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实施“盘活利用低效用地”专项行动。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泉州市以优化格局、保护耕地、提高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为导向,编制《泉州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34个城镇低效用地开发,探索政策创新,实施多种盘活模式,加快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妥善处理围填海等历史遗留建设用地问题。 泉州市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工作已初步构建“1+1+N”低效用地再开发制度体系,取得阶段性经验成果。 “一个标准”加快提质增效 突破传统模式,从空间、经济、社会、生态等四大维度,制定5大类型、36项复合化低效用地调查评价指标。结合各地实际差异,制定形成具有综合性、地方性、动态性的低效工矿用地认定标准,解决过去无标准、标准单一等问题,切实摸清全市低效工矿用地底数。同时,建立正向豁免“白名单”制度,避免将短时间难以体现经济价值的科技创新企业用地、民生保障企业用地等也纳入范围。 “一种模式”促进深度融合 立足产业园区自身产业类型及发展阶段特色,建立“类型特色化、空间定制化、功能混合化、配套差异化”的产业社区模式,强化综合片区规划,完善园区周边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等配套建设,加强园区内部产业上下游关联和配套服务,打造功能混合的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空间,增强对市场主体、企业、从业人员、居民的吸引力,促进产城深度融合。 “N项政策举措”多元盘活土地 强化规划引领,构建全面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低效用地再开发规划体系,优化农业、生态、建设空间布局,细化存量土地供给;鼓励混合用地改造,探索混合供地和功能复合的应用场景;运用司法重整盘活,主动对接司法、税务等部门,优化法拍地调查认定流程,明确后续监管考核内容并跟进;实行规划许可豁免制,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低效用地“防火墙”,实施诚信评估互动的信用制度与对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工业项目实行清退机制;构建企业效益综合评价奖惩机制,与生产要素配置挂钩,分类分级管理,动态调整;分类处置历史遗留围填海问题。 “盘活利用低效用地”专项行动成绩单 ●13个条件成熟的实施单元试点,拟整治农用地9.15万亩,整理建设用地0.71万亩,修复生态用地7万亩,新增耕地约2万亩,提质耕地约2.6万亩。 ●遴选34个城镇低效用地试点项目,总面积2.7万亩,计划投资880亿元,预计可盘活1.4万亩低效用地,可新增就业岗位18万人。 ●作为国内首个获自然资源部批复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方案的城市,已获省自然资源厅批准19宗,盘活面积约3072亩。(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 叶虹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