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高甲戏《围头新娘》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水到渠成又实至名归。 这部戏从培育到首演,不断打磨提升,不断攀爬高峰,完成百场演出,是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剧种特色为一体,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品。 《围头新娘》艺术总监、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主任周杰俊接受采访时表示,作品回应时代的呼唤,凸显闽台地域特征,成功打造了新时代的高甲戏样板,激发了广大高甲人从高原勇向高峰攀登的激情与力量。 顺应时代大势,抓准时代主题,融入鲜活的时代气息,是《围头新娘》在众多剧目中脱颖而出的先行条件。这部戏以围头从“炮战第一村”发展成“两岸通婚第一村”,实现两岸通邮、通商、通航,再到海峡两岸跨海通婚为背景,描述了两家三代人几十年间的悲欢离合,串起一个两岸人民携手共建家园的“闽台缘”传奇故事,勾勒出坚韧而勇敢,善良而宽容,率真意气、爱拼敢赢的群像品性。 “该剧剧本好、导演好、演员好、音乐好、舞美好,展现了一个基层艺术院团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作品由两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以及曹禺剧本奖的国家一级编剧陈欣欣担任编剧,多次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的著名导演郭小男执导,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陈娟娟携爱徒陈情瑜等共同担任主演,创演单位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同样两度摘得“五个一工程”奖。 细节反复打磨,实现传承创新,为这部戏赢得市场和奖杯。高甲戏系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之一,也是闽南方言地区最大的戏曲剧种,30多年来,泉州三个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戏剧作品皆来自高甲戏。这部戏很好地实现了传承与创新,剧目题材新颖、立意深远、角度巧妙、风格鲜明,曾作为福建唯一入选剧目,参加中宣部、文旅部主办的第三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和2024年新年戏曲晚会演出,并获得第38届田汉戏剧奖优秀剧目奖。 近日,中宣部表彰决定的公布,让作品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最高荣誉一锤定音。记者采访了该戏剧艺术总监、导演、编剧、主演等,揭秘《围头新娘》如何炼成“五个一工程”奖。 国家级大咖联袂打造 从培育到首演从登上国家最高舞台到捧得国家最高荣誉 “《围头新娘》可谓命题作文,培育之初,省、市文旅主管部门领导将这项任务交给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周杰俊说,在此之前,剧团已经多年没有创排过现代戏了。因而,从立项开始,省、市各相关部门都非常重视。作为出品方的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等部门,从项目前期筹备到排练、成型等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也是举全团之力来打造这部戏,请来国家一级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设计、舞美设计、灯光设计等共近10人担任主创团队。这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团队拉起来后,遵循“旧中见新,新中有根”的守正创新态度,积极响应“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艺创作指导方向,迅速投入创作。 剧本由国家一级编剧陈欣欣创作,她是我省著名剧作家,创作过一大批优秀作品,荣获过“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剧本奖、曹禺剧本奖等,其中闽剧《生命》入选中国百年百部优秀剧作典藏。“当年的一个村书记说:‘这场持续了20多年的两岸炮击,你来我往,吵来吵去,声音太大了,以至于让人们忘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在采风的过程中,当地群众的‘口述历史’给了我不少启发。找回生活本来的样子!正是这样的努力和追求,使得围头人在历史的夹缝中始终坚守着人性。”陈欣欣说,围头村不大,却凝聚了海峡两岸关注的目光,创作之初就将展示好人性作为一大重心,于是在政治与历史的夹缝中,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浮现出来。 著名导演郭小男的加盟,让《围头新娘》这部现代戏更具广阔的视野。郭小男导演舞台戏剧作品数十部,涉猎京剧、昆曲、越剧、淮剧、话剧等众多剧种,导演观念崭新超前,舞台手段丰富多变,尤其是其“旧中见新,新中有根”执导思路让这部作品赢得更广泛的观众。他认为,现代观众的理解力超强,要勇于创新,舞台呈现尽量做到美轮美奂,具有强大的冲击力。而高甲戏作品,一定要有这个剧种的根脉,才能让“戏魂”立起来。 剧中祖母乌英和孙女飞燕由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陈娟娟和其爱徒陈情瑜饰演,在这部作品中陈娟娟将更多舞台让给爱徒,自己则兼任艺术总监。陈娟娟有着现代戏的表演经验,在团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谈到,现代戏与传统戏曲在表演方式上有很大不同,传统戏曲是从外到内表现人物情感,而现代戏则需从内到外,这使得演员进入人物更加困难,尤其是要把握不同年龄段的情感变化。 2023年底,在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等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围头新娘》精心挑选了“海上婚礼”的精彩片段,参加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4年新年戏曲晚会。2023年12月29日,《围头新娘》经过了层层筛选,作为全省唯一入选节目最终脱颖而出,亮相北京国家大剧院,成为全国15个参演作品之一。参加如此高规格、高层次的演出,在高甲戏剧种发展史上尚属首次。 如今,《围头新娘》已经展演上百场,备受各界瞩目与好评,且边演边提升,不断超越自我。“我们既在全国地方戏剧展演、泉州市戏剧会演等大舞台上演出,也在村镇街道和没有布景的舞台上演过,都是为了讲好海峡两岸的情感故事。我们要用我们的创作激情与青春热血谱写一曲两岸同胞血脉相连、血浓于水骨肉亲情的赞歌。”周杰俊说,泉州是“闽南戏窝子”,大家都铆着一股劲,希望把这部戏打造成一个能够代表泉州、反映时代的精品剧目。 动人故事讲述“平民史诗” 取材两岸真实故事 再现历史文化记忆与情感 《围头新娘》以宏大历史叙事为背景,以两代围头女子的婚恋与命运为主线,聚焦祖母乌英和孙女洪飞燕的情感世界。祖母乌英的丈夫早年去金门经商,1949年后因两岸隔绝,终其一生未曾回归故里。洪飞燕出海寻找阿公而与金门青年唐越相遇,继而相识、相恋、相守。与祖辈跌宕的命运不同,洪飞燕与唐越的爱情随着时代的变迁最终迎来幸福和团圆。2024年新年戏曲晚会上惊艳亮相的就是剧中“海上婚礼”的精彩片段。 演出之所以反响热烈、好评如潮,很大程度源自两岸题材的故事“接地气”——剧中的人物、桥段都有原型。构思之初,《围头新娘》就立足于传递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主创团队多次到围头村采风。全剧以多个时间节点:1958、1978、1979、1989、1992、1993的编年体方式来铺叙,不仅将金门与围头留在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作为具体可感的社会背景贯穿全剧,更将两地关系的演化写实。“整部戏以送炮弹、送婚姻、送水为线索,这也是两岸同胞往来越来越频繁的写照。”周杰俊说,编剧、导演等主创力求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使剧情十分打动人。“围头新娘的故事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获得最高奖,也是我们的骄傲。现实生活中的围头新娘,早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纽带。”围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洪水平是原型人物之一,与有荣焉。 在陈欣欣看来,创作《围头新娘》的第一任务就是塑造一位追求爱情的奇女子。令人惊奇的是,采风过程中发现就有一位围头女儿,她因为爱上金门的一名男青年,不顾重重困难,坚决地嫁到金门,成为两岸隔绝几十年后,第一个从大陆嫁到金门的新娘。此后,围头村有一百多位姑娘跟着嫁到金门,在围头的建设日益美好的同时,金门亦有许多姑娘嫁到围头,使围头村成了两岸通婚第一村,也使得两岸的通婚不再是禁区。“创作完这部剧本,我再一次感受到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情与爱’,真情真爱不但能改变人物的命运,还能改变村子的命运,时代的命运。” 在创排《围头新娘》的过程中,陈娟娟与主创人员一起下乡采风,深入围头。通过和当地的人们交流与共同生活,体会他们的日常,并结合自己的经历与记忆,将人物和他们的现实生活上升为艺术的生活和形象。她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锁定了海峡乡愁这个概念。“这就是这部戏的灵魂之一,也是打动我、吸引我、让我共鸣的重要原因之一。”无数观众被剧中的亲情故事和朴实的情感所感动,更让她深刻体会到好的作品即使没有华丽的灯光舞台效果,也能打动人心。 “创作者有了悲悯之心,才能抚摸时代的伤痛,凝望时代的进程,才能令作品蕴含深情。”《中国戏剧》杂志副主编卢巍表示,弘扬主旋律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并无特别,若不想让作品陷入概念化、表面化的表达,心怀悲悯、抒写真情,就是创作者唯一的密钥。《围头新娘》正是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剧中人物所展现出的真挚情感与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渴望,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好看的戏要给观众“意外” 打造新时代的高甲戏样本 成为突破地域的文化符号 高甲戏是闽南语方言区最主要的戏曲剧种之一,首批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目呈现的闽南语、乡土气息、风俗人情以及表演程式、唱腔曲牌,都为两岸民众所喜闻乐见。 新中国成立以来,泉州高甲戏不断涌现出艺术精品。上世纪60年代,高甲戏《连升三级》晋京演出,周恩来、朱德、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观看并给予极高评价,郭沫若、田汉、老舍、邓拓等文学大师盛赞高甲戏丑角表演艺术“登峰造极”,《连升三级》为“南海明珠”。上世纪90年代,高甲戏《大河谣》参加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南方片),获优秀剧目大奖等八项奖励,并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大奖”,将泉州戏剧艺术推向新的高度。2011年,陈娟娟凭借新编历史剧《昭君出塞》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在此基础上,“《围头新娘》是立足高原攀爬高峰,是对剧种艺术和表演水平的挑战与提升,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一部普通剧目的创排,我们要创作出一部具有全国影响力,能够成为泉州高甲戏现代戏代表的作品”。周杰俊说,定好目标后,大家团结一致,克服一切困难,力争打造出具有“大众情怀、精湛技艺、醇美境界”的优秀剧目。 郭小男深谙,好看的戏一定要出新,要给观众更多的“意外”。这部戏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全剧穿插了极具闽南地方特色的人文地理、风俗民情和大量真实的细节。郭小男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用LED背景动态呈现不同情景和情绪状态下大海的波涛变化,在为观众带来新颖的舞台视觉感受的同时,对剧情推进和人物抒情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感染力极强。 “大海铺锦毯,蓝天作华堂。浪花舞彩带,福船做洞房。”令人印象深刻的“海上婚礼”就是剧中非常有代表性的选段,舞台呈现精彩热闹、温馨浪漫,舞美简洁大气,融合了闽台两岸文化风貌、民俗风情,力争展现出两岸融合发展的美丽画卷。 沉重悲怆和喜悦谐趣的变奏中,陈娟娟饰演乌英,跨度从30岁到80岁,通过肢体、声音的转化以及人物反应节奏来体现不同年龄段的特点。乌英这个角色最打动陈娟娟的地方,在于她对丈夫的执着期盼和对家庭团圆的渴望。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哪个行当,这条情感主线始终清晰。她用情感投入排练,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带动年轻演员,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进入现代戏的创作,这种走心的传承方式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于现代戏的创作,洪飞燕的饰演者陈情瑜坦言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洪飞燕经历了诸多磨难,诠释其在困境中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挣扎主要依靠演员的基本功。陈情瑜坦言,从古装戏转型而来,要改掉肌肉记忆中的戏曲小圆场等动作,在身段、行为、念白和唱腔上做出改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在导演和老师的启发下,逐渐找到了适合现代戏表演的方式,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动作,干脆利落。 “这部作品剧本定位准确,唱腔、表演精彩,剧中每一个角色都演得特别逼真,人物形象很丰满,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时代价值。”不少知名戏剧专家观看演出后赞道,《围头新娘》已经成为突破地域的文化符号,引起广泛而深沉的情感共鸣。正如晋江籍台胞蔡炳辉所言,演员精湛的演技值得赞赏,该戏剧所表达的意义更值得鼓掌。“我已经十几年没看过这么优秀的戏了,从编剧到舞台、服装、表演都十分用心,还有浓郁的闽南和金门民风民情,很了不得,期待能在台湾上演。” 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原主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刘玉琴盛赞,《围头新娘》抓住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进行精心提炼构建,使之变成高甲戏舞台的艺术真实,体现了主创团队挖掘地域资源的独到眼光和深厚功力。两岸民众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与情感诉求,闽南的人文地理和风俗民情,在当代审美观照下被展示得鲜活立体。(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 黄小玲 陈智勇 黄伟毅 谢伟端 通讯员 卢炎煌 林凤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