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小吃为何被"改姓"厦门? 缺乏"走出去"勇气

qz.fjsen.com 2012-02-15 08:50   来源:泉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泉州小吃被“改姓”厦门?》追踪

昨日本报第6版报道了市民反映外地游客把土笋冻等泉州地方小吃当成厦门小吃,泉州地方小吃被“改姓”的现象。这一现象将给本地小吃业乃至旅游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其形成的深层原因何在?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记者 王丽虹 黄璧娇

相关新闻:

传统小吃宣传有限 泉州小吃会否被"改姓"厦门?

部分省外客源或流失

“除了美丽的风光,美食也是一座城市吸引外地游客的重要法宝。”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汪京强教授分析,以台湾游为例,风景和美食是吸引众多游客赴台观光的主要原因。其实,不少省外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不只想看看当地的名胜古迹、风土民俗,更想品尝与众不同的当地小吃。泉州小吃在对外宣传和推广上不及省内其他城市,长此以往,一些省外游客资源可能“流向”这些城市,作为旅游城市的泉州,对省外游客群的吸引力也会受到影响。

曾来过泉州旅游的厦门市民张女士说,去年她来泉州旅游时,品尝到了泉州的洪濑鸡爪、牛肉羹、深沪水丸等特色小吃,这些美食的味道至今令她回味,遗憾的是,目前在厦门很难吃到这些正宗的泉州小吃。

从事国内游多年的泉州旅游业人士龚先生认为,泉州地方小吃在省内部分地区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如果在厦门、福州等省内城市开设正宗风味的泉州小吃连锁店,其经营者将不用担心缺少消费群。目前不少泉州地方小吃的经营者只着眼于本土市场,这种做法无疑是自动放弃周边城市唾手可得的消费群体。

缺乏“走出去”勇气

“不少泉州地方小吃的经营者墨守故地,缺乏‘走出去’的意识和勇气。”汪教授说,泉州小吃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多是家庭小作坊,且属于薄利多销型,一些小吃商家想扩大经营规模,但又不想承担过多的市场风险,考虑到外地开店,动辄要投资十几万元,且短期内很难盈利,抱着“守成”就有收益、何苦劳心劳力重新开创市场的想法,大多数的泉州小吃商家甘于现有的经营状态。这么多年来,没有一个泉州地方小吃敢于先“吃螃蟹”,若有一个先行者能走出第一步,相信能给其他小吃经营者更多勇气。

泉州市烹饪协会会长王家恩表示,泉州不少小吃都不会比沙县小吃、台湾小吃差,但外地人为何更多只知后者,不识前者?归根结底还是经费问题。市烹饪协会去年已经协助40组商家申请了福建省名小吃称号,但因为经费问题,不少商家却把称号放在“口袋”里,后续没有真正宣传出来。当然,宣传不能仅靠商家,政府也应该从整体形象上对泉州小吃多作宣传,没有政府的牵引和整合,小吃商家的宣传就会成为一盘散沙,难以形成整体号召力。

人手紧张企业难扩张

“服务业员工不好招,是企业难以实现扩张的主要原因之一,人手都招不齐,更别谈开店了。”水门国仔面线糊老板谢锡国坦言,小吃业很辛苦,起早摸黑买菜煮饭洗碗,很多打工者认为这行又累又脏,工资也不是很高,宁愿到工厂去上班,这种现象各地都一样,有的更严重,目前本地几家店也存在人手紧张的情况,“考虑到餐饮业留人不能只强调工资、奖金、福利等硬性因素,最近店里还聘请了管理咨询公司对员工进行培训,增强员工的素质”。

汪教授称,泉州地方小吃的经营者有不少已人到中年,他们的下一代不一定愿意继承父业,固守一代传一代的模式,最终可能导致老字号小吃的消亡。只有注入创新血液,引入管理与营销人才,形成合作意识,才能实现“老枝发新芽”。在现代市场环境下,以往“等消费者上门购买”的模式,必然会被淘汰,泉州传统小吃要主动出击,去迎合消费需求,才不会逐渐与市场脱节。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1-87079320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