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造千亿石化产业基地、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的路上,泉港区民企将石化废料再生,与国企联手打造循环石化,既避开了“黑石化”老路,又共同积累起“碳资产”。
民企 4个塑料瓶变成1把雨伞
据了解,回收1吨废弃塑料瓶,等于节约石油6吨。在泉港区百川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每年有3600吨废旧塑料瓶实现重生,变成3300吨布料,相当于每4个塑料瓶做成1把雨伞。1吨涤纶牛津布的生成,可节省6吨石油资源,节约50吨印染用水,减少排放和处理50吨印染废水,减少4吨引燃蒸汽消耗、减少燃煤2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8公斤、减少烟尘排放60公斤、减少炉渣288公斤。
泉港列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之后,一大批民营企业看准时机,对接石化产业踏入循环经济之路。泉港协力二氧化碳公司建设全省规模最大的二氧化碳精制项目,通过回收二氧化碳尾气,年产6万吨纯度高达99.9%的液体二氧化碳,每年可减少3000立方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东鑫石化投资5.67亿元建设省内首套环己酮生产线过程中,花近2亿元用于一套污水处理和废气回收装置,不仅实现污水达标处理,还通过回收处理生产出化工原料碳酸钠,使其成为泉港石化产业链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
国企 把石化产业做得更生态
国企之间,还是强强联合的关系。国电泉州热电公司利用发电作用后的余热对外提供蒸汽,每年可减少企业小锅炉的烟尘排放量7939吨、二氧化硫6500吨,还可节约标煤10万吨。该公司与联合石化日前签订了蒸汽合同购销,每小时将向联合石化提供100吨-165吨高品质蒸汽。
湄洲湾氯碱公司利用原防空氢气生产1,4-丁二醇,年回收氢气2000吨,节约成本1800万元;利用电石废渣开发环氧丙烷的原料,年可获利1000多万元。
政府 提供公用工程岛服务平台
在泉港石化产业里,循环经济有着良好的生成土壤。在鼓励企业变废为宝的同时,泉港引进林德气体等大企业参与开发,建设集供热、供气、供水、供电、仓储、垃圾处理等配套为一体的公用工程岛服务平台,实现公用工程的规模运行与资源共享。如全球最大的工业气体供应商林德气体已投资14.8亿元建设稀有气体空分装置;国电投资约30亿元建设热电联产装置的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行。(记者 黄小玲 通讯员 肖咸强 郑伟伟)
- 2010-10-30湄洲湾南岸港口物流园区 泉港洋屿化工岸线
- 2010-10-20泉港庆祝建区十周年传播文明公益短信
- 2010-09-29泉港加快动迁群众安置区建设
- 2010-09-28五大战役进行时:泉港80亿元项目开竣工
- 2010-09-13福建省最大二氧化碳精制项目试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