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价下调欠账难讨 泉州地区代工小作坊难以为继
本报讯 (记者刘文艳)2012年元旦,当大家都在互发短信祝福新年时,在南安柳城街道榕桥经营着一家制鞋作坊的洪先生却独自一人在整理着家中的20多台鞋面缝合机。他给每台机器都重新上油,然后将原本摆放在一楼大厅的机器都搬到了角落里,用塑料布盖上。
“停业了。”看到记者到来,洪先生无奈地表示。
工价被降三成
洪先生的制鞋作坊从2007年开始运营,“光景最好的时候是2009年和2010年,订单不缺,工钱也合理。”洪先生称。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洪先生不断扩大加工作坊的规模,从最初的8台机器,到现在的20多台,最近一次购买设备是在2011年初。
然而,从2011年的三四月份开始,洪先生发现市场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和自己一样的制鞋作坊似乎一夜之间多了起来,“很多是一些工厂的老员工甚至管理人员自立门户。”洪先生称。接下来,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由于加工作坊的数量增加,以及运动鞋库存严重,订单增长缓慢等因素,工厂将订单外包时,开始不断压低工价。
洪先生的作坊是从事鞋面加工以及鞋面和鞋底的缝合等环节,“2010年,加工一双成人运动鞋的工钱是4元左右,2011年普遍降到3元,甚至更低。”
“工价一降,首先抗议的是工人。”洪先生称,“一般来说,一个工人一天可以加工20—30双鞋,一个月400—500双。2010年,加工一双鞋4元,工人每个月可以拿到1800元左右;2011年,工价每双降到3元,工人每月就只能拿到1500元左右。”
相关新闻
- 2011-11-23晋江内坑开展废塑废革整治 明年关停小作坊
- 2011-08-02陈埭食品安全大整治 查处5家加工小作坊
- 2011-07-27陈清水:小作坊到罐头巨头
- 2010-08-13馒头里加“料” 小作坊生产环节监管有盲点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