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有个“袁隆平” 三十三年潜心培育晚稻良种
坚持
育出优质晚稻 减支增收可观
“梅晚1号”的培育成功,对潘成祖是一次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但“梅晚1号”毕竟是常规稻,米质远远不如杂优稻。1988年起,潘成祖开始着手培育优质晚稻品种。
到了2005年,潘成祖用自己培育的“0301黑壳”做母本,用“泰国种变异株8号”做父本,采用间插和人工传粉的杂交方式,终于在2011年秋成功培育出常规优质晚稻“夕阳红1号”。去年12月,经过农业部米质鉴定中心测定,“夕阳红1号”被确认为“二等食用籼稻品种”。
“它是一种常规型的优质稻,米质与市场上的杂优稻相同,还有遗传性强、免制种、适应性广、容易栽培、丰产性好等优点,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民的不少农耕工作量,还可以减少生产成本,帮助增收。”潘成祖介绍。
他为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本来农民要种普通优质稻,一斤杂优种就要30元,一亩用种量一斤半,就要花45元。而因为有免制种优点,“夕阳红1号”从第二季开始就不用再买种子,且它较抗病害,减喷一次药就可节约10元农药成本。另外,“夕阳红1号”亩产高达1000—1100斤,比普通杂优稻种增产80斤以上,相当于100元。三项合计起来,每亩就约可减支增收155元。泉州市晚稻如果能推广到50万亩,一年一熟的“夕阳红1号”每年就可为农民减支增收7750万元。
影响
被赞“泥腿干部” 带动儿孙研究
曾有朋友劝他,为何不去办一个企业来赚钱,偏要搞育种,就不怕几十年的心血白费吗?潘成祖却认为,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不能用财富来衡量,而要看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因家庭贫困,我自幼种田,与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他说。
潘成祖今年已经78岁了,儿子和孙子也加入到培育稻谷的队伍中。说到父亲,二儿子潘贵生难掩心中钦佩,“那时候大家中午都在休息,他却在田里,人家都说他是泥腿干部。”他说,父亲现在从一片田边经过,都能够较准确地看出田里的稻谷有没有得病,得的是什么病。
潘成祖还喜欢古诗词和格言,所作的一些诗词和格言被收录到国内作品集中。“脑子一定要常用,不然会退化的。”现在,他每天都坚持戴着老花镜看书、做笔记,说起话来也是条理清晰。
他告诉记者,今年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米质,争取将“二等食用籼稻品种”等级提升到一等,并提高稻谷的整齐度。目前,他已经将稻种选好,南安市政府也拨了专项资金作为扶持。(首位向96339提供线索的潘先生获得电话费50元)
- 2011-10-25程辉:袁隆平成功过程为何没人愿意“复制”
- 2011-09-19袁隆平“百亩片”试验田亩产首次突破900公斤