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戒毒所与学员面对面 双重治疗助他们重返社会
本报讯 (记者杨佳彬)戒毒——复吸——再戒毒,一包包小小的毒品诱惑着吸毒人员。在“6·26”第25个国际禁毒日前夕,记者走进泉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所采访,了解吸毒人员在脱毒和心理康复双重治疗下,一步步戒掉毒瘾走向社会。同时记者希望他们误入歧途的经历能给市民警醒:千万莫沾毒品,只要尝上第一口,就会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心情“晴雨表”掌控学员情绪
“全所52名学员,其中男学员36人,且复吸人员占了很大一部分。”吕天宝所长说,虽然吸毒人员的复吸率较高,但只要有1%的希望,他们都要帮助学员脱瘾。刚上任20多天的他信心满满,将和其他民警全力以赴,拯救每一个吸毒学员,拯救他们的家庭。
舒适的凳子、摆放着盆栽的桌子、贴满学员心愿的“心愿墙”、反映学员心情的“晴雨表”,简洁贴心的空间给人温暖的感觉,这就是该戒毒所的心理咨询室。只要学员内心有波动,民警就会在这里与他们谈心,用人性关怀温暖他们的心。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咨询室时,学员小清(化名)正在与民警谈心,近段时间,她的情绪出现波动,戒毒——复吸——再戒毒,这让她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见到记者,她毫不避讳地讲述自己与毒品剪不断理还乱的“孽缘”。
吸毒使她失去自由和家庭
17年的“毒龄”,4次强制戒毒,戒断期最长两年,最短不足两个月,这是小清的戒毒档案。“四进宫”的她一次次辛苦戒掉毒瘾,却又一次次重蹈覆辙,39岁的她为此付出了自由和家庭的代价。她说,希望自己受毒品迫害的经历可以让更多人远离毒品。
1995年,22岁的小清第一次接触毒品。她清晰地记得,一天,她到一位朋友家中时刚好胃病犯了。朋友神秘地拿出一包白色粉末称“这东西可以治胃病”。没有多想的她尝试了,自此,一犯胃病她就会向朋友讨要“粉末”。不到一个月,小清发现身体出现不适,一旦隔断时间没有吃“粉末”,人就会难受,犯病时像有万只蚂蚁撕咬着身体。“那时我才知道吸食的是毒品,还上瘾了。”
1996年10月份,正在吸毒的小清被警方抓获,她第一次进入戒毒所戒毒,2年后,脱离毒瘾的她回归社会,立志好好做人的她躲着毒品整整两年。然而,她再次遇到“毒友”,又陷入毒品的泥潭。2000年,她又被送入戒毒所。就这样,无法自控的她前后四次“进宫”。
“毒瘾易戒,心瘾难除。”这是小清的心声。这次戒毒期间,小清积极与民警沟通,希望能在民警的帮助下戒除心瘾,远离毒品。
脱毒治疗结合心理治疗
为什么药物依赖者在离开治疗中心后复吸率会如此之高,而操守率又会如此之低呢?多数研究认为,离开治疗中心的脱瘾者在重新染上依赖性物质之前,都有几个影响因素在起着轻重不等的作用。这些因素包括错误的认知、情绪状态、人际关系的影响、社会压力等。
吸毒者一进入自愿脱毒机构,或是强制戒毒机构、中途康复站、监狱后,这些地方就成了他们的临时保护地。他们重返社会后,这种客观上的保护罩消失了。由此,一些人侥幸地认为,“我最后再饱吸一次海洛因,以后再也不吸了”、“再吸一次还不会成瘾,我自己能控制得住” ,在这些错误认知的指导下,患者重新依赖上了毒品。
因此,单纯给依赖者进行脱毒治疗是完全不够的,还应尽可能让脱毒者进入康复程序,接受一段时间的心理康复治疗,为成功的操守打下良好的基础。据悉,一般来讲,治疗康复程序可分为脱毒阶段、康复阶段、重返社会阶段这三个大的阶段。
- 2012-06-23泉州市区成立首个社区戒毒康复站 聘任专职人员
- 2011-12-29泉州美沙酮门诊增至3个 每天10元瘾君子喝解药
- 2011-07-28下半年泉州市力推社区戒毒 按比例配置专职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