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视频| 福建| 时评| 台海| 娱乐| 体育| 国内| 国际| 专题| 网事| 福州| 厦门| 莆田| 泉州| 漳州| 龙岩| 宁德| 南平|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 热词 > 正文

【历史上的泉州】探秘“沉东京 浮福建”之谜

2023-02-03 13:23:00  来源:泉州史志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在闽南,有个流传了数百年的传说,叫“沉东京,浮福建”,大意是,今天福建东面的台湾海峡一带曾是陆地,有存在过一座东京城,某天或因大地震而沉没海底,福建之地则就此浮出海面。

据泉州民间传说,古早时候,那座繁华的都城——东京,就沉没在晋江深沪湾外。老渔民口口相传,每逢农历初三、十八夜晚潮落风静之时,在深沪后山宫尾,隐隐可见一条石路从古渡口伸向海的深处,直通那沉没的东京。出海讨鱼的渔民,也时常能听到海底传来鸡鸣犬吠、人声笑语。

深沪渔民祭天祭海的仪式

据说,后山宫尾原有往东京的指路标;蚶江锦里村曾有一块镌刻“往东京大路”字样的石碑;永宁郭坑村也有一座去往东京的石桥;凡此种种惠安净峰、大岞,泉港峰尾等地也都说有遗存。沿海渔民还曾在深沪湾外打捞起一些陆地废墟的砖瓦、古树桩,仿若印证确有个东京沉落在汹涌的波涛中。

从今天的地质学研究可知,闽南沿海地壳确有较大幅度的趋势形变,晋江深沪湾海底还发现有古森林遗迹,但那传说中的东京城的确是断无可能存在的。然而,这样一句闽南俗语家喻户晓流传了数百年,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当下存在多种推测:

“浮”除了解释为露出水面,还常用作漂浮、乘舟出行之意。泉州港兴起于唐代,北宋元祐二年,朝廷设市舶司于泉州,泉州港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逐渐成为“梯航万国”的东南巨镇,行旅极为便捷。那时起,从东京汴梁前往福建的旅客为避山川险阻,也存在改走海路的可能。滨海处竖立“往东京大路”石碑,也许指的就是可乘船来往汴梁—泉州之间的古渡口。

再者,“沉东京 浮福建”可借以表示汴梁、福建两地的兴衰。靖康二年,金军南下攻破东京,掳去徽钦二帝,北宋就此灭亡。此后,南宋的主要商贸活动转向江南和东南沿海,福建地区在这一时期越来越重要,仅泉州市舶司的税收收入甚至能占到南宋财政收入的四十分之一。赵氏皇族的管理机构——南外宗正司亦辗转迁往泉州,到宋末,泉州南外宗室成员增加到3000多人,赋予了泉州举世瞩目的政治地位。

元兵攻陷南宋都城临安后,南宋朝廷逐渐向福建沿海败退,宋端宗赵昰即是在福州登基。后来,幼帝在张世杰的保护下带着数万军民乘船离开福州,曾在泉州东海法石村外驻留,流传下“御辇村”等地名、典故。最终,元军在广东崖山对南宋朝廷形成了最后的合围,宋军以“连环船”的阵型一字连贯在海上,厮杀至全军覆没,陆秀夫眼见无法突围,偕幼帝投海自尽,大宋王朝至此宣告覆没。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南宋流亡小朝廷将政权设在官船之上,百姓亦习惯称此行宫为“东京”。这一时期里,福建,尤其泉州撑起了巨额的财政负担。随着南宋水师沉入海底,福建背负的沉重经济压力就此散去,似乎都映证了“沉东京,浮福建”之说。

宋亡后,避居闽南,躲过了杀戮的南宋宗室、遗臣及其随员后代,对在大海中覆亡的大宋王朝,免不了怀有一种剪不断的复杂情绪,面对茫茫海天,祭告先祖亡灵。“东京大路”的命名,东京路碑的设立,都可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纪念方式。“沉东京 浮福建”的传说在闽南等地家喻户晓,久传不衰,或许与此不无关系。(文、图综合自《泉州掌故》、陈亦可等及网络)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