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改造是保持制造业旺盛生命力最关键的密码,也是推动企业摆脱传统生产方式,推进新质生产力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今年5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4年度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名单,泉州成功入选,成为全国首批20个试点城市之一,也是全省唯一入选的地级市(计划单列市除外)。 这一“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头衔,源于坚实的发展步伐。泉州是全国制造业大市,民营经济发达,近年来持续推进本地传统产业向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持续推进企业增资扩产,以技术改造作为重要引擎之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壮大。 技改引领工业投资强势增长 “全国”“首批”“新型技术”……翻阅《财政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每一个关键词都分量十足,闪耀着新技术、新质生产力的生机与光芒。今年,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次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工作,支持城市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组织示范项目,以竞争性评审方式在全国遴选20个城市作为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 这项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大力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入选的城市将获得3亿元中央资金支持,用于开展试点城市重点项目建设。 泉州抢抓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重大政策机遇,认真统筹谋划,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精心遴选出石化、制鞋、电子信息等三大产业集群参与申报,去年这三大主导产业占全市工业规模五分之一,技改投资额占全产业40%。经过省级初审、国家审核方案及现场答辩等多轮竞争,泉州脱颖而出,成功入列。 “含金量”十足的国家级试点为何会“花落”泉州?原因在于强大的制造业实力和先进的智能制造方向引领。 近年来,泉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心无旁骛做实业”嘱托,政企互动、爱拼敢赢,把增资扩产、技术改造作为贯彻稳中求进最好最快最有效的举措,围绕工业产业链延链、强链、补链,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工业投资逆势增长,经济保持回升态势。 工业投资保持强劲势头。去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增长19.5%,分别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7.2个、10.5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6.9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达60.0%。从项目上看,去年全市共征集工业投资项目1183项,其中,亿元以上工业增资扩产项目385项,10亿元以上工业增资扩产项目25项。技改力度不断加大。2021年以来,技改投资年均增速18.6%,数字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90.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1.5%。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 作为制造业大市,增资扩产、技术改造始终是泉州工业经济稳中求进的“源头活水”。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工业经济稳进提质的工作部署,泉州坚持发展内生项目与招商引资并重,大力推动本土制造业企业再投资、再出发,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把握方向、开辟道路。 政策为引,投资质效提高。泉州不断加强完善一系列“真金白银”补助扶持措施,为企业扩大投资赋能,在全省率先出台“技改贷”配套贴息政策,市本级再给予1%的贴息支持,部分技改项目实现“零利率”贷款;设立150亿元创新基金,以“白名单”方式准入、按2%固定利率支持企业技改项目进行固定资产融资。 智改数转,加速提质扩面。泉州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泉州制造”升级版。全市超5400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占规上工业企业比例近78%。截至2023年年底,累计建成智慧工厂7家、数字化车间超100间、数字化生产线近1000条,应用推广工业机器人超1万台,累计推动4400多家企业“上云上平台”。 绿色低碳,推动节能降耗。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泉州开展“绿色数字技改”专项行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企业数量均居全省首位。2023年,实施节能和循环经济重点项目103个,年可节能22万吨标准煤,16个节能技改项目列入2023年省工业重点节能改造项目名单,占全省项目总数比重27.6%,位居全省第一。 努力探索全国新型工业化的泉州方案 泉州以实体经济当家,传统产业焕新任务重,大规模技改势在必行。以入选2024年度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为契机,泉州将大力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以全国试点撬动制造业大规模设备更新、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新技改,持续加大制造业新型技改支持力度,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跃迁。努力探索全国新型工业化的泉州方案,增强增资扩产内驱动力,助力企业做大做强,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安上“引擎”。 泉州将按照“135”技改实施路径,建立跟踪管理、竣工验收、推广应用、绩效评估4项机制,全力推进城市试点工作。 “1”是构建“一企一策”“一业一策”服务机制,建立政策体系,强化科研、创新、人才、资金、安全等全方位要素保障。 “3”是“点、线、面”协同推进。石化行业,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强、链条完整、产业发展成熟等优势,以化纤产品生产制造为引领,延伸拓展到坯布、染整、面料等环节,实现“石化—纺织—鞋服”多链协同改造;制鞋业,重点以点带面,通过品牌企业联合鞋底、鞋面、鞋机等上下游企业,以供应链为纽带推动产业链智改数转,带动全行业数字化升级、柔性化生产;电子信息业,重点攻克集成电路的卡脖子环节,加快国产替代,构建“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装备、终端应用”全产业链。通过打造一批引领性、示范性、复制性强的试点项目,在三个试点行业全面推广,并逐步向全行业延伸应用。 “5”是打造公共服务支撑能力、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工业设计服务能力、智能装备供给能力、本质安全能力5种能力,全面保障制造业新型技改城市试点建设。 通过这些路径,泉州将积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绿色数字技改,力争到2026年全市技改投资增速达到15%以上,企业数字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升。(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 游怡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