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联名建议推动同城化 撤销刺桐大桥收费站
对策 两个方案:让刺桐大桥更便民
2010年“两会”期间,本报在关注上述问题时,大桥投资方——名流路桥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庆元则认为,投资大桥,就要通过过桥费收回,要取消收费,除非政府先买回经营权。
综合各种因素后,代表们提出两个方案。
首先是出资回购。由政府购买刺桐大桥60%股份,实现政府100%控股。其次,与刺桐大桥经营方名流企业协商,采用货币一次性补偿的方式,把原定的30年期限(含建设期)改成17年。
尽管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投资,是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提升基础设施投资质量、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但就刺桐大桥而言,畅通过桥时代已来临。建议泉州市政府,责成市财政、交通、市政主管部门,立足同城化发展大局,冲破发展桎梏,在充分考虑民营资本获利欲望的同时,着力解决群众收费隔断心理压力,减轻通行成本,解决企业物流受限、基础设施压力过大等问题,提出合理、科学的撤站方案,顺势而为,取消刺桐大桥收费。
背景 一座大桥:曾经做过巨大贡献
代表提出建议前,曾对刺桐大桥收费站,做了深入的调查和了解。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泉州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连接泉州、晋江市区的只有仅16米宽的泉州大桥。
为解决市区塞车和过桥困难的问题,经泉州市政府批准,由名流公司与市政府授权投资的机构“泉州路桥建设开发总公司”,按6:4出资(即民企名流出资3600万元,泉州路桥公司出资2400万元),成立了“泉州刺桐大桥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按BOT方式建设大桥,经营期限为30年(含建设期),期满后全部无偿移交给国家。
1995年5月18日刺桐大桥动工建设,次年12月29日正式投入运营,是当时福建省最大型的公路桥梁之一。
刺桐大桥收费对晋江经济发展及便民方面,代表们也给予了积极的肯定。
“作为国内首例由民营企业完全采用BOT方式建设的项目,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尝试,而且刺桐大桥的建成,分流了原泉州大桥的车流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泉州市内的交通紧张状况,缓解了‘过桥难’问题。”
此外,刺桐大桥一度构建了合理的过桥收费竞争机制。
- 2012-01-06泉州两会政府财报:文化教育方面投资力度最大
- 2012-01-042012年1月4日至9日聚焦泉州“两会”
- 2012-01-01泉州两会建言 完善工资增长机制公共文化设施
- 2011-12-31泉州两会热点回眸 城市综合管网系统建设取得进展
- 2011-12-31泉州两会热点回眸:综合整治 道路交通状况好转
- 2011-12-31泉州两会热点回眸 内沟河水来了百源川池活了
- 2011-12-31泉州两会提案回访 南北渠水源保护整治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