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爱心馒头店满周岁 温暖馒头一年送出35万个
温暖 从早上开始
7月27日7点,石狮市区金曾1路。永恒阳光馒头店已经送走第一波客人。
这是一个普通的早晨,也是一段温情脉脉的时光。
馒头店门口的遮阳棚下,两张桌子,八只凳子,座无虚席。十来个人,位子不够坐,有人只好站着。
他们大多是老人,一两个中年人夹杂其中。拿笤帚的阿伯是环卫工,拖蛇皮袋的是捡破烂的,推板车的是水果小贩,扛铲子的大婶是工地小工,怀抱小孩的阿婆则来自安徽,在租房替忙于打工的子女带孩子……
有的小声聊着天,有的翘首看着店门口,案桌上的蒸笼空了,一个馒头不剩。在他们来之前,这一天首批出笼的100多个馒头,已被数十个赶早的人领走。他们在等待下一批馒头出笼。
他们知道,不用等多久。店内的燃气蒸炉上,两个大蒸笼白烟袅袅,丝丝缕缕的馒头味已在店内外飘荡——热气腾腾的馒头即将出炉。
馒头店每天要做5笼共1000个馒头。
这是掌柜阿东和伙计小涂每天早上例行的工作,此时,他们正忙着赶做当天最后两笼馒头。因为有人早起,有人要赶工,他们必须早早起床,6点半,他们要开门纳客。在奉上第一笼馒头后,继续赶工,此时,他们已是满头大汗,衣服也被汗浸湿了。
小涂将面粉倒入搅面机,加适量水、即发干酵母、泡打粉,搅拌10分钟,成为干湿适度的面团。间隙,他将二三十个蒸片一一刷上一层食用油。
阿东主厨,就像表演魔术,一番揉捏、拉扯、分切,面团像变戏法一样,在他手上变幻着形状。他将面团扔进压面机中碾压,一张张洁白的“面皮”缓缓而出;他挥舞双手,将两米长的“面皮”收拢,再扔进机器,如是反复五六次,待“面皮”碾压均匀后铺陈在案板上。“面皮”被裹成圆形的“面棒”,轻轻拿捏抖动,“面棒”被拉扯得更长,如跳绳般在案板上翻飞。他手腕轻轻一甩,“面绳”形如一个“U”形摆在了案板上;手起刀落,“面绳”被切成60多个拳头大小的面团。
小涂麻利地将一个个面团摆上蒸片……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高温蒸煮,这些面团变成了一个个香喷喷的馒头。
一笼馒头熟了。小涂掀开蒸笼盖,一股香喷喷的馒头味随即散开。守候的人们纷纷起身,围到了案桌前。
小涂和阿东熟练地将两只馒头分装在袋中,递到每一只手上。人们几乎一言不发,领了馒头,有的坐回遮阳棚下啃起来,有的转身离去。
“谢谢老板。”头发花白的周阿婆接过馒头,道一声谢,得到的回答是“不用客气”。
“他们做馒头辛苦,我们说声‘谢谢’是应该的。”周阿婆一边吃着馒头,一边和老乡黄阿姨小声地聊着。
“大姐说得对啊。”黄阿姨抹一下眼睛,“我要不是没工作,真不敢再来白吃人家的。”
“哎呀,你不要这样想,人家有这个心,我们表达一下意思也就可以了。”周阿婆安慰她。
70多岁的周阿婆是重庆潼南县人,50多岁的黄阿姨是重庆梁平人,她们在领馒头时不期而遇。周阿婆住得比较远,要步行半个小时,除非大雨天,她几乎每天都会来这里,先吃两个馒头,再带两个回去给儿子,儿子在工地上班。
有一回,周阿婆说,“老板(指阿东和小涂),我前面生病,好几天没来,这次可不可以多领两个回去?”“老板”说,“阿婆,你病了说一声,我们给你送去。”“哎哟,不劳驾了不劳驾了。”周阿婆说。
两个老妇,你一言我一语,吃掉两个馒头后,她们起身,分别领了一袋(两个)馒头,再一次向“老板”道谢,握手道别。
她们刚离去,馒头店又迎来另一群人。
明天,他们依然还会再来……
- 2012-04-18馒头捏成皮就能代替胶囊? 网友演示奇招引热议
- 2012-02-08石狮免费馒头店已开始营业 解务工者燃眉之急
- 2012-01-12石狮爱心馒头店春节期间暂时停业 节后重新开张
- 2011-12-15简单的善举不停的暖流 石狮免费馒头店已4个月
- 2011-11-06七旬老太馒头摊无人守 顾客自觉“天下无贼”
- 2011-10-27泉州一馒头大叔 不仅馒头蒸得好书法更是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