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特色办学,乡村小学成香饽饽
作为配套,该校承租了一片十几亩的田地,让学生们每两周一次参与农活。图为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干农活。
东南网5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薛希惠 程枝文 通讯员 张鹏 文/图)
阅读提示:在惠安县黄塘镇后郭村,有这样一所民办非盈利小学——明德小学,它除了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外,还让学生每天诵读 《弟子规》、《论语》 等国学经典,培养孩子们孝亲尊师、敦厚仁慈的品行。尽管周边有名声赫赫的公立与私立学校,这里仍吸引了200多名国内各地乃至国外的学生。不少家长还自愿在这里担任义工,有看门的副处级退休干部,有放弃做生意来当厨娘的义工,还有从美国回来陪儿子读书的义工菜农等。这里的教师工资每月不足2000元,却有3名研究生、7名本科生愿意长期在此执教。
4月23日凌晨5时40分,天刚刚亮,一阵急促的哨子声划破惠安县黄塘镇后郭村的宁静,明德小学开始了新的一天。70多名住校小学生揉着惺忪的睡眼,起床、穿衣、叠被、洗脸、刷牙……所有过程全部自理,老师们只是在一旁督促,并负责学生的安全。
除了义务教育课程,每天还有两小时国学教育,学生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这一天清晨有些冷,学生们晨练前都分到了一碗热姜汤。20分钟后,当住校生全部集结在操场上时,校外的上百名学生,在家长的护送下也陆续赶到。临别前,每个孩子都向父母深深地鞠了一个躬,遇到同学也会主动问好,见到长辈则弯腰以示尊重。
在操场上慢跑几圈后,学生们在操场上列成方队,个个显得特别兴奋。原来,负责晨练的教官是一名来自莆田南少林的僧人,教授的项目是武术。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尽管个头高低不一,年龄参差不齐,但大家都练习得特别认真,马步、弓步、出拳……几名个头偏低的低年级学生,几次练习“金鸡独立”都不得要领,急得差点哭了。
上午7时,早餐时间到了。晨练过后的学生们自觉地去洗手,然后在食堂门口排队。“早餐是一碗小米粥、一个馒头、一个鸡蛋、一碟黄豆和一盘青菜,营养足够。这些食物都是担任义工的家长们做的,干净卫生。”五年级学生郑学泽告诉记者。
洗完碗筷,郑学泽说:“在这所学校,冲厕所、打扫卫生等大家能做的事情,都要自己做。这样才能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才能尊重劳动者,我们都喜欢这里。”
8时刚过,校园里响起朗朗的读书声。“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循着声音,记者来到五年级的教室外,看到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摇头晃脑地朗读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
国学教师罗丽凡告诉记者,与其他小学一样,考虑到升学的压力,明德小学从一开始就规定每天6节用于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不同的是,明德小学的课程表中,每天的第一节课和晚间的自习,共2个小时,都是用于上国学教育课。从《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等都被有选择地列入其中。
一日三餐都由家长义工准备。图为一名家长义工在给孩子分早餐。
学校吸引了不少外地学生,一些家长还留在学校当义工
采访中,家长张小燕对记者说:“我是安徽淮北市人,离这里有1400多公里,昨天我和丈夫从老家出发,光坐车就花了12个小时。”张小燕是一名小学教师,听说明德小学不只教孩子们功课,还注重国学经典教育,就慕名而来,想把儿子转过来。
在明德小学,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义工。学校的保安、保洁员、厨师、洗菜工等全部由义工担任。这些人主要是由来陪读的学生家长和附近的退休工作人员组成,有处级退休干部任保安,有本科生任保洁员,有种菜的美国侨民……这些人有的住在学校,有的在学校附近租房住。他们没有领任何报酬,却乐于自己的工作。
来自浙江宁波的汪庆微把9岁的儿子送到明德小学。他告诉记者,他今年50岁,妻子好不容易保胎成功,老来得子,他很重视孩子的传统礼仪与能力的培养。儿子三四岁时就会读《弟子规》,先是在山东的一个国学班上学,这个班不办了,则去河南读,这次听说福建惠安有这所小学,就带着妻子,把孩子送到这里来。“那你靠什么生活?”记者不禁好奇。“早些年我做生意,赚了一些钱,在城里买了房产,现在每个月靠房租就可以生活了。”汪庆微觉得没什么比教育好孩子更为重要。目前,他在学校厨房当义工,对这种生活状态,他非常满足。
祖籍浙江台州、现全家定居美国的陈丽菊也带着11岁的小儿子来到明德小学。在她看来,中国传统国学对培养孩子大有好处。她托人多方打听,去年11月,她把15岁的女儿与丈夫留在美国,自己带着小儿子来到明德小学。儿子在学校读书,她则在学校菜地里种菜,当起了义工。看到小孩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她觉得要延长在这里的学习,一直到孩子小学毕业,才考虑回美国。
学生家长陈瑞钦来自仙游,她为了陪12岁的儿子张枫读书,在这里当义工已经快3年了。她现在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另外2名义工帮着学校打理从村民手里承租来的十几亩菜地。“丈夫3年前突然去世,家庭一下子没了经济收入,儿子性格变得孤僻起来,沉迷电子游戏,我根本管不了。”陈瑞钦说,“如今看到儿子性格开朗,学习成绩也进步不少,我觉得很满足,学校还免了儿子的学费。”
每天下午放学后,都有半个小时的书法兴趣班,图为老师在免费教学生练习毛笔字。
教师工资每月不足2000元,有3名研究生、7名本科生愿意长期在此执教,他们觉得在这里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明德小学的创办,离不开校长郑成统。
宁化师专毕业后,郑成统在老家大田县第五中学任教,因酷爱传统文化,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向学生传授国学,结果遇到种种阻碍。随后,他考上研究生。2004年,从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到泉州师范学院任教,常与同事谈论基础教育、德育等问题,并且萌生了自己办学的想法。
2008年,郑成统开始寻找办学地点,最后找到惠安县黄塘镇后郭村。
“农村虽然纯朴,但也常有一些儿女不孝敬父母的现象,看着让人揪心,这主要是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出了问题。”后郭村村主任黄贻银说,“我非常赞同郑成统的想法,村里同意把废弃的村小学免费借用给郑成统办学,我还把自己的老房子让出来,免费提供给在这里任教的老师居住。”
“办学初始,很多家长都持观望态度,只有2名老师和5位学生,教学条件并不好,连学校窗户都是用纸糊起来的。但我们没有放弃,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期末考试孩子们个个成绩优异,还养成了良好习惯,懂礼貌,回家抢着干家务。”郑成统说。
“明德小学没有做任何广告,凭的就是学生家长的口口相传。次年,学生人数就达到60人。明德小学校也正式获得惠安县教育局办学许可证,性质为非盈利、全封闭、全日制六年义务教育寄宿学校。”郑成统说。
郑成统说:“明德小学的发展离不开爱心人士的支持,惠安县企业家林海清捐款100多万元,为学校建了一栋综合楼,华侨大学附属小学退休女教师刘珍珍拿出10万元养老金,帮每间教室安装液晶电视。”
学校能够坚持下来,更离不开甘于奉献,不求回报的教师团队。
明德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每月不足2000元,却有3名研究生、7名本科生愿意长期在此执教。
国学教师罗丽凡是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12年从学校毕业后,她没有回陕西老家,而是选择月工资不到2000元的明德小学。她说:“选择这里教书,开始靠的是一腔热情,后来也经历了长达半年的迷茫期,能够坚持下来,主要是因为真的喜欢这里,喜欢这份工作。另谋出路收入肯定会更高,但我不想成为一台挣钱的机器。如今,每天的工作虽然辛苦,每天从早到晚都要陪着孩子们,但看着孩子们一天天成长,就感觉特有干劲。”
与罗丽凡持一样观点的还有男教师徐晓林,这位年轻的80后,3年前从复旦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在得知明德小学的教育理念后,毅然从老家浙江的一所外国语学校辞职,加入这个团队。
“在战斗的不只是我,这个团队有20多名教师,大家因为有共同的信念才走到一起。我们没有挣很多钱,但过得充实幸福,这些都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徐晓林说。
副校长林金福是厦门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他辞掉月薪万元的工作,2011年来到明德学校。
林金福说,原先在福州工作,就经常参加志愿者活动,传授传统文化,帮助困难群众。在一次交流中,他认识了郑成统,于是就来到明德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