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建的通往碧坑村公路给村民带来方便、快捷的新生活。(张九强 寇婉琼 摄)
开栏语
按照中央和省、市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安排部署,本报组织记者奔赴基层,深入群众,扎根一线,以深入基层的新闻实践转变作风、改变文风,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传播力、影响力,让新闻更有深度、更有温度。从今日起,本报推出“记者走基层”专栏,通过记者的亲身体验,来生动反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一线的建设动态和劳动者风采,反映全市人民在推动泉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和精神风貌。敬请读者关注。
“碧坑村通公路啦!”昨日,记者闻讯泉州市最后一条通行政村的碧坑公路近日通车的消息后,立刻驱车前往,与德化县龙门滩镇碧坑村的村民们分享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沿着蜿蜒的山路,行进在青山绿水的大山中,不禁让人倍感舒爽,心旷神怡。“前面的路口左拐便是去碧坑村的路了。”在德化龙门滩镇政府工作人员的指领下,记者的采访车拐上一条新建的水泥路。路面不宽,走起来的感觉还不错。据悉,这条新建的公路是泉州市最后一条通行政村公路,于去年10月开始修建,全长约11公里,它的建成通车,标志着泉州市已率先在全省全部实现通建制村的道路硬化目标。
“真没想到,我们这么偏僻的村都通上水泥路了,真的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啊。”在碧坑村,种粮大户曾金湖开心地对记者说道,今年他发展了70亩的水稻种植,养殖鸭1000多只,还发展油茶林、槟榔芋种植,通村公路建成通车后,将有更多的客户入村考察,农产品销售渠道也将更畅通。
提起这条路时,村里的货车司机曾双进深有感触地说:“以前,这条路仅仅是一条土路,坑坑洼洼,晴天走一回一身灰,雨天走一回一身泥,大车进不来,小车难出去,出行非常困难。更要命的是,我们村有座‘过水桥’,之前只要下大雨就被淹,那时连家也没办法回啊。现在可好了,新建成4.5米宽的水泥路面,感觉就像进城一样舒坦,新建成的大桥就在之前的那座‘过水桥’旁边,‘过水桥’已经成为历史了。”
碧坑村支部书记曾昭垦介绍,通村公路的顺利通车,村里的发展信心更足了。碧坑村海拔370米,有15000多亩山地,主要盛产槟榔芋、花生、淮山等农产品。路通了,对农业发展非常有利,接下来村里将重点带动村民发展农业经济。
与此同时,部分在外发展的村民知道村里通了水泥路,也激起了回乡创业的信心。在外做养鸡技术员的曾宪泉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告诉记者,目前他正计划投资10多万元,回村发展德化黑鸡养殖,相信回乡创业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报记者 张九强 通讯员 苏荣禄
- 2011-08-25泉州市区普贤路拓宽动工 朋山岭隧道前将建立交
- 2011-08-24刺桐路围渠改造已两个多月 垃圾少了水变清了
- 2011-08-23泉州市区小城隍巷改造完工 水泥路面替代破旧石板
- 2011-08-23浦西路下月综合改造 提醒市民出行注意安全
- 2011-08-19温陵路刺桐路泉秀街宝洲街立面整治将启动(图)
- 2011-08-19维修破损路面 东海主干道等全面“洗脸换装”
- 2011-08-16泉州刺桐路口、泉秀街即将告别“陆空蜘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