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挖出疑似南唐下水道 道尽古城"威尼斯"胜景
【叹今】城市变迁 古时水城不复存在
涂门水关便是通淮门外与护城河隔绝的水闸,在整个排水系统中担负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杨清江介绍,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泉州所有的水路,都通向地势低的百源川池,即水汇百川,这也是百源川池的由来。最后这些城水,再由涂门水关流向城外。
除了排水功能外,这里还是交通主要设施。城水通过水关排出,而水面上则可行船,起到交通疏导作用。泉州文物部门相关人员称,水关上面建有古城墙,下面是排水通道,水关处有闸门,关闭海水进出泉州城。
可惜的是,由于城市发展等原因,这些池塘、沟渠,很多已不复存在,七大水关也相继消失。
1996年12月,九三学社开展泉州古城遗址踏勘与研究课题,曾踏勘走访了涂门水关,杨清江也参与其中。他记得,当时涂门水关整个水关完整裸露,水关石碑刻旁的水关拱顶下,水哗啦啦流着,船只可在上面通行。只是当时,八卦沟(旧罗城南濠)东股裁直工程正在施工,水关周围建筑全部被拆除,涂门水关也失去原有的排水功能。上世纪九十年代涂门街改造时,涂门水关被填埋。
最后一个保存的水关——何厝池,也在城西北改造时被填埋。
古排水系统 自我调节能力强
要说古今排水系统的差异,杨清江认为,最大的区别是古泉州城的排水系统,主要通过自然沟渠、池塘排放,只有极小部分是人工挖掘的,而如今则借助地下管网建设。“这种依据自然地形地势而成排水系统,最大的好处是,排水可自我调节”,杨清江称,虽雨量大些也会出现内涝,但是这种内涝又会很快排除。
如今泉州老城区的排水系统,还有小部分沿用当时的天然沟渠、池塘等,但因城市建设需要,在这些沟渠池塘上盖起路面房子等,对排水系统多少会受影响,一遇大暴雨,容易产生内涝,而其自我调节的能力,远不及原来的自然沟渠形成的排水系统来得快。
相关新闻
- 2012-01-18泉州拟开发古城体验游 已做好街名巷名标牌(图)
- 2012-01-09鲤城区委书记畅谈城市发展 推进古城保护和复兴
- 2012-01-07保护改造复兴泉州古城 代表委员献策"三旧改造"
- 2012-01-05惠安崇武城镇建设稳步推进 古镇奇韵迎八方游客
- 2011-10-30"蠔壳厝"里装满古城文化 走进文博会泉州综合馆
- 2011-08-02让名城焕发新的生机 国家检查组莅泉检查保护工作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