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明开拓
薪火相传
因地制宜
老一辈泉州人儿时听得最多的,是“番客”出海经商、衣锦还乡的传奇。那片蔚蓝,蕴含着未知的希望;拍岸涛声,让讨海人心旌摇曳。
追溯泉州人开明革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可以从这里开始。他们眼中,曾映入“市井十洲人”的身影,也曾见证“异货禁物如山”。“安平商人是脱离了封建政府控制的第一个商业群体”,先人已如是,后生更可畏。于是,当过于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挫伤全国农民积极性之时,泉州人用农村社队的名义,点燃家庭作坊式小企业的星星之火,开始了民营经济的筚路蓝缕。
晋江陈埭,是值得书写的一笔。
这曾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乡镇;也恰是一个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史上刻下鲜明印记的乡镇。
1978年,陈埭镇申请了20张集体企业的牌照,首开“联户集资”先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想得开,有胆量,就合股进来干!从铁件加工到简单机械生产,从纽扣到整件服装,各行各业,各显神通。正是这种开明革新的思维方式和开阔的发展思路,这番敢为人先的胆识魄力和勇于争先的“屡败屡战”,成就了泉州民营企业家“会识‘天象’、会看‘风水’、敢走‘夜路’、敢闯‘激流’”的本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晋江已有社队企业1141家。1984年,陈埭镇成为我省首个亿元镇。晋江农民在民营经济发力之时,泉州大地上次第掀起兴办乡镇企业的热潮。石狮、南安、惠安、安溪……各地“洗脚上岸”的农民企业家们各显神通,开始了“三闲”起步,办起了“三资”企业,扛起品牌大旗,抢滩资本市场。昔日遍布乡野的小作坊历经市场经济大浪淘沙,逐渐成长为现代化的企业集团,撑起县域经济发展的骨架。
百姓之开明,在于敢想敢试;政府之开明,在于敢于担当。
当全国宏观政策层面对农民办企业、走市场化道路还未有定论时,晋江乃至泉州的各级党委、政府,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担当起乡土工业“保护者”角色,创造出县域经济发展先行一步的体制优势。当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后,他们简化程序、出台政策、扶持创牌、鼓励上市,悄然完成了从“保护者”到“服务者”、“引路人”的角色转变。更可贵的是,历届党委、政府既努力保持政策延续性,又根据新的条件和环境进行战略创新,一届为一届打基础,一届为一届创条件。
- 2011-04-14苏树林赴晋江调研强调认真学习和推广晋江经验
- 2011-04-01晋江经验闯出县域经济跨越路 盼福建有更多的晋江
- 2011-03-11晋江市运用和发展“晋江经验”在创先争优中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 2011-02-26石狮创新发展“晋江经验” 加快“四项建设”提升“四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