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港石湖作业区海域,一艘大型集装箱船舶在引航员的指引下向港口靠泊。(张九强 摄)
对于泉州来说,港口早已是城市的重要标记和符号,但是对于港口生产服务第一关的引航事业,很多人并不熟悉。殊不知,引航工作的发展,体现的正是一个港口的兴盛程度。
“船舶在港区、内河、沿岸航行,为避免发生搁浅、触礁、碰撞等事故,部分船只会申请引航。此时,引航员就上船,操纵船舶并指挥拖轮,将船舶安全靠入泊位或驶离泊位。”泉州港引航站站长朱吾星介绍说,只有将船驶进港口,才会带动之后联检、装卸、周转、送达等一系列运作,引航也因此被视作港口生产服务的首个环节。
2001年,在原有泉州市港口管理局引航管理科的基础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引航站正式成立,揭开了泉州港引航服务业发展的新篇。当年,引航站共引航船只600多艘次,实现收入300多万元。
时间推移到2007年底,泉州港成功跻身集装箱百万标箱俱乐部,引航站全年引航船只2000艘次左右,带动收入增长到800多万元。
“需要我们引航的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大船,对航道不熟悉的船务公司一般会主动申请引航以确保安全;另一种是外轮,法律规定强制引航。”朱吾星告诉记者,泉州引航业发展,很长时间内处于稳中有升态势,真正迎来跨越式发展,是近两年港口设施不断完善和临港工业逐渐集聚的结果。
据悉,“十一五”末期,泉州港口配套设施相继建成投用,解决了泉州港口深水通航的瓶颈,其中,斗尾港区30万吨级码头开港、泉州湾深水航道和围头湾通海航道等重点港区主航道疏浚拓宽、湄洲湾航道二期工程按全天候通航25万吨级船舶标准基本建成、泉州湾深水航道按乘潮通航10万吨级船舶建成、围头湾航道按通航5000吨级船舶标准建成等,都是可圈可点的大手笔之作。
另一方面,福炼一体化项目接连投产、斗尾港区修造船项目投入运营,南埔电厂、鸿山热电厂、泰山石化、石狮PTA等相继投产——临港产业的环湾布局,让修好了大通道和大码头的泉州港,在具备靠泊大船能力之余,更增添了吸引国内外船只大进大出的产业魅力。
“引航的收入是按船只净吨计算的,大船多了,外轮多了,直接促进了引航收入大幅增长。”统计显示,2010年,泉州港引航站共引航船只2800多艘次,实现收入近2000万元,相比2007年,引航船只增长近1/3,引航收入则翻了一番多。与此同时,全市引航员队伍也已从成立引航站初期的8名,增加到了16名。
□本报记者 孙灿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