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视频| 福建| 时评| 台海| 娱乐| 体育| 国内| 国际| 专题| 网事| 福州| 厦门| 莆田| 泉州| 漳州| 龙岩| 宁德| 南平|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 要闻时政 > 正文

体温直冲41.1℃ 安溪95公斤小伙发烧“捂”出热射病

2024-06-28 10:39:04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薛逸群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持续高温炙烤下,中暑风险也在增加,严重时甚至可致命。安溪23岁小伙子小林因感冒低烧不退,就想“捂被子发汗”,结果捂了半天没出汗,体温直冲41.1℃,意识模糊后送医诊断为热射病,好在抢救及时。医生提醒,感冒发烧“盖被子捂汗”不可取,一旦出现中暑症状要及时物理降温以防病情加重。

案例

低烧后想捂汗退烧 体温升至41.1℃

“怎么也没想到,就是想捂出汗,结果病得更重……”日前,回想起自己从低烧到热射病的经历,小林心有余悸。

23岁小林身高170厘米,体重95公斤,BMI指数32,属于肥胖人群。小林前阶段感冒,持续3天低烧降不下来。听老人建议,畏冷发烧的小林尝试“捂被子发汗”。

高温天里,小林在房间里盖上厚被子,关起门窗,想让身体发汗降温。但是捂了大半天,小林又没怎么喝水,没出汗,也没排尿,没感觉好转,反倒体温在慢慢上升,还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开始神志不清。小林的父亲发现后,急忙将他送往第910医院就诊。

经测量,小林体温高达41.1℃,意识模糊,诊断为热射病。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陈芳顺介绍,小林体形肥胖,体表散热能力比体形瘦的人要差,又没有喝水排尿,捂被子过程中反倒没出汗散热。

小林被立即转入重症医学科抢救,通过降温机、冰敷等方式为小林物理降温,开通双侧静脉通路、快速补液、抗凝等5个多小时的对症处置,小林明显好转,避免对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的进一步损害,住院一周后,小林平安出院。

误区

“捂汗法”可能诱发代谢性酸中毒

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奕鑫介绍,每年都会收治数名热射病患者,多因高温户外作业等诱发重度中暑,像小林这样,因尝试“捂汗法”退烧结果“捂”出热射病的较为少见。

“发烧时有的人觉得捂一捂,出出汗会好得快,但‘盖被子捂汗’不可取,病情反可能加重。”李主任介绍,发烧分为寒战期、高热期、退热期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是人体免疫系统与病原体“作战”的不同阶段,机体也会出现不同症状。在高热期或退热期用“捂汗法”,会影响人体散热,可能会因体温过高而发生脱水、代谢性酸中毒等,情况严重时会出现呼吸衰竭。

李主任还指出,有的家长担心婴幼儿穿太少着凉,衣服包裹太多太实,结果孩子因过度保暖或捂闷过久而引起捂热综合征,也称蒙被缺氧综合征。因为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健全,对外界气温的适应性较差,产热和散热不相协调会使婴儿容易在环境影响下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1℃到43℃,还可出现缺氧表现,严重者可出现神经系统损害、呼吸困难、心力衰竭等多器官损害。

提醒

一旦发现热射病要及时干预

李主任介绍,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系暴露于高温环境,强体力劳动引发的体温调节失衡所致,它的典型症状是核心体温超过40℃及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其中劳力性热射病常在健康年轻人干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时发病,表现为高热、抽搐、昏迷、多汗或无汗、心率加快,严重的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非劳力性热射病多见于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由于被动暴露于热环境中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刚开始会出现谵妄、癫痫发作等行为异常,严重的可出现高热、昏迷、休克、心律失常、肺水肿等。

“热射病是致命性急症,一旦发现要及时干预。”李主任介绍,热射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救治,病死率高。在高热、高湿环境下,发现患者出现头痛、头晕、多汗、乏力等中暑症状,要马上让其脱离热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脱去身上多余衣物,补充水分,给患者降温,如吹凉风、泡冷水浴等。患者一旦发生抽搐不要喂水,意识不清时要确保呼吸道通畅,避免口腔分泌物误吸,并及时送医急救。

“熬夜、感冒、腹泻后容易诱发中暑。”李主任提醒,高温天民众外出要做好防晒,老弱妇孺出行避开高温时段,谨防热射病,适量饮用白开水、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当运动,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东南早报融媒体记者 许奕梅 通讯员 卢生桂)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