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印发实施,重点发力五大产业,力争到2025年打造 3个超千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记者昨日获悉,经泉州市政府批准,《泉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印发实施(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未来五年的蓝图:在全市范围内布局四个区域,重点发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等五大产业,到2025年产值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达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3500家。 发展目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3500家 规划提出,到2025年,泉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和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其中,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进一步发展壮大,力争到2025年,产值超千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达到3个,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3%。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力争到2025年,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8家和136家以上,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达到20家以上。产业生态不断优化,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比重大幅提升,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形成一批原创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美誉度的科技创新企业。力争到2025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00家。 同时,要推动发展环境更加完善,基本形成适应新模式新业态蓬勃涌现的产业生态。 区域布局:打造“一湾两翼多点”高地 记者了解到,泉州将以“两江四岸”环湾城市新区为核心,以泉州南翼、泉州北翼为两翼,以安永德和南安西北部为补充,打造“一湾两翼多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其中,环泉州湾产业核心区以泉州湾为纽带,以晋江干流区域、洛阳江流域建设“两江四岸”现代化服务型城市为核心,以“两江四岸”环湾为主要承载,以泉州科学城、清源创新实验室、清源山科创走廊为主要平台,推进晋江、洛阳江出海口融合发展,建设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高地。 泉州南翼产业集聚区以围头湾为纽带,以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为核心诉求,以泉州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引擎,梯次推进工业城、科技城、未来城建设,打造围头湾新区和闽西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新高地。 泉州北翼产业集聚区以湄洲湾为纽带,以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联动发展为核心,发挥深水良港优势,打造石化、船舶、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生产基地,打造全球一流的化工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安永德及南安西北部产业拓展区以发展生物和新医药产业为核心,推动生物技术(BT)与信息技术(IT)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和新医药产业。 “五大重点”:打造具备国际国内竞争力产业集群 规划明确,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等重点领域,探索谋划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超级计算、空间信息等未来产业,着力打造具备国际国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突出“增芯强屏”,重点在优势领域、前瞻技术领域和交叉融合领域发力,扩大电子核心产业、新一代信息网络、高端信息服务等多元优质供给,力争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重要制造基地、应用服务示范基地。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力争达到1400亿元。 新材料产业以满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重大装备、重大工程需求为导向,前瞻布局增材制造材料、纳米材料和超导材料;优先发展化工新材料、半导体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石墨烯材料、纺织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六大重点领域。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 高端装备产业升级部署“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高端专用装备等布局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项目,提升专用装备对重点行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加强泉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对接。到2025年,高端装备产业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 新能源产业则要围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氢能等二次能源,以及高端储能产业,布局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项目,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力争达到500亿元。生物与新医药产业要培育发展“生物+”等相关产业,到2025年,生物和新医药产业产值力争达到150亿元。(海都记者 徐锡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