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勾起泉州记忆 网友晒"东街老时光"引围观
很重要
数百年来
进出城惟一要道
史料详细记载,民国时扩宽东西街,一度称中华路,东街为中华东路,西街为中华西路。东街全长986米,1925年扩为宽10米的马路,1996年扩宽改造后,与东湖路连接起来,一直延伸至洛阳桥。
东街是泉州通往东北地区的交通要道,是历久不衰的繁华街市。提起南大街(即现中山路)和东街,老泉州人总能娓娓道出诸多故事,其实泉州东街还是“最早的福厦公路”。
据介绍,上世纪50年代初,彼时泉州尚无环城路,东门外的仁风街两侧全是田野,泉州百姓和外来人员从东门进城后,须先经过钟楼,再途经南大街,转顺济桥出城。反之,从顺济桥进城亦然。
杨清江说,自洛阳桥桥通后,数百年来,泉州东街一直是进出城惟一的交通要道,亦被称为从泉州到福州的“官道”。
很中心
一度成为
政治和文体中心
鲜为人知的,旧晋江县署和旧泉州府署均曾位于东街。
自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知州钱熙创建,至20世纪50年代初,近千年来晋江县县署一直位于东街。泉州市建制后的相当一段时间,仍为市人民委员会、革命委员会所在地。1969年,旧署改为晋江地区公安处;1996年,东街拓展工程开展,至此,旧署明清民国老建筑全部废弃。
在旧晋江县署东,即今泉州军分区驻地,100年前是泉州府署,据称当时府门外西观东巷口和东南俊巷口均有石碑坊,甚是壮观。辛亥革命后,府署废,后辗转曲折,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改为晋江地区军分区机关。
除政治中心,东街还曾一度为文体活动中心。泉州收藏爱好者蔡其呈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东街拍了一张老照片,照片定格下当年东街举办全民健身活动的情景。
很文化
曾是城内
牌坊最多的路
两宋以来,东街先后树立过四五十座封建王朝表彰忠孝节义或科第寿考的石牌坊,一座接着一座,绵延不断,蔚为奇观。
“新中国成立初,泉州城里保留下来的牌坊,东街最多!”杨清江介绍,泉州少林寺脚下的牌坊数量当然比东街多,但那时属于东郊城外,不在城内。
经考证,新中国成立前东街的牌坊是古城内最多的,不仅大路中间牌坊一座连着一座,各巷口也有牌坊。新中国成立初,东街头至仁风门尚存有著名的明代为户部主事周天佐死谏立的“褒忠鸣凤坊”等。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这些牌坊被废弃。
除此,东街还有不少名人故居,如吕占将军府、杨注御史第、何乔远侍郎第。传说中的名人蔡六,家就住东街。
- 2011-06-01罕见老照片 近百女生老君岩旁留下青春记忆(图)
- 2011-06-03"近百女生留影老君岩"追踪 "老照片里有我的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