情,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与幸福。

把所有韶华青春都献给岗位,以所有的热忱履行服务承诺,庄小平诠写了新时代邮政投递人的风采。他遍历了沧桑,服务着百姓,志在造福万家,他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投递岗不辞辛劳地耕耘十余载,书写了不平凡的事业篇章。

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来稿选登(五) | 好“花”书记 引“蝶”飞舞

即时 | 2023-04-28 09:34

编者按

由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开展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广大作者纷纷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大地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围绕主题、踊跃投稿,用笔书写泉州儿女们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用心描摹泉州人民奋发奋进、向善向上的昂扬风貌。

我们将陆续选登征集到的部分作品(不代表作品已入围),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在文字中聆听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精神文明“践行者”、生命安全“护航者”、泉州精神“传承者”的先进事迹,感受“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提振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本期推出泉州精神“传承者”——杜振忠的故事《好“花”书记 引“蝶”飞舞》

好“花”书记 引“蝶”飞舞

赖云鹏

忽如一夜春风来,最美还是永安蝶。

在洛江区马甲镇永安村的蝴蝶庄园,很多人一眼千年地爱上了这一方创意十足的“福”蝶文化公园。那一片绿草如茵的广场是儿童的乐园,依山伴水的稻田里犁牛与农夫怡然自得,绿肥红瘦生机盎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现代化的健康步道、智能化的户外劳动者驿站,又让这个乡村紧跟着时尚和潮流,奏响了新时代的田野牧歌。

这一切离不开以永安村党支部书记杜振忠为主的班子成员们用心经营。十余年来,他以“发展集体经济,富裕一方村民”为目标,致力于乡村振兴,以“花”为媒,创建“蝶村”主题品牌,把永安村打造成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第二批“高级版绿盈乡村”、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

文化振兴 助推化蛹

比起热热闹闹的网红打卡点、游乐区,杜振忠更愿意打造书香永安,他把文化振兴视为乡村振兴的灵魂,只有打造“文化粮仓”,架起惠民“连心桥”,乡村振兴之路才能走得更长更远。

永安村农家书屋位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二楼,书屋面积约60平方米,现有藏书3000余册。书屋内窗明几净,并配备了可供30人阅读的桌椅和10台电脑。村里长期携手仰恩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和社工,开设“洛江亲”周末课堂,让孩子完成周末作业,阅读课外书籍、播放儿童电影等。

这里还是“学习强国”线下体验中心,背景墙上的“学习强国”线下阅读区十分醒目。杜振忠通过设置这个平台,通过书籍、影像等体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民阅读,让广大党员群众可以更加便捷地尽享海量学习资源,调动村党员的学习热情。目前永安村党员在马甲镇“学习强国”总积分排行榜上稳居第一,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村里的乡贤评理室书香满满,布置别致,迎面而来的“三尺巷”典故,让进门需要调解的当事双方就先降了三分火气。通过他推行的“六心六事”工作法,以耐心、恒心、细心、精心、暖心、用心去做群众工作,调解工作就能事半功倍。每个月永安村都举办孝心宴,乡贤纷纷冠名参与。他在倡导移风易俗,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不遗余力,形成了良好的乡风衍变。多年来他逐步解决了村民关心的老有所养、食有所安、居有所乐、幼有所育、病有所医等问题,永安村也留住了村民的心。

融合创新 花式致富

永安村人口3000多人,耕地面积只有729亩,是革命老区村、库区移民村、泉州市乡村振兴试点村,也是曾经的市级重点扶贫开发村。

面对诸多困难,杜振忠想到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通过与泉州农商银行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协议,打造“党建+金融”双基联动模式,推出“福居贷”产品,为村民创业、安居提供资金支持,为开展农业现代化融资提供金融服务。

他带领村民盘活旧永安小学校舍,陆续流转集体和村民土地120多亩,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及村集体、村民共同入股的方式,利用村里原有种植蝴蝶兰的传统,大力传承创新发展蝴蝶兰产业,打造“蝴蝶兰文化节”和“泉州市蝴蝶兰故乡”品牌,让“产业+金融”模式更好地服务绿色农业。他大胆建设蝴蝶兰基地,推进标准温室大棚建设。村集体兜底,村干部带头,给了村民豁出去的勇气,到2019年,全村成功脱贫。现已拥有种苗基地面积60多亩、全自动标准温室大棚6850平方米,主营的蝴蝶兰种苗、中苗、开花株等高档盆花年生产能力达30万株(盆),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元增长到近百万元。

如何盘活蝴蝶兰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杜振忠长期思考的问题。为有力解决销路受限问题,他积极探索创新电村电商,带领村民打通金融、物流、电商通道,创办智慧商超。大力建设“互联网+电商”、开通直播平台,设立“福农驿站”以及“福农智慧商超”等。这一套“智慧+金融”综合服务模式,使永安村的蝴蝶兰成为村里经济驱动的重要引擎。

蝶变起舞 振翅高飞

一颗蚕蛹,必须历经痛苦的蜕变,才能成为美丽绝伦的蝴蝶,翩跹于万紫千红的春天。而今的永安村,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从村财零收入到集体经济100万元,从“市级重点扶贫开发村”到如今的“省级宜居村”,“产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永安村一步步实现了华丽蝶变,走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航程。

杜振忠书记还将继续打造“蝶村”IP,推出蝴蝶兰专属IP以及文创衍生产品,并通过寻找花仙子蝴蝶兰代言人等丰富有趣的活动,将IP进一步活化,将“蝴蝶”元素融入到所有的旅游、研学项目中。并带领永安村策划建设“飞蝶乐园”、游客服务中心等多个项目,对接闽台乡建乡创团队,从软、硬件全面打造“蝶村永安”二期,将乡村振兴发展的成果浸润到每一位村民的生活中。

2023年福建省年鉴精品工程大纲点评会暨精品工程经验交流会在泉州召开

即时 | 2023-04-25 14:37

4月20—21日,由省委党史方志办主办、泉州市委党史方志室协办、泉港区委党史方志室承办的2023年福建省年鉴精品工程大纲点评会暨精品工程经验交流会在泉州市泉港区顺利召开。泉州市委党史方志室主任周顺安、泉港区委常委苏纯益到会致辞。省委党史方志办一级巡视员林浩出席会议并讲话。

林浩一级巡视员对泉州市委党史方志室和泉港区委党史方志室对此次会议的组织筹备工作表示肯定,并对特邀专家和经验交流单位在后面两天的点评和经验分享表示感谢。他强调,实施年鉴精品工程是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地方综合年鉴工作批示精神的重要抓手,要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统一思想,切实开展好年鉴工作;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增强责任意识,建立长效机制,按时保质完成全省三级综合年鉴“一年一鉴 公开出版”任务;要持续发挥精品示范引领,推动全省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要求,各候选单位要建立健全年鉴质量保障体系,按照省委党史方志办的业务指导意见和工作布置,按时保质做好精品工程各阶段工作,把质量意识、精品意识贯穿于年鉴编纂工作的全过程,着力打造精品年鉴。会议指出,2023年福建省精品工程严格实行动态管理和分阶段淘汰机制,省委党史方志办将对各候选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和督促检查,未按期完成出版任务或未达到标准的单位,将取消其候选项目资格。 

会议邀请了2022年“福建精品年鉴”称号获得单位的长泰区委党史方志室主任叶小秋和周宁县委党史方志室主任钟陈灼作精品工程工作经验交流。福州市委党史方志室原主任高锦利、原厦门市志办主任葛向勇、广州年鉴社原社长阳晓儒、省委党史方志办原二级调研员林丹英、省方志馆馆长胡志明、三明市委党史方志室四级调研员陈声华等六位省内外特邀专家对候选项目年鉴大纲逐一进行点评,并对一些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原则性规范要求作了具体分析和指导。福州市委党史方志室等12家候选项目单位领导和年鉴科室负责人,省委党史方志办、泉州市委党史方志室业务人员等40余人参加会议。

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来稿选登(四) | 最前哨的绿色守望者

即时 | 2023-04-24 09:21

编者按

由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开展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广大作者纷纷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大地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围绕主题、踊跃投稿,用笔书写泉州儿女们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用心描摹泉州人民奋发奋进、向善向上的昂扬风貌。

我们将陆续选登征集到的部分作品(不代表作品已入围),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在文字中聆听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精神文明“践行者”、生命安全“护航者”、泉州精神“传承者”的先进事迹,感受“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提振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本期推出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李辉煌的故事《最前哨的绿色守望者》

最前哨的绿色守望者

德化葛坑国有林场 张先动

他,在远离城市的大山深处,以山为家,以林为伴,伫立在山间成为了森林的哨兵。掩映过他坚定背影和坚实脚印的每一处斑驳树荫,都见证着他对“绿水青山”的承诺。

他叫李辉煌,是德化葛坑国有林场的一位护林员,38年坚守在大山深处,日复一日奔走在山野,穿行在林间小道上。他中等身材,皮肤黝黑,面容和蔼,声音洪亮,普通的外表给人朴实,随和的感觉。

未从事护林工作前,李辉煌就已在林场从事造营林工作。1985年,责任心强又积极肯干的他,被林场从一线生产工人选调入护林员队伍。造营林出身的他,心里格外理解“十年树木”的不易,他知道,护林工作责任更大,担子更重,走上护林岗位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就牢固树立“以林为伴,以场为家”的绿色初心。三十八年来,他服从组织安排,前后在数个管护难度较大的责任区“走马观林”。不论在哪里,他都不畏寒冬与酷暑,用心用情日复一日地守护好责任区内的一草一木。“辉煌管到哪里,哪里的林木就安全”,林场几任分管资源的领导说。在他的精心管护下,他所管护的责任区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事故,林木受损率低,林业刑事案件连年实现零发案,为维护国有森林资源安全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被称为“硬骨头”的岭头责任区,居民点多,林班零散,与社队山场交界线长。在他接管前,该片区时有盗伐林木、毁地耕种、乱烧田草等违法现象发生。面对困难,他不畏惧不退缩,积极摸索行之有效的管护办法,“对症下药”,打好“宣传+感情+攻坚”组合拳。他常常利用护林时机深入山边地头和居民点打护林防火“宣传战”,发放森林火灾案例及毁林刑事案例等选编资料,用当地的“土”话深入浅出地向村民宣传《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知识,好言告诫村民提高防火意识,自觉守法。他坚信“得人心”是做好护林工作的关键,从细微处入手,真心打好“感情牌”,热情为上山干农活的村民提供茶水、让座歇脚,与村民话农事、唠家常,了解山场情况、村情动态。他还总钻林区群众茶余饭后的空档,进村入户,家长里短地与他们倾心交谈,培养“私人感情”,借力护林,让他们真诚支持自己的护林工作,一旦发现有什么异常情况,能立马第一时间将实情告诉自己。面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他不为强暴所吓,大胆斗争,坚定打赢“攻坚战”,维护森林资源安全。记得在他刚到岭头责任区不久,有一次,在他巡山护林时,发现林班内有六七株杉木树皮被围剥,经多方探听了解,确定是某村村民苏某所为,李辉煌立即前往苏某家中调查,经过一番好言开导,苏某不但不理睬,反而威胁他说:“我警告你不要上报,不然有你好看!”但李辉煌不被邪恶所吓倒,毅然将此案上报派出所处理。2014年11月份,他发现在一处僻静的山坳里四五棵杉木被人盗伐了,心急如焚。经多方摸排没有丝毫线索,他料想这些不法分子还会再来,就每天晚上下半夜只身一人到被盗伐的区域蹲守。功夫不负有心人,连续的蹲守,终于在第10天的凌晨3点多发现偷盗者踪影。他紧急发出信息,配合森林警察成功抓获不法分子。在他刚柔并济的管护下,往日的“硬骨头”责任区,森林资源受损率却悄然变为林场最低。一提起李辉煌的护林工作,林场里的每一位职工都会由衷地竖起大拇指赞叹。

李辉煌巡山护林时,竹拐杖和笔记本这两件“行头”是他必备的。有人曾不解地问他,你巡山时为何老带着“小两样”?“这两样东西是我上山必带的,没带上会有点不自在。”他憨厚地笑着说,山上经常有蛇出没,竹拐杖可以预防踩到蛇,山路泥泞时还可作为登山工具。翻开李辉煌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其间密密麻麻地摘录了许多林业法律法规、森林防火、林业林政或刑事典型案例等方面的知识。那其实就是一本简易的宣传手册。正如许多当地群众所言,李辉煌在他走村入户时,甚至是在田间地头,只要条件许可,他总会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面带笑容地干起老本行——给乡里乡亲们讲讲保护森林的好处、毁林要受到怎样处罚、野外用火的危害性等等,让护林防火意识根植于群众心间。正是在他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他所管护的责任区远离烟火,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事故,座座青山永远是那样的安详与静谧。

从事过林业的人都知道,森林火灾是突发性的,特别是在森林防火期,没有周末没有休假坚守两三个月是常事。如今虽已临近退休,但他却没有停下脚步歇一歇的“症状”,每天仍旧用一颗坚定执着的心在这片他所熟悉和热爱的绿色大地上穿梭巡查,没有停歇,毫不犹豫。有人曾劝他,干了一辈子了,马上就要退休了,是时候享享福了,就不要那么拼命了,不值得。他总是淡定地回应:“我是一名党员,要尽职尽责干到退休的那一天。在林场生活工作了一辈子,这里的一草一木看着都亲切,真想多看它们一眼。”

辉煌是“林二代”,在林场出生、成长、工作。1983年参加工作,1985年走上护林员岗位。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父母先后从林场退休回南安农村老家生活,如今已80多岁高龄。作为长子的他,对父母连起码的尽孝也没做好。2012年国庆节,正值防火戒严期,老父亲上街被车撞倒,需紧急送医,辉煌听到这一消息,必急如焚,真想立马回到父亲身旁,尽尽儿子的责任。可他深知,非常时期自己肩负的责任,毅然顾“大家”舍“小家”,把无尽的牵挂压在心底,将照看料理的事全盘托付给家中的兄弟。说起孝敬双亲的事,辉煌总是充满愧疚地说:“多亏了我兄弟他们,我才没有后顾之忧。”对辉煌来说,陪伴是一种奢侈。哪怕是除夕夜,也很少陪伴父母度过,经常是匆匆留下衣物和食物然后又赶回单位值班。他常说,盗伐者总喜欢利用一些节假日来盗伐树木,他不能忍受自己看管的森林遭受一丁点儿损失。

这就是李辉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激情满怀的豪言壮语,只用满腔的爱和朴实的情,日复一日在自己的管护责任区里用脚丈量着每一寸土地,悉心看护着每一棵树。无言的座座青山,幽幽的条条林间小道,共同见证着李辉煌对护林工作的那份深深的爱。

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来稿选登(三) | 铁汉柔情 英雄警官

即时 | 2023-04-21 16:49

编者按

由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开展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广大作者纷纷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大地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围绕主题、踊跃投稿,用笔书写泉州儿女们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用心描摹泉州人民奋发奋进、向善向上的昂扬风貌。

我们将陆续选登征集到的部分作品(不代表作品已入围),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在文字中聆听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精神文明“践行者”、生命安全“护航者”、泉州精神“传承者”的先进事迹,感受“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提振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本期推出新时代生命安全“护航者”——蔡海炳的故事《铁汉柔情 英雄警官》

铁汉柔情 英雄警官

石狮石光中学 郑红艳

忠诚在心,“忠,敬也,从心”,崇敬和恪守的含义;“诚,信也,从言”,言而有信,言行一致。银色的警徽、藏青的警服,诠释着中国人民警察对党和祖国人民全部的忠诚。中国人民警察那日夜穿梭的忙碌身影,是红色革命精神的化身,他们走在街道巷陌的步伐,踏出新时代坚定有力的“道德力量”。

在闽南沿海小城泉州石狮,有位被称为“狮城苍狼”的警官,他从警20多年,参与侦破了2800多起刑事案件,他研案破案的能力和雷厉风行的作风让违法犯罪分子无所遁形。惩恶扬善的同时,他积极行善。在网络新时代,他是网络微博的大V客户,他“圈粉”无数。而让他“圈粉”无数的原因不是一般的网络流量,炒作博眼球,而是他几十年如一日,日日行善的广大善举。他从2011年开始每天最少捐出10元钱,发布友善类微博1万1千多条,联合善行团、天使之家等公益机构发起近百次“微公益”活动,带动2万多人参与助弱救残,募集善款1000多万元。

这位新时代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做人民生命安全“护航者”的人,就是2018年荣获第13届全球华人“爱心奖”的人民警察蔡海炳警官。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午后,我有幸造访了蔡海炳警官。他一身笔挺的警服,亲切的微笑里透露着威严。采访的过程中,几经被事务打断,但等他处理完事务回来后,没有匆忙的神色,依然耐心地回答我每一个提问。我深知他是在忙碌的工作里,抽空接受我的采访的。敬佩之余,又油然而生一份感恩之情。

交谈中得知,1998 年年底,蔡海炳警官面临过一场生与死的考验。那时,石狮相继发生两起嫌疑人用自制炸药进行恐吓勒索的案件。当时人们的手机尚未普及,警官们分析犯罪嫌疑人利用公共电话作案的可能性较大,于是在全市进行布控蹲守。身为重案队员的蔡海炳,在全市公共电话亭蹲守布控近48小时后,忽然发现一名男子边抽烟边打电话,隐约传出“炸药”“账户”等字眼。战机稍纵即逝,来不及多想,也来不及向战友发出信号,蔡海炳便奋勇一个“飞扑”,从背后将嫌疑人顶摔在地,紧紧压住、抱住嫌疑人的双臂。周边的战友发现异常后迅速赶来支援,并从嫌疑人身上搜出随时可以点燃引爆的炸药。事后,犯罪嫌疑人恶狠狠地说:“刚才再给我一秒钟,我就点爆炸药,跟你们同归于尽!”

刀光剑影里,有一种微笑叫勇敢;铁血柔情时,有一种眼泪叫坚强;忘我的付出中,有一种幸福叫隐藏;熠熠的警徽下,有一种选择叫无悔。蔡海炳警官一身正义奉献自己,一身正气守护人民生命平安。像蔡海炳这样勇敢坚强的警官,不计其数。他们频频在夜色中穿行,头顶举着闪光的金盾,守护着人民的平安,为新时代祖国的繁荣发展护航!

“铁汉警官”蔡海炳不仅有对穷凶极恶的犯罪嫌疑人雷霆出击、绝不手软“铁汉”的一面,但对真心悔过的犯人也有和风细雨、教育化之“柔情”的一面。2011年的一天,蔡海炳的微博收到一封私信“今日我给贵局发去一条微博,是关于我十几年前在石狮的与一桩杀人案有关……” 原来,陈某城在1992年因老乡义气,一时失手杀人,随后潜逃在外。当他的妻子得知其要投案自首时便离家出走,留下无人照顾的2岁的儿子。蔡海炳在微博互动中得知罪犯想自首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了福利院,让他们帮忙接收他的儿子,并帮忙向他80多岁的老母亲暂且隐藏情况。在陈某城与他儿子分别之际,同为人父的蔡海炳能理解和体会他的心情和顾虑。于是,蔡海炳叮嘱陈某的儿子说:“啊铭,你爸爸要和叔叔们去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去很久很久,你自己在这里要乖乖地听阿姨们的话,等你爸爸回来接你。你要是想爸爸了,就让阿姨们打电话……”蔡海炳在千叮咛万嘱咐后,与满怀不舍和自责的陈某城踏上了前往看守所的道路。一路上,蔡海炳并没有给他戴上手铐,为的是让他在他儿子面前留下一个好父亲的印象,不给孩子的成长留下阴影。在陈某城踏进看守所的那一刻,他突然回过身,向着蔡海炳深深地、深深地,鞠了一躬。蔡海炳警官就是这样带着微笑,带着光明,在细微处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蔡海炳警官一生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可当他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却常常瞒着大家,自己默默承受。2013年5月,蔡海炳因公务左腿撕裂性骨折。可他没有听从医生和家人的劝阻,依然坚持拄着拐杖上班工作,拖着病腿做慈善公益,在康复治疗期间还四处奔波,救助了两名辍学儿童。蔡海炳警官身上秉承着新时代好警官的勇敢乐观、积极奉献精神,让我们深深为之肃然起敬。

2018年年底,蔡海炳毫不犹豫地把荣获第13届全球华人“爱心奖”的13万美元奖金全部捐献给社会。他善良和正义的道德精神在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征程上再一次得以彰显和见证。

既能孤胆勇斗身绑爆炸物的歹徒,又能在危急时刻救人于水火的人民生命“护航者”蔡海炳警官,他在危难中尽显英雄本色,留下了一座座无字的丰碑;于道义中又见儿女情怀,时刻履行着人民警察的铮铮誓言;又仿佛他在打击犯罪的工作上永远有使不完的劲,仿佛在慈善公益这条路上永远有献不尽的热。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若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每当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心中总能涌动着热血,升腾起对中国母亲的爱意。无论是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还是在生死攸关的危险时刻,正是千千万万像蔡海炳警官这样忠于党忠于人民不顾个人安全,坚定前行的新时代祖国人民的守护者,才能共筑我们美好的明天,永久的幸福!

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来稿选登(二) | 微光的力量

即时 | 2023-04-21 16:43

编者按

由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开展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广大作者纷纷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大地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围绕主题、踊跃投稿,用笔书写泉州儿女们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用心描摹泉州人民奋发奋进、向善向上的昂扬风貌。

我们将陆续选登征集到的部分作品(不代表作品已入围),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在文字中聆听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精神文明“践行者”、生命安全“护航者”、泉州精神“传承者”的先进事迹,感受“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提振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本期推出新时代精神文明“践行者”——洪成木的故事《微光的力量》

微光的力量

南安市纪委驻市总工会机关纪检监察组 姚添丁

“3年”“72名”,这是外卖小哥洪成木引以为傲的两个数字。三年时间,洪成木,这个普普通通的外卖小哥利用日常送餐之机,“兼职”做起为走失者寻找亲人的事情,并且成功帮助到72名走失者和流浪者找到家人、回归家庭。

微光,是关注的目光

洪成木清楚记得自己帮忙找到第一个走失者的情形。2019年1月,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洪成木如往常一样接单送单。然而就在送单途中,他惊讶发现路边站着一个人,双脚穿的是那种特别醒目的红色拖鞋,看上去精神恍惚而无助,一看就是一副半路走失迷路模样。此时,洪成木回想早些时候留意到的寻人消息,“眼前这个人和寻人消息描述的特别吻合!”洪成木便主动上前询问,通过简单交谈沟通,洪成木立刻明白他就是走失者,于是第一时间果断拨打报警电话,很快的功夫,警察和家属赶了过来,眼前这个人果然就是因为精神障碍的走失者。

陈春静(化名),成了洪成木帮忙找到的第一个走失者。“走失者可能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擦肩而过。一次简单的回眸,一次善意的过问,也许就能让他们获得帮助。”自此以后,帮忙找人成为洪成木工作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特殊任务”。

洪成木坦言:“看到了就转发,没损失什么,多一份希望吧!”多年来,正是抱着“多一份希望”的纯粹初衷,一条条寻人消息总出现在洪成木朋友圈里,洪成木的想法特别纯粹:借助微信朋友圈的力量让更多人们关注、发现并且帮忙找到走失者。仅仅这些年,洪成木在自己朋友圈发布的寻人消息就有500多条。

微光,是寻找的星光

洪成木帮助过的走失者名单

即便是平时在家休息,洪成木也不会闲着,他仔细搜集整理网上的寻人消息。每天出门上班,他的身上总是带着一张“特殊”纸张,上面清清楚楚登记着每一个走失者的特征信息。对于其中任何一条信息,洪成木熟记于心。

几年来的寻人经历,洪成木逐渐摸索出一套“特殊”办法,洪成木称为“关注—沟通—联系”法则。所谓“关注”,就是时刻敏锐捕捉来自身边走失者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建立走失者消息数据库,熟悉每个走失者的外貌特征,平时注意留心身边每个人;至于“沟通”,就是随时俯下身子和疑似走失者对话,主动和他们沟通交流,善于观察研判走失者,及时掌握走失者的意向需求,和每个走失者建立平等友爱的信任关系,争取最大程度得到走失者的信任、接纳和认可;所谓“联系”,则是要时时树立“团队寻找、团队作战”共识,一旦发现任何走失者苗头迹象,要第一时间主动联系公安、民政等部门,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这样才能确保寻人准确无误。

洪成木谦虚地说,“我没有什么超能力,每一个平凡人只要不吝啬自己的善意,都可以成为‘超人’!” 说得真好,只要不吝啬自己的善意,谁都可以成为帮找走失者的“超人”,就可以成为指引更多走失者回家的明亮星光。

微光,是回家的曙光

帮助寻找到更多意外走失者,洪成木收获了太多感动。家人默默支持,同事无私帮助,陌生顾客理解包容,每次因为寻人导致超时配送,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们不仅不会责怪他,还主动为他的公益寻人助力“点赞”。除了这些,更多来自于社会、政府层面的鼓励和肯定,都成为了洪成木强大的信念支撑。“因为社会上有这么多好人,我才能帮忙找到走失者。”这是洪成木发自内心的深深感动。

“如果外卖小哥都能加入到寻人大军,那么所有走失者都可以第一时间回家了”。“我希望有更多的热心人加入进来,帮助身边的流浪者或者走失者,让他们都尽快回归家庭。”洪成木说。

从最初的“我”,到如今的“我们”,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外卖小哥、快递小哥利用职业之便加入寻人大军,帮助更多“走失者”回家,这是洪成木的朴实心愿。洪成木明白这个心愿正慢慢变成现实,每当想到这点,他的心里总是暖呼呼的,感动之情溢于言表。

阳光总在经历风雨后,每一份希望都在“我们”手中。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目前洪成木的寻人地图已经从仅仅56平方千米的南安霞美镇扩展到安顺、广州、深圳和孝感等众多地方。用他的话说,寻人地图多延伸一个地方,无形之中就壮大无数志同道合的“我们”,有了更多热心肠的“我们”集体加入,就像为寻人装上“千里眼”“顺风耳”,每一次的公益寻找都会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这个世界不缺少善意,只是缺少提示。”这是时常挂在洪成木嘴边的一句话。今天,我们从洪成木身上,真切感受到了这样的善举和希望,我们还能预见到这种美好希冀正以不可阻挡燎原之势被接棒、延续和传承。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微光的力量,是我们的共同力量。平平凡凡的外卖小哥,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种力量。在公益寻找走失者路上,有我,有你,有他,有无数“我们”,我们看到这个社会无数像洪成木一般的热心人,所有人都在默默奉献光和热。有了无数这样的力量和感动,我们的公益寻找走失者之路必定光明而美好!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