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何金)近期,一年一度的中国(南安)水头国际石材博览会在中国石材之乡——南安水头镇举行。年年盛会,今年却有些不同。展馆内外,记者发现,与往届展会上随处可见的石材成品相比,今年的石博会,与石材相关的设计馆、创意馆、营销馆明显多了,凸显了当地石材业设计、创意、研发等软性的一面。 一般人眼中傻、大、笨的石材,竟然也有设计、创意与研发?是的!事实上,这正是当下南安石材业呈现出的新气象。 众所周知,南安是中国石材之乡,以水头镇为中心的南安石材业,是中国石材业的大本营和最重要的生产基地。统计显示,目前,南安有超过10万名石材加工从业者,足迹遍布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1300多家南安石材企业每年可生产石板材约2亿平方米。去年,当地石材业规模产值突破512亿元人民币,石材产量、市场份额分别占全国的近60%和70%。 然而,南安石材业面临的一个客观现实是,南安本地几乎不产石材,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过去,南安人采购全球石材,运到南安加工,然后再将石材成品卖出去,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近年来,随着物流成本和销售成本再次高企,越来越多的南安石材企业选择到异地开发矿山和开办加工企业。时至今日,从环渤海的天津滨海到天府平原的成都、从大西北的甘肃到胶东半岛的烟台,到处都是南安人收购的矿山和石材加工厂,这导致南安本地的石材加工业的产值、税收等受到冲击。 客观地看,石材加工业实行就地、就近的发展模式,是基于成本考虑的必要之举。企业家在商言商,对此,我们无可指责。那么,面对税源外流的状况,南安石材业该何去何从? 一个直接的办法就是转变发展模式。如果说笨重的石材加工业是重资产模式,那么,面对转型,南安本地石材业必须走轻资产的发展新模式。这一模式下,就是摈弃过去那种单一发展石材加工的模式,转而发展与石材制造业相关的上中下游的勘探、设计、创意、研发、营销、总部经济等高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的软性环节。 与石材加工业相比,这些软性环节都是高附加值领域,含金量和利润率更高。的确,如今的南安石材业,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之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从环保考量还是从发展路径看,再一味地靠石材加工业来取胜的老路子,已经明显过时了,而且也走不通。而发展软性环节,一方面,为南安石材企业在全国、全球布局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另外一方面,这些环节,自身也逐渐壮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量,从而有效填补财税缺口,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笨重的石材也能“轻舞飞扬”,今年的石博会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新转型元素,这一转型新态势,同样值得其他行业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