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010年2月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省政协委员再提促进申报工作的建议
早报讯 (记者朱彩云)在今年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提案再议促进“福建(闽南)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据了解,“福建(闽南)侨批”已于2010年2月作为“侨批档案”项目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国家档案局正积极申报成为“世界记忆遗产” 。
林少川在提案中建议:出台配套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建议由省政府出面,牵头组织将“福建(闽南)侨批”文化的抢救研究纳入建设文化大省的文化工程,正式列入重点项目,成立专门机构,并设立“侨批文化研究专项资金”加以扶持。
林少川介绍,独具特色的“闽南侨批”文化,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海外华侨移民史、海外交通史乃至国际关系学史等方面的重要历史文献。
说到“侨批”,要先从华侨谈起。海外华侨与家乡的联系,早些时候通常用书信来往。由于闽南语称信为“批”,寄信称“寄批”,所以海外华侨的书信就称作“侨批”、“番批”。通俗来说,“侨批”是东南亚侨居地与闽粤侨乡之间特有的信汇通信方式,是时代特定的历史产物。海外华侨的家书在信封上附带汇款数额,兼有家书、汇款单的功能。后来“侨批”就成为华侨寄汇银信的代名词。可以说,“侨批”是出国华侨和国内家眷及亲友进行经济联系和通兑信息的纽带,是华侨用心血、智慧和汗水铺成的信汇邮路。
关山阻隔,羁旅天涯,游子像风筝,家书就是一根根长长的线,把海外游子的心与家人紧紧连结在一起。“家书抵万金”,华侨通过家书表达爱国思乡之情。据专家研究,“闽南侨批”起于明清,迄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如今,“侨批”虽已退出历史舞台,渐渐被人们淡忘,然而,它们作为见证华侨移民史、创业史的珍贵历史文物,是华侨酸甜苦辣、血泪沧桑的历史见证,蕴含着独特而又深刻的文化内涵,仍然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链接
“世界记忆遗产”(memory of the world),又称“世界记忆工程”或“世界档案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的一个文献保护项目,其目的是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通过国际合作与使用最佳技术手段进行抢救,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延续,“世界文化遗产”关注的是具有历史、美术、考古、科学或人类学研究价值的建筑物或遗址,而“世界记忆遗产”关注的则是文献遗产。迄今为止,我国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有云南纳西东巴古籍文献等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