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世短短半天 德化陶瓷宗师作品十万元倍数增值
同行眼中的行者
“这是一种博爱和淡定的状态。”苏献忠这么评价师伯的作品。
千锤万凿出深山,或许是对苏清河人生一个很好的注解。他祖辈世代业瓷,少年多舛,为谋生计,放弃学业,进入德化瓷厂雕塑组工作,师从当代著名雕塑艺术家、当时德化瓷厂雕塑组组长兼工艺师苏勤明。
“要强,勤奋。”年少时期便与苏清河相熟的林建全说,别人的休息时间,苏清河全用在对瓷塑的琢磨上。这种求进好学的性格,也是苏清河成功的原因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动荡,瓷塑车间停产,已学得精湛技艺的苏清河被迫辗转建阳、永春、古田等地。可就在这颠簸中,苏清河仍坚持对当地泥塑木雕佛像做深入研究,大量阅读陶瓷书籍,打磨自己的手艺。
逆境孕育了苏清河坚韧的性格,宗教创作则让他寻到了内心的平静。传统佛像,一直是苏清河的主要创作形态。细察他的佛像作品,或双目闭合神态安详,或咧嘴微笑神情欢乐,令人放松。
“这是一种博爱和淡定的状态。”苏献忠这么评价师伯的作品,作品体现的是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价值观,将宗教融入到德化陶瓷传统中,也正是对他品德的体现。
晚年的苏清河,除每年仍会应邀创作一些作品外,精力大部分放在古瓷的收藏上。2007年,德化陶瓷博物馆刚成立,苏清河曾将价值几百万的明代瓷塑家何朝宗作品《祥云观音》捐献出来。
这两天,苏清河新购的古瓷已运到了香港,但他,却再也没有机会看一看了。
业界眼中的大师
“有句话叫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德化陶瓷艺术领域要找出能媲美许兴泰、苏清河的,十年不知道够不够。”一位不愿具名的权威人士感慨地说。
一直以来,在泉州的德化陶瓷、惠安石雕、安溪藤铁等行业,各种“大师”并不少见,但真正受到高度认可的当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一称号,每一次评选都涉及多个国家部委的认可,表彰大会更有国家领导出席。“很不容易啊,德化陶瓷有千年的积淀,新中国成立以来能够获此殊荣的也仅有两人,就是许兴泰和苏清河。”长期关注陶瓷行业发展的德化县副处级调研员黄发建告诉记者,许兴泰1997年获此殊荣,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出席了表彰大会;此后一直到2006年12月才评出了第五届,苏清河当选,并成为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陶瓷类)。
“有句话叫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德化陶瓷艺术领域要找出能媲美许兴泰、苏清河的,十年不知道够不够。”一位不愿具名的权威人士感慨地说,眼下坊间认可度较高的一些陶瓷美术师,大多还年轻了一点,一时未必可及两位已故大师的水平;另一方面,德化陶瓷是从民窑起家的,没有长期的田野实践和研究,难以做出独有的特色。
在2009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苏清河对瓷坛后辈忠告道,“不学习,是无法取得进步的”,这种学习就是非常有针对性地深入到民间去。苏清河曾告诉记者,年轻时,他在永安、建阳、古田等地雕塑泥菩萨,揣摩当地名刹古寺里的泥塑木雕风格技法,这为以后他的创作增添了不少出彩之处,“花了50多年的时间,我依然感觉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 2012-02-27德化陶瓷艺术大师西天雕佛去 下一个苏清河在哪
- 2012-02-09德化陶瓷再掀收藏热 专家提醒收藏要量力而行
- 2012-01-23引进环保生产线 德化陶瓷谋求“绿色高速发展”
- 2011-12-21龙年将至龙瓷红火 德化陶瓷厂工人加班赶订单
- 2011-07-28德化陶瓷博物馆:空气中那挥不散的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