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视频| 福建| 时评| 台海| 娱乐| 体育| 国内| 国际| 专题| 网事| 福州| 厦门| 莆田| 泉州| 漳州| 龙岩| 宁德| 南平|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 头条 > 正文

前10月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9.8% 泉州按下增资扩产“加速键”

2023-11-27 09:43:51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薛逸群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奋斗作序,实干为笔。今年前10月,泉州企业增资扩产逆势破局,迎难图新,交出优秀答卷:截至10月,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9.8%,增幅居全省第2位,其中技改投资增长9.2%。2023年,全市亿元以上工业增资扩产项目384项,年度计划投资516.38亿元,前10月完成投资463.20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89.7%。

要把本地龙头企业(特别是制造业)服务好,要把企业的增资扩产意愿转化为现实项目……数据增长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奋力攻坚克难、精心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不懈努力。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泉州,以勇于“破”、善于“立”、乐于“赋”、敢于“争”的姿态,打出助企增资扩产“组合拳”,浇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

破困解难题 谋划出良策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增资扩产可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扩大经营范围,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服务好本土企业增资扩产,一方面可扶持本土企业做优做强,另一方面可增强产业集群抗风险能力,确保产业链健全稳定、健康发展。

因此,推动增资扩产加速势在必行。然而,每一个增资扩产项目的落地,往往涉及项目审批、土地开发、产业规划等环节,不少陈旧过时的规章制约着企业增资扩产进程。

不破不立。要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一方面要靠深入企业,实打实、一对一地了解企业难处,寻找破解之道;另一方面要靠直面问题的勇气和担当,打破旧规,突破瓶颈。

在全市各地,一场场政企早午晚餐会(制造业龙头企业增资扩产专场)正紧锣密鼓地开展着。

政企合力、上下同心,方能谋得城市与企业的“双赢”成效。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要求,餐会上,市、县领导要与企业家面对面、一对一谋良策、解难题、话发展,鼓励企业家充分认识当前形势,提振信心,在新的形势下闯出一条发展道路。截至11月13日,各县(市、区)已全部开展政企早午晚餐会活动,共邀请到288家龙头企业参会。

“企业现有厂地有限,需20—30亩地建设增资扩产项目。”在政企早午晚餐会上,福建科立讯通信有限公司负责人提出了企业的用地需求。经过一番探讨后,牵头部门给出了答复:项目符合洽谈落地条件后,由丰泽区自然资源局牵头提交用地申请,走正常招拍挂流程,建议在数字产业园三期及今后开发的拓展区、东拓区统筹考虑。

“希望政府引导、扶持纸类卫生用品等快消品行业创建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根据泉州市嘉华卫生用品有限公司反映的诉求,洛江区邀请了相关行业专家,为企业提供“面对面”指导,召开政府质量奖分享会,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模式,增强品牌竞争力。

据统计,在政企早午晚餐会活动开展期间,企业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共203个,主要包括用地用电用气要素保障、惠企政策、用才用工保障、人才子女就学、投融资需求、行政许可审批等。目前,相关单位已解决了71个问题和建议,还有132个正在推进解决。

为了破解企业增资扩产难题,泉州市立足存量,坚持增资扩产和开放招商两手抓,实行增资扩产项目享受招商引资同等待遇。同时,按照有专班、有时间表、有协议和一把手挂帅、第一时间协调、一个团队负责、问题一抓到底的“三个有,四个一”工作机制,我市万名干部走进万家企业,推动一企一策精准实施,从“撒胡椒面”式服务向精准滴灌式服务转变。

在鼓励工业用地提质增效方面,泉州市出台《进一步促进存量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的指导意见(试行)》,促进存量工业用地复合改造,最大限度挖掘工业用地潜力。如放宽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高度等指标限制,鼓励市辖区工业用地(含已批项目扩建扩产)容积率提高至≥2.5。

立规创新局 技改增产能

破旧而立新,是重塑发展新格局的关键。

2023年,对于华宇织造有限公司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得益于政府设立的多项利好政策和服务,该公司的增资扩产项目——多用途经编织造面料及化纤生产项目,目前二期仅剩最后两个车间的设备还在调试,预计今年年底将全部投产。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边建设边引进设备边投产,目前已有设备开机率达100%,新近安装的贾卡生产设备开机率达90%。

为支持企业有效投资,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今年以来,泉州设立了一系列项目落地零障碍相关举措。如将企业高频事项由行政服务中心下放至“党建+”邻里中心办理,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区”。推行工程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在用地、规划、施工、验收、不动产登记等环节测绘成果共享互认,实现相同申请材料只需一次提交。高效实施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采取“模拟审批”,实现拿地即开工,较传统模式节省20—60天。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泉州市推行开办企业“一窗通办”“一网通办”改革,在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领域推行简单变更事项“免申即办”,为企业营造更优更好的准入、竞争环境,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帮扶服务。

“增资扩产是将工业企业培育成为真正龙头企业的必由之路。”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已成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能、增强竞争力的有效路径,是企业增资扩产的重要方向。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9.8%,增幅居全省第2位。10亿元以上工业增资扩产项目25项,总投资952.50亿元,年度投资计划154.48亿元。

数据背后是一批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开工。泉州维林森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园区项目,将通过智能化改造,搭建集孵化基地、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数字经济集聚平台,打造数字经济上中下游集群,已完成项目总投资的31%。此外,福建勃立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厂区项目完成总投资的36.4%;泉州培新机械制造实业有限公司厂区项目完成总投资过半……

赋能于项目金融为杠杆 

在全力支持企业增资扩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财政政策+金融工具”组合拳补助扶持措施为企业扩大投资赋能。

一方面,泉州市大力推动“技改贷”项目落地。截至10月,福建省技改项目融资支持专项政策全省已签约投放贷款项目416项,其中,我市共有91项,数量居全省第二位;总签约金额达87.57亿元,居全省第二,目前已投放35.8亿元。

福建恒劲科技有限公司正是技改项目贷款的受益者。“近两年,公司用于产能升级与技术改造的研发投入持续加大,急需资金支持。”恒劲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公司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抵押物有限,传统的抵押贷款模式并不适应公司的发展融资需求。作为福建省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该公司的流量测量仪表生产项目获得了2500万元技改项目贷款,为企业建造高精度、高效率的智能制造线提供了强劲金融动力。通过该笔贷款,恒劲科技不仅享受到了技改项目优惠利率,还获得了近千万元的信用免担保额度。

另一方面,泉州市出台了《泉州市技术创新基金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对“财政政策+金融工具”运用,以固定优惠利率为列入“白名单”的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和研发投入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支持。进入“白名单”的项目,企业支付利率固定为2%/年,融资期限不超过5年。

受益于泉州市技术创新基金,泉州市和景荣纺织品有限公司“年产4亿码鞋服辅料项目”、石狮市百隆包装有限公司“年产1.5亿平方米全自动化智能化纸板生产扩建项目”等项目将享受到融资利率优惠。目前,全市已发布2批共225个固定资产白名单项目。

“多项财政政策和金融工具的叠加,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推进企业增资扩产进程。”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市级层面,重点在购置技改设备补助、技改贷款贴息、招商政策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与此同时,结合市级出台的购置技改设备补助,县(市、区)均出台相关技改扶持政策。

集聚增资扩产的高能级项目,塑造高品质空间的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功不可没。2023年,紧抓“规划、规范、提升、示范、招商”五个环节,泉州铺开催人奋进的“百千万”园区建设作战图:实施“百个”园区项目,计划完成投资近400亿元;撬动“千亿”逆周期投资,建成10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及配套用房,可拉动工业投资1000亿元以上;推动“万亩”用地改造,盘活1.5万亩。

争效谋未来服务促达产 

锚定目标,争效方能谋未来。增资扩产,争的是解决难题的效率,赶的是项目落地的进度。

“改进技术,未来可期,接下来,企业还将持续发力于技改项目,扩大产能。”阳光中科(福建)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奕川告诉记者,今年9月底,这家聚焦太阳能电池领域13年的企业,其建设的三期年产5GW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顺利建成通电。目前,企业四期年产3.5GW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也提上建设日程,投产后总产能将达到11.4GW,推动该公司在光伏行业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这一细分领域做优做强。

今天的增资扩产,已为明天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市、县两级首次征集工业投资项目973项、2024年度计划投资112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工业增资扩产项目413项、年度计划投资727亿元。目前,全市各地增资扩产项目还在密集的滚动征集中。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下一步,泉州市将深入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围绕产业政策指导目录,紧抓产业依照产业路线图的延伸、填平与补强方向发展,力促“机器换工”“绿色制造”“加数改造”“智能升级”向各产业、全产业链浸透,引导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工业设计嫁接于传统产业,催生新业态,多层次、多节点策划生成一批新的增资扩产投资项目。

同时,在项目的跟踪服务方面,对于重点增资扩产项目,我市将提前介入、靠前服务,做好相关审批服务和要素保障,促进签约、落地、开工建设;对在建的项目,加大协调推进力度,协调解决阻碍项目施工的困难和融资问题;对进展顺利的项目,争取赶超进度、加快投资;对拟竣工投产的项目,加强政策支持和服务管理,财政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对已投产、试产的项目,强化要素保障,促进项目早达产、多生产。 (泉州晚报记者 陈云青)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