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非遗"将迎来"体检" 泉州31个项目完成自查
加大生产性保护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市文广新局社文科科长谢万智说,“生产性保护”是指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非遗”在生产中得到积极保护。
多年来,泉州市不断加大推进国家级“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力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惠安石雕为例,去年惠安县石雕总产值120亿,占全县GDP总值10.5﹪。同时,德化瓷烧制、铁观音的制作、灵源万应茶等在技艺上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适应市场的需求,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泉州市目前还有不少“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属于个体、零散的生产状态,难以保持其活态传承的核心,难以保护完整的非遗技艺,很多项目很难进入产业发展格局。
谢万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逐渐被社会重新认定了它存在的重要价值,要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涵,积极打造非遗项目文化品牌,并取得其知识产权的保护,为推动生产性保护打下良好的基础。今后,泉州市还应积极探索,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加大生产性保护力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
□本报记者 陈智勇 文/图
相关新闻
- 2012-03-20泉州清源山千年茶制作技艺 入选“福建省非遗”
- 2012-01-31古城元宵味渐浓 泉州传统花灯技艺高已走向世界
- 2012-01-30海外侨亲的精神航标 姑嫂塔传说入选省级非遗
- 2011-12-28福建公布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 泉州漆线雕入选
- 2011-11-11培元中学 在北京介绍“非遗”校园传承经验
- 2011-11-11泉州市将建7座非遗博物馆 年底前将正式授牌
- 2011-10-14泉州清源山茶等15个项目入围省级非遗推荐名单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