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东街菜巷:名相三坊古巷寻 广灵宫里香火传

2017-07-26 10:43:34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名相三坊古巷寻 广灵宫里香火传

泉州东街南侧有条小巷,巷口官方指示牌为“广灵路”,巷内的门牌则为“菜巷”,而此巷原名为“蔡巷”。

为何一条巷子有诸多叫法?其实,命名的背后是巷子变迁的见证——小巷原名蔡巷,因宋神宗时期,官至右丞相的蔡确府第坐落巷内而得名。后来,由于讹音误传,“蔡巷”成坊间所传的“菜巷”,据查询取该名的时间约在1931年。1998年,泉州市政府公布数条历史街巷更改名称,因巷内“广灵宫”闻名遐迩,小巷自此更名“广灵路”。然而,厝边们还是喜欢称之为菜巷。

谈到小巷的历史,蔡确是绕不过的人物。 蔡确,字持正,宋嘉祐四年考中进士,官至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丞相),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支持者之一。南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赞颂泉州人文之盛,其中一目有云:“欧阳之后,六人亚魁虎榜;曾公以来,四相辅治龙池。”蔡确就是四相之一。

蔡确的仆射府曾位于菜巷西侧,即今“健身中心”与泉州三中东大门之间,蔡宅后售与陈姓,民国时期是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所在地,东街改造时拆毁。《泉州府志》记载,巷内还有北宋初殿中丞钱熙的府第遗址,其确址因年久失传无法考证。钱熙是南安人,后来徙居郡城,并于宋雍熙二年(985年)考取进士,历官殿中丞。

宋代菜巷北口有三个坊:即仙桂坊(为宋崇宁梁熙志、大观梁熙载兄弟联登进士立)、忠义坊(为宋熙宁邕州知州苏缄为国捐躯立)、良弼坊(为宋参知政事李邴立)。

广灵宫是如今小巷最大的景观之一。作为衮绣铺广灵境宫庙,广灵宫奉祀唐末泉州人万仙妃,万仙妃因保护泉州城免受兵灾,被封为“护国英烈万氏仙妃”。据传宋代名相梁克家为母还愿,择址在巷内建造万仙妃宫,香火绵延不绝。

安静的老房子,短短数百米的巷子,夕阳的余晖洒满街道拐角,此时的菜巷不再有市井的喧哗,反而多了一分沧桑。朝代更迭,名士故去,而名人故居则湮没在寻常百姓家,或寥落或市井,已不复当年的风采光景。

■本期执行:早报记者 张素萍 郭晓冰 王柏峰 实习生 张琳

何家古厝走出丝绸专家 状元宰相还愿建广灵宫

何家近百年的家族故事,就掩藏在这座古厝的木门后。

菜巷曾三易其名,每次变化都是不同时期的见证。几经变迁,巷子里人来人往,低矮的平房民居换成高楼大厦,只有零星的几栋古厝老宅,诉说着菜巷那一段段或有趣或深沉或“高大上”的历史。

在这不宽的巷道上,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万仙妃宫香火旺盛,善男信女纷至沓来;在安静的老房子里,何家近百年与丝织布艺有关的家族故事缓缓流淌,这里是九旬老翁心心念念的故乡和童年,这里走出了丝绸专家、曾参与起草宋锦国家标准的何敏苏;还有那方遗址石碑上,记载的是宋朝宰相蔡确府第和民国时期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所在地的时代记忆。

菜巷58号、60号:

何家古厝时光 九旬翁记了一辈子

在菜巷和东边巷的交汇处,推进一扇虚掩的木门,何家近百年的家族故事徐徐展开。

91岁的何启煌年少离乡,前往苏州谋生数十载,曾是老牌国企苏州振亚丝织厂的管理人员。他的女儿何敏苏在父亲的影响下,是一位具有多年宋锦织造经验的专家,曾参与起草宋锦的国家标准,擅长丝绸制造业中的纹织技艺,更是桑蚕丝织类的中华传统工艺大师。

与此同时,留守泉州菜巷的何家子弟中,除了在公职单位的,也有一辈子坚守纺织布业的,比如何敏苏的堂哥、1960年出生的何应田。如今,何家人大部分都不住在菜巷的古厝。

偌大老宅里,何家媳妇、80多岁的黄秀清和乡邻们一起,迎接小巷的每个日升日落,岁月静好。

走过菜巷,岁月静好。

九旬老翁 最忆菜巷里七年往日时光

“我是泉州人,来自东街菜巷,你知道那个地方吗?”电话那头,91岁的何启煌提起家乡声声含情,他的脑海里依然印刻着6岁至13岁时在菜巷度过的每个重要时刻。虽然只是短短的7年时光,但菜巷60号的记忆,是他最难忘的童年,是他关于家族最原始的情愫。

犹记得,6岁那年,伴随着一阵鞭炮声,在点点火光中,何启煌在大人的带领下,走向菜巷的新家。新家是找明代杰出的方志史学家何乔远的亲戚买的,古厝大厅前,曾有这样的一副对联:“好德家声远,浔江世泽长”。

何启煌的爷爷奶奶都姓何,爷爷名叫何阿统,出自“好德何”分支,奶奶何阿养,源于“浔江何”分支。据何启煌回忆,爷爷奶奶育有三子一女,夫妻二人离世时,最小的儿子何楚坤,也就是何启煌的父亲年仅3岁。何楚坤辛勤打拼,还在附近开有一家三笑金行。幼年时,何启煌曾到附近的朱子祠堂,即当时的衮绣小学求学。跨越八九十个年头,他依然清晰地记得衮绣小学的校歌。

13岁时,何启煌离开泉州前往苏州做生意,但在菜巷古厝里的7年,是他最珍惜也最经常忆起的往日时光。数年前,88岁的何启煌在国庆假期专程回到老家,抚今追昔,感怀逝去的岁月。

2016年,何启煌(右二)和女儿何敏苏(右三)出席中国丝绸档案馆活动留影

丝绸专家

参与起草宋锦的国家标准

在苏州安家后,何启煌于1951年在苏州久安丝绸贸易公司当业务员,后来又到振亚丝织厂工作,这才认识了何敏苏的母亲。“我父母亲都是丝织行业的,可能是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后我也入了这一行。”大女儿何敏苏说。

何敏苏毕业于苏州市纺工局职工大学丝织专业,是一位具有多年宋锦织造经验的专家,曾参与起草宋锦的国家标准,擅长丝绸制造业中的纹织技艺,更是桑蚕丝织类的中华传统工艺大师,是有名的丝绸专家。

父亲对何敏苏的影响不仅仅是在丝绸方面,他对泉州的日夜思念也影响了彼时年幼的她。“我父亲总是告诉我,1951年他是因为没有回家的路费,才就近在苏州工作,不承想就此在苏州成家立业,我的名字寄托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何敏苏的名字是她父亲起的,敏字谐音闽,苏代表苏州,“我是在苏州长大的福建泉州人”。

1987年,27岁的何敏苏特地将自己的蜜月旅行定在泉州,终于有机会回到父亲日思夜想的老家看看。如今,她更是喜欢上研究家族史,每天晚饭后都要听父亲讲述家族往事。让她意外的是,自己和丝绸之间似乎早就有难解的缘分。“我们祖上很多女眷的名字都含有丝绸门类的字,比如纺、绉、绸、缎、绫、罗、绢、绡等,我近来看资料才知道泉州还是缎纹的发源地,我现在又是从事丝织业,我觉得这是缘分!”

学徒起步他见证了织布行业的变迁

在家乡泉州,何敏苏的堂哥何应田也从事与服装有关的行业。“我学的是织布,从一线员工做起,到管理一个工厂,再到早期的贴牌生产……”何应田说,当年他被分配到泉州地方国营织布厂,还是学徒工的他每天跟一群女工学织布。

“刚开始我觉得非常容易,没两天就会了,但第三天我就知道我错了。”何应田想起了那个“可怕到想哭”的夜晚,他说,进厂工作的第三天,织布机的梭子卡在经纱中间,织布的几千条纱线中间断了几百条,“需要将断掉的几百条纱线一条条按照一定规律打上织布节,不打的话,整匹布都废了。”好在后来师傅来帮忙,“要不然我可能要打上一整夜”。

上世纪80年代,地方国营织布厂宣布倒闭,那时候的何应田已经完成了从织布工人、维修工到厂长的转变。“工厂倒闭了,我就开公司自己做。”一个是棉纺行业,一个是丝绸行业,工作上何应田和何敏苏少有合作,交流却是不少,“假期或者出差经过,有机会我就会去看望我的大伯和堂妹。”

何应田说,数十年光阴,只有机器在变,纺织的工艺原理和二三十年前是一样的,“我经历了纺织机从手拉脚踩的木质款到后来的半自动,再到现在的全自动,时代的年轮滚滚向前啊!”

广灵宫香火旺,菜巷因此改名为广灵路。

菜巷35号:

明清境庙广灵宫 状元宰相还愿建造

明清时期,广灵宫(旧称万仙妃宫)系衮绣铺广灵境的宫庙,是泉州著名道教宫观之一。宫内主祀“护国英烈万氏仙妃娘娘”(俗称万氏妈),配祀“二十四班头爷”等,据称该境因此宫“广施灵应”而得境名。

“这座广灵宫已经有1100多年,至今香火不断。”泉州市道教协会秘书长、泉郡万仙妃宫管委会主任苏振声说,1998年泉州市政府公布数条对外有影响的历史街巷改名,因广灵宫知名度较高,菜巷改名为广灵路。

为母还愿 梁克家建造万仙妃宫

苏振声说,最初万仙妃宫并不在菜巷,而是在东门外一带,这一切得从万仙妃和宋代状元宰相梁克家说起。

相传唐末年间,泉州浔尾人万氏,从小勤劳善良、乐于助人,曾跟着家父学医,后嫁到东湖东门外,经常为乡邻采药治病。她能对症下药,妙手回春,在缺医少药的岁月里,万氏医治过很多病患。为感念万氏,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年),乡亲集资在泉州府东湖畔,建起“万氏妈宫”。

宋代泉州状元梁克家出生时,梁母为了儿子的仕途,曾亲往东湖万仙妃宫祈求。宋绍兴二十八年,梁克家参加福建省试并高中解元,翌年赴京延试得第一名而高中状元。史载,梁克家由翰林院出身,升迁至吏部尚书,拜右宰相,又封仪国公,名扬天下。

梁克家高中状元、名列三公后,梁母本应到东湖万仙妃宫还愿,但她患上目疾无法亲往,只好派管家到万仙妃娘娘神前求药医治。在服下几副草药后,梁母目疾痊愈,并发愿要在城中造一宫殿,让城内的善男信女就近祭拜。

据《闽书》记载,宋谆熙十三年,梁克家为母还愿,择址在蔡巷(蔡巷于民国二十年间改称菜巷),建造万仙妃宫一座,宫额为“广灵万仙妃宫”。

“这座广灵宫已经有1100多年历史。”泉郡万仙妃宫管委会主任苏振声说。

“护国英烈”

万氏仙妃成民间信仰

时至今日,关于万仙妃娘娘的传说仍不绝于耳,最著名的莫过于其显灵保护泉州城免受兵灾。

唐朝末年黄巢寇闽,在企图进攻泉州东门时,万仙妃娘娘显灵。传说,当时她坐着编织草鞋,贼兵见状怒问其乡邻何处去,万氏老妇人眼见对方凶残便道:乡人都到城里当兵去了,她正在为儿子打草鞋。贼兵听了老妇人的话,忽然看见墙上吊着一只大如摇篮的草鞋,误以为是给巨人穿的。黄巢的兵丁见泉州城池十分坚固,城外到处有埋伏防卫,又闻老媪所说,变大惊失色地迅速绕道由城边西南方向溜之大吉。黄巢军秋毫无犯,泉州城安然无恙。

老妇人智退贼兵的事迹一度成为美谈。泉州刺史王潮对万氏妈十分敬仰,便向朝廷奏请,唐僖宗皇帝下旨敕封其为“护国英烈万氏仙妃”。

苏振声介绍,上世纪七十年代,万仙妃宫被毁,面目全非,后来应广大信众要求重建。经过数年努力,1997年,万仙妃宫在原宫址复建,并重塑金身。如今,每年农历三月十九和六月十五,各地信众纷至沓来,顶礼膜拜,很是热闹。

丞相宅第屡易主 高家私塾门生多

文物部门所立的石碑已被榕树包裹

菜巷14号前

宋丞相蔡确宅

见证岁月变迁

“我小时候曾去过蔡确的府第,那时候已经是陈姓故居。”1943年,泉州市道教协会秘书长苏振声出生于菜巷,他见证了菜巷数十年来的变迁。他说,虽然年幼时并不知道蔡确何人,但知道那曾是个大人物的府第,“是一座古大厝,进大门以后有一个大天井,两边是双护厝,应该是三大落或五大落,里面还有龙眼树”。

苏振声带领我们来到菜巷内西侧,即今“健身中心”与泉州三中东大门之间的一棵大树下,那里有一方由文物部门立的石碑,上面写着此乃蔡确宅遗址,民国时期曾是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所在地。根据《泉州古城踏勘》记载,蔡确宅遗址在东街改造时拆毁,宅内有井传说可藏匿人物,今无迹可寻。菜巷地名来源即因蔡确所居称“蔡巷”,后讹音转称“菜巷”。蔡宅后来售与陈姓,即陈造成故居。

那么,蔡确究竟何许人?蔡确,字持正,宋嘉祐四年考中进士,官至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丞相),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支持者之一。南宋祝穆在其编撰的《方舆胜览》一书中,曾赞颂泉州人文之盛,“四六句”一目有云:“欧阳之后,六人亚魁虎榜;曾公以来,四相辅治龙池。”而蔡确就是这四相之一。

据介绍,蔡确从政于北宋王朝内忧外患之际,任职期间备受迫害。宋神宗死后,蔡确为“山陵使”,负责治理神宗丧事。元祐元年被排挤出朝,罢为观文殿学士出知陈州。元祐二年,其弟蔡硕犯招权纳贿罪,蔡确受到牵连被夺职,贬于安州(今湖北安陆县)。而后又遭小人谋害,被贬新州,开创了宋廷朝臣贬至岭南之先例。此后不久,蔡确病逝。

菜巷44号是高家的大厝,这里最多时住满了高家的六七十人。

菜巷44号

高家出过兵部尚书

曾设私塾广育门生

古厝院墙外,大片的三角梅灿若云霞,令小巷增色不少。菜巷44号是高家的大厝,虽然古厝厢房、榉头曾经翻建整修过,但厝内至今住着部分高家人。

“老房至少有80多年历史吧,我的祖先们买下这块空地,然后盖房置业、繁衍生息。”87岁的高金镇在古厝里住了一辈子,他说这栋老宅曾是三间张大厝,大房、后房、后厅、榉头,闽南古厝该有的“基本配置”,老宅都有。人丁旺盛时,高家人六七十人同住一厝。上世纪80年代前后,古厝前半部分还翻建修整过。

高金镇说,若单以人口论,昔日菜巷有三大姓氏人丁旺盛,“应该是‘菜巷陈’、‘菜巷吴’、‘菜巷高’”。“菜巷高是从安海分支过来的,公嫲厅的祖先牌位显示,高家曾有个官至兵部尚书的祖宗。”而“菜巷高”与何衙埕巷的高家同出一门,“我的堂伯父曾经办过私塾,附近很多人家的孩子都曾是他的门生。”

至于这个祖宗究竟何人,他讲不清楚,“我们的族谱上写的是‘渤海世胄 金镜衍派’”。经过分析,高金镇所说的兵部尚书大员极有可能是北宋大官高惠连。高惠连是晋江安海人,咸平二年(999年)进士,从政60多年官至摄掌尚书兵部政,赠兵部尚书。在高氏后人眼中,高惠连致力于政事,重视育贤培英,而且重视农业生产。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为高惠连撰写墓志铭,赞其“名巨清白”,表达对这位同僚的认可。

偌大的院子满是花草

菜巷22号

古厝易主

满院果树换新花

土地巷正对着的菜巷22号,一些龙眼树的枝丫伸出墙来,透过门缝,偌大的院子隐约可见都是花草。

“上个世纪90年代找张姓人家买的房子,买的时候,他们的古厝就已经改造过了。”年近80岁的王阿姨是如今菜巷22号的主人,她记忆中,房子加上院子总共占地约350平方米,买来后他们拆掉了旧屋的后半部分,砍掉屋后的一些果树,于1992年盖了新房,现在余下的古厝前屋部分就是当时王阿姨和丈夫住的地方,“那时候就是左右各一个房间,中间一个厅,现在闹白蚁了”。王阿姨的儿子告诉记者,已经向有关部门提交申请,打算翻修古厝前屋部分,“还是会保留原样”。

说起老房子,王阿姨印象最深的是满院的果树,枇杷、青枣、木瓜、龙眼、柚子,还有一株蜡梅,多得让人有些眼花缭乱,现在留下的仅有龙眼树和蜡梅,喜爱花草的王阿姨还养了君子兰和茶花,“刚买下这屋子的时候开始种的,时不时添一些,都快挤满院子了”。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