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营销难量产
“虽然艺术园尽量与旅游团、夏令营联系,让外来游客、孩子们组团前来感受自己动手的乐趣,但今年以来,前来体验制作传统民俗文化的团队也就500多个。”陈琦萍告诉记者,在没有量产的情况下,即便按每人半天收取50元的价格计算,扣去原始素材的进货成本、管理费、培训制作老师的工资后,企业基本无法盈利。
“你看,这些简单的DIY原始素材,都要到台湾市场采购。”陈琦萍拆开了一包DIY花灯的原始素材,里头包括纸、针、灯泡、灯具等材料。她告诉记者,不是本地企业做不了,而是艺术园没法实现量产订做,生产企业不愿接这样小而散的订单。而在台湾批发市场,却随处可见品种繁多的动手制作商品。台湾地区的民俗文化与当地制造业形成了产业链,工厂大批量生产各种代表民俗文化的动手制作产品,外来游客也非常乐意购买。
借力推广旅游快销品
记者不禁疑惑:对于企业而言,没有盈利地推广传统文化,有何意义?“这是一种跳出‘纯欣赏’营销文化创意的尝试,让游客‘动起来’体验了解传统民俗文化,企业真正的目的在于借力体验推广文化,开发DIY快销品以及掌中木偶、金苍绣小戏服等旅游纪念品。”
记者了解到,台湾近年来在民俗文化方面的经营方式值得学习,如当地的休闲农场尝试教游客制作工艺品、放孔明灯、玩布袋戏,调动游客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并借此销售大量快销品。根据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统计,去年到台湾休闲农场体验的岛外游客超过14万人次,创造64亿元台币旅游收入,而这一数据在2004年仅为1300人次,此后每年以50%—100%的幅度增长,全台湾的休闲农场也从2003年的33家增加到近300家。然而,泉州市的多数民俗文化还只局限于观赏、表演阶段,鲜有供游客体验的地方。
只有体验文化,才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所在。在丰泽区文体局洪局长看来,文化创意产业还应考虑对周边产品连带包装,将惠安石雕、德化陶艺等本地特色产业融入其中,以多样化、细分化的产品吸引更多游客以及本地年轻人消费。
- 2011-11-02名导冯小宁来泉州拍梨园剧 黄少萍出席开机仪式
- 2010-09-0780梨园新生代 正是浓妆艳抹时(组图)
- 2010-04-23梨园戏携手社区互动演出
- 2010-03-12梨园折子戏专场13日晚上演
- 2010-02-20今明两天梨园戏《高文举》庆新春
- 2009-09-11明晚举行梨园传统折子戏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