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谢曦 通讯员林家振)75年弹指一挥间,泉州农业农村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到改革开放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农村经济踏上快速发展的轨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有效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大力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三农”工作成效显著。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4.20亿元,比1949年增长20.98倍,年均增长4.3%。 南安水头镇朴一村通过建立“指挥部+国有企业+村集体”模式,整合流转沿线零散“巴掌地”,推动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融媒体记者陈小阳 摄) 75年间,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粮食安全根基牢固。1949年,泉州粮食产量为41.8万吨,1998年达到119.39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2000年以后,粮食生产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粮食亩产由1949年的118.74公斤/亩提高到2023年的388.59公斤/亩,亩产提高2.27倍。2023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51.12万吨,连续七年实现增产增收,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改革开放之前,泉州农村果蔬种植以自给自足为主,1985年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蔬菜品种日趋丰富。2023年,全市蔬菜产量112.11万吨,比1980年增长6.19倍;园林水果产量17.96万吨,比1980年增长4.34倍。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畜牧产品产量、品质大幅度提升,海水养殖取得长足发展。2023年,全市猪牛羊肉总产量12.96万吨,比1980年增长2.05倍;禽蛋产量8.98万吨,比1980年增长14.10倍;水产品产量110.13万吨,是1949年的39.32倍。 75年间,农村建设宜居宜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2023年,农村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调查涉及的2202个村中,99.8%的村主要道路路面为沥青或水泥,79.5%的村通公共交通,80.4%的村通5G网络,72.5%的村拥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2023年,全市乡道通车里程6155公里;村道通车里程9878公里,比2006年增加5320公里。 泉州区域特色农产品享誉海内外,形成了粮食、茶叶、水果、蔬菜、畜禽、食用菌、水产、花卉盆景园艺等八大特色农业。2023年,八大特色农业产值占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94.2%。 75年间,农民生活富裕富足,生活水平显著提升。2023年,泉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96元,是1985年的72.5倍,年均增长11.9%。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从1978年的4.32减少到2023年的2.05。2023年,全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8%,比2001年下降5.0个百分点。居住条件全面改善,2023年末泉州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80.9平方米。 2018年,泉州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并轨,标志着全市城乡之间社会保障制度全面统一。2023年末,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604.1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375.68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