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邻为师 泉州村干部异地挂职锻炼工作深入开展
如同一场温暖的对流,从今年4月10日起,村(含社区,下同)干部异地挂职锻炼工作在全省全面展开。而这项制度的“发源地”正是泉州。4月10日,我市3名村干部赴厦门挂职锻炼。4月11日,356名村干部分赴我市各基地村挂职锻炼,其中109名从三明、南平到我市挂职,247名在泉州市内跨县、跨乡镇挂职。如今,为期1个月的跨市和跨县挂职工作已结束,为期2个月的跨乡镇挂职也行至中流,成效渐显。这项制度的设计匠心何在?挂职干部们是否取回了“真经”? □本报记者 郑意凡 谢曦
双向选择取经身边富矿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农村要发展,带头人有没有能耐十分关键。如何突破传统的村干部自生自长状态,寻找一种更有效的培训模式?组织部门经过调研和探索发现,鲜活“教材”的富矿就在身边,那就是以邻为师,让困惑于如何找准发展道路的村干部们到先进村取经。
为此,我市分别建立了挂职锻炼基地村和挂职锻炼村干部两个信息库,创新“供需匹配、双向选择、组织安排”的组织模式。将基地村分为集体经济壮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征地拆迁、现代农业发展、社会管理创新及党建工作创先等多种类型。其中,洛江、泉港、安溪、永春、德化、台商投资区按行政村数5%的比例,鲤城、丰泽、晋江、石狮、南安、惠安按行政村数10%的比例选出。村干部则从具备一定发展条件,但苦于找不到发展路子的村中选派,必须是政治素质好、发展积极性高、年龄50周岁以下的现任村主干,每期按全市各县(市、区)行政村10%比例确定选派数量。
从走马观花到上手实践
以往,我市部分地区也曾组织村干部到先进城市的村居考察学习,但时间通常较短,容易走马观花,流于表面和形式。而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如果不扎扎实实沉下去,很难真正了解。
因此,此次挂职锻炼工作特别强调要“身入心入”。挂职锻炼村干部纳入当地村主干队伍管理和使用,全面参与基地村的班子议事决策、组织生活、项目运作、群众工作及其他中心任务,有条件的地方,还安排负责具体项目或参与基地村班子成员分工。
挂职前,采取以会代训方式,邀请原挂职锻炼基地村的党组织书记和挂职锻炼干部现场谈体会,作为行前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