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海峡都市报9月20日讯
记者 庄奕烨
8月,北京市首部性教材《成长的脚步》见诸报端,教材中“大尺度”的插图和文字描述引起非议不断。
9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等心理健康课成为大学生的必修内容。
开学以来,记者走访泉州各大中小学,发现“性教育”长期缺失,不仅没有统一的课程、教材,也没有专职的老师,性教育开展可谓困难重重。
“我从哪里来?” 家庭性教育几近空白
徐丽(化名)女士说,有一次,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问她:“妈妈,你知道什么是遗精吗?”她措手不及,吓了一大跳,又尴尬又无法解释。“说不出口,但又怕孩子在网上看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会犯错!”家长苏梁(化名)则说,“国内的性教育一直都是遮遮掩掩,却可能适得其反,会引发未成年人性的好奇心。”苏梁认为,家庭面对性教育时不能逃避,要给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确的引导。
“在中国家庭,性教育几近空白。”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曾雅茹说,在家庭教育中,多数家长对性教育问题都是三缄其口。
对于孩子“我从哪里来?”的问题,中国家长们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学说:一、“孙悟空说”——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二、“拾遗说”——车站边捡的、垃圾堆捡的;三、“抱养说”——从山沟沟那边抱养过来的。
可见,“我从哪里来?”成为家长们最难以启齿的一道难题。有时候,家长们甚至会用一句“等长大了,你就懂了”来打发孩子。有业内人士认为,要掀起性教育的盖头来,必须从家庭开始。性教育的家庭教育环境,亟待改善。
性教育“三无”
中小学长期缺失
记者了解到,泉州中小学生的性教育长期缺失,没有统一的课程和教材,也没有专职的教师,可谓“三无”教育。
昇文小学副校长林升老师说,性教育并没有进入学科序列,没有专职教师人才。在小学里,几乎没有性教育课程;在中学里,也没有专职的性教育老师。初中《生理卫生》课程一般由生物老师兼任,而性心理则大多由心理健康老师兼任。在教学方式上,甚至有些老师上课时欲说还休、含糊其辞。
对此,泉州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副教授黄晋中认为,除了缺少性教育专业教材,课程没入学科序列等问题,性教育老师的缺失也是制约性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性教育老师,要有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和道德等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比其他学科老师难多了。”黄晋中认为,多数中小学性教育老师都是半路出家,相应的学科理论知识储备并未健全。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性教育师资培训制度,妄言发展性教育只能是开空头支票。
大学欲说还休
华大首开性选修课
在高校,性教育已经不像中学那样朦胧,有些“欲说还休”的意味。
记者了解到,泉州大部分高校并未开设有关性教育的选修课、必修课,性教育包括性心理、恋爱心理,零星存在于高校内部的讲座中。泉州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副教授黄晋中告诉记者,该校并无专门的性教育选修课或必修课。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领域,性心理和恋爱心理仅仅在学生个人心理咨询、心理讲座中简单地一笔带过。
在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博士刘翠教授早在2007年就在校内率先开设了选修课《性学课程——爱欲与文明的对话》,主讲性与爱、性困惑、性心理,着重介绍大学爱情,可谓开泉州高校风气之先。性学选修课每学期开两个班,每个班平均200人,开设4年来,共有8学期16个班3200多名大学生选修过该课程。此外,刘翠教授还不定期开设各类性学讲座。有意思的是,华大校方对此保持“沉默”,从不表态反对也没表态支持。
对此,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曾雅茹认为,性教育是关于人类生殖、交媾以及其他方面性行为的教育,并非像人们所理解的那么狭隘。其实,性教育从日常生活细节就可体现。比如,孩子出生后,父母会根据孩子的性别取一个合适的名字,而从两三岁开始,从衣着穿扮、排泄方式等方面,孩子们就能注意到男女身体的差异性,大家无需过度“窄”化性教育。
- 2011-09-20性教育老师称3岁应性启蒙 赞成避孕套进校园
- 2011-09-15大学性教育课 老师拿香蕉教学生戴安全套
- 2011-08-30幼儿园开性教育课3年 女孩不让陌生男性触摸
- 2011-08-23小学教材性教育内容"过于大胆"引巨大争议
- 2011-08-17首部性教育前卫教材北京出炉 家长担心得不偿失
- 2011-08-18建立正确性别观 男孩的性教育妈妈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