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与泉州企业家面对面交流
聚首刺桐古城,问计智慧前沿。昨日,在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在专题咨询座谈会上,2011年中组部院士专家咨询服务团刮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头脑风暴”。站在前沿高度审视泉州的过去与现在,11位院士专家通过见闻,引发思考,建言献策,努力帮助泉州探寻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路。
借此契机,本报深入现场采访,推出专题报道,力图全方位展示院士专家的真知灼见,希冀能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和转型期民企的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技术转型要规模化
——访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郑有炓
籍贯福建大田,数次造访泉州的郑有炓(音liao)院士表示,这一次,因为逗留时间更长,印象更加深刻,也因此,关于泉州“十二五”的发展,他提出了更为具体而殷切的期待。
“我买了一个冰箱,下次去商场看,这个型号没有了,换型号了。加一点技术,换一个型号,价格就上去了。这不仅是商业行为,也是发展规律。”
“同样的布料,做出的产品有的卖60元,有的卖6万元,这就是技术创新的力量!”
……
从郑有炓的口中,一个又一个浅显易懂的例子不断蹦出,都是为了证明:科技的力量、规模化发展究竟有多重要。他说:“没有规模化就没有竞争力,不规模化成本降不下来。”“我说的规模化,不是大型化,不是动不动就几万人,我们不搞人海战术,真正的规模化要靠技术。”
创新驱动,跨越发展。郑有炓一再强调,只有技术创新,才能抢占市场。“泉州的企业,不能满足于目前的销路,”只有技术不断提升发展,产品才能不断更新换代,一步步地走向高端。
作为半导体材料方面的专家,郑有炓院士对泉州光伏发展颇为关心:“目前发展光伏产能这一大方向肯定是正确的。”他还列举了这样一个数据:太阳每六小时照地球表面所提供的能量,比地球一年消耗的能量还多。
日本核泄漏事故,已经引起能源界反思,郑有炓由此预测,未来核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重,将可能发生改变,绿色能源的崛起前景可期,甚至将引发太阳能发展热潮。
“去年我国生产太阳电池片的硅材料,还有近一半靠进口,而且产品基本销到国外。”从材料到市场,针对太阳能产品“两头在外”的局面,郑有炓表示,这显然对发展光伏产业不利。“太阳能电池成本不下来,就没有利润,我们需要在材料、技术上独立自主。”他也相信,随着国内对清洁能源的逐步重视,太阳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打开,值得期待。(本报记者 叶舒雯)
- 2011-02-23民生优先 谋划泉州发展美好蓝图
- 2011-02-23李建国:“十二五” 泉州发展仍大有可为
- 2010-11-11建设人才强市服务泉州发展 市领导调研人才工作
- 2010-10-28中科院院士组团调研:泉州发展新能源产业潜力不凡
- 2010-04-19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统领泉州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