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视频| 福建| 时评| 台海| 娱乐| 体育| 国内| 国际| 专题| 网事| 福州| 厦门| 莆田| 泉州| 漳州| 龙岩| 宁德| 南平|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 头条 > 正文

泉州:与海交鸣 世遗铿锵

2023-10-12 09:20:18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薛逸群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泉州,古称“刺桐”。海洋,自古是泉州的生命线。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北宋谢履的诗句,道出了泉州向海而兴的壮阔篇章。

“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唐代薛能的诗句,折射出刺桐港成为外国人乐于到达的“目的地”。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北宋宰相李邴,描写了泉州向海而生的商业全球化。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宋朝大儒朱熹所题对联,则彰显了一种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刺桐城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发达,既是共同浇灌的结果,也是全新出发的起点。

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提供了一个文化包容、经济繁荣、自由开放的城市范式,带来了百业俱兴、儒商并重、诸教共存的景象。借此,泉州经济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绘就古刺桐城“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开辟了“梯航万国”的文明之路。

如今,泉州的诸多荣誉,亦与海洋休戚相关:世界遗产城市(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全球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

回望历史,福建南岛语系人群在欧洲大航海之前几千年,就驾着独木舟冲向了大海。两千年前,古闽人在这里逐海而居,治山牧海。“闽在海中”的地理环境,让泉州孕育出具有海洋特性的文化,也让泉州人拥有像海一样宽广的胸怀——这是这座城市后来能够不断海纳百川、飞速发展,跃居“东方第一大港”的内在动因。

西晋末年,衣冠士族南渡入闽避难。在海洋的“撮合”下,中原文化与闽地文化不断碰撞与融合,使得泉州人既能赢得“海滨邹鲁”的美誉,也能在“下南洋”的艰辛中打拼出世界泉商的一片天地。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秉承爱拼敢赢的城市性格,联通中外,盘活有无,以海为路,借助全球资源,拼出一个“民办经济特区”,诞生了“晋江经验”,大步迈向“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

这不得不归结于海洋文化和海洋精神的力量。

纵观泉州的海洋文明发展历程,是一部英雄辈出的文明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是一部坚守初心的传承史。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著名泉籍乡愁诗人余光中的诗句,恰似泉州海洋文明发展的注脚——新时代,往来泉州的人们,正在这座城市续写海洋的故事。

1  2  3  4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