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田为家与农民为伴 耄耋老人谱写“水稻人生”
乐观好学
保持钻研精神
跑步、读书、种菜……如今,黄水土这位高龄农艺师过着充实愉悦的晚年生活。
“我常常骑车到安溪、晋江等地,查看自己的品种在当地推广后的生长状况。”当年“洛阳一号”选育成功后,一向生活节俭的他从政府资助的几千元科研资金中,挤出658元买了辆摩托车,“既可以开阔眼界,又能到处跑动,促进健康。”
水稻栽培上,黄水土刻苦钻研,生活中,他同样保持着乐观好学的生活态度。退休后,每天他都早起从家里慢跑两公里到镇政府再散步回来,同时也研究起医学方面的知识。“你看看我的身板,比许多同龄老人结实多啦!”挥起健壮的胳膊,他自豪地说道。
起早摸黑
观察水稻发育
“笑对身体健康有益,要笑口常开啊。”尽管已经80岁,但黄水土仍旧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开朗健谈。
黄水土是个典型的“农民”:憨厚踏实、淳朴爽快。19岁时,自小贫苦的他从泉州农校毕业后,毅然支援山东老解放区,并在当地的一处农业局工作。因性格开朗且能吃苦,他很快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并开始接触水稻栽培。
1963年,黄水土被调到家乡的洛阳公社工作,开始了29年的水稻栽培生涯,直到1991年退休。“那时经验少,教材也少,只能靠自己摸索。”黄水土说,作为一名农艺师,他经常起早摸黑到试验田与农民一起劳作,春天他赤脚在冰冷的水田里观察作物发育状况,夏天他蹲在炽热的田间地头研究每一株作物生长变化。
试验成功 每亩产量翻番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0年,在长达6年的试验后,黄水土选育的早晚稻良种“洛阳一号”终于获得成功。“当时高秆水稻每亩产量仅500斤,于是政府提倡矮秆化。”黄水土的矮秆水稻“洛阳一号”能实现每亩产量1000斤并且稻秆照常挺立的效果,“洛阳一号”因此获得了“千斤不倒”的美誉。
6年后,黄水土的早晚稻良种“紫燕”再次横空出世,将每亩产量提升至1200斤。验收仪式上,许多研究者慕名而来,并将其成果推广,让广大泉州人民同享丰收的喜悦。“虽然没有专利和奖金,但因为贡献得到了表扬,很高兴。”黄水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