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首座乡村钟楼 见证泉港25年的潮涨潮落
钟楼掩映在葱翠林木间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一首耳熟能详的《大海啊故乡》曾唤起多少人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在外出工作的泉港区后龙镇割山村年青一代的记忆里,故乡不仅有大海,还有一座挺拔屹立的美丽钟楼。
□本报记者 陈淑华 文/图
18米高建筑矗立大海边
日前,记者重回老家割山,头一回仔细探究这座18米高、掩映在葱翠林木间的钟楼。它共有5层楼,每层面积16平方米,框架结构,四面外墙用小块的深红色长条砖规则贴就,顶楼天台放置着多个毛笔状扶手。远远看去,显得格外秀丽、大方。18米高的建筑,在上世纪80年代的偏僻山村,足够吸引眼球了。即使是现在,外地人驾着车从钟楼和浩瀚大海之间的沿海大通道经过时,也会忍不住多看它几眼。
问起当年建造钟楼的原因,在家颐养天年的主人陈荣坤老先生一脸调皮的笑。“我喜欢清静,在外做生意有点积蓄后,就想在海边建房子。可是,规划的庭院恰恰在4条溪流的出水口边上。古人建塔镇水,我嫌建塔太土,所以干脆建造了这座钟楼。”
相关新闻
- 2011-09-2515分钟内敲两次钟 海关钟楼“醉了”?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